一、中文部份
尤思淳(2010)。臺南市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生知覺數學學習困擾來源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王文中、陳承德(譯)(2009)。心理測驗(原作者:Kevin R. Murphy、Charles O. Davidshofer)。臺北市:雙葉。
王淑娟(2012)。澎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知覺數學學習困擾來源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王國川(譯)(2010)。如何編製優質的問卷(原作者:Robert A. Peterson)。臺北市:五南。
王慧豐(2009)。國小高年級不同背景學童抗逆能力、因應策略與其學習適應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白青平(2000)。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朱珮綺(2007)。國小資優生完美主義傾向、生活壓力及其因應策略指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朱經明(2017)。教育及心理統計學。臺北市:五南。
江惜美(2010)。華語文教學研究。臺北市:新學林。
何水、程小敏(2008)。淺析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因素。科技信習(學術研究),1 ,160-161 。
何淑貞(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三民。
吳芬芬(2010)。外國人學漢語難點釋疑。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吳怡瑩(2013)。臺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音樂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張毓仁(2016)。R 軟體統計進階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國成(2002)。國小學生之外語學習焦慮探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呂岳霖(2005)。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呂啟瑄(2011)。臺灣外籍學生華語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臺北市。
李玉(2010年10月15日)。外語課堂言語交際中教師話語策略的探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取自http://www.studa.net/jiaoxue/101015/13123719.html
李茂能(2002)。量化研究的品管:統計考驗力與效果值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8,1 - 24。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Graphics & Basic。臺北市:心理。
李咏吟、單文經(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李咏吟、邱上真、柯華葳、杜正治、林本喬、陳慶福、...... 董力華(201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李春坪(2018)。臺南市國中三年級學生地理科學習困擾來源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李豐里(2000)。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杜佳安(2008)。高職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科技學系,彰化市。周巧芳(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林美珍(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俊德(2006)。高職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10)。從學習困擾與因應論有效學習策略的運用。師友月刊,515, 54 - 56。
林清山、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林國暉(2014)。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智勝文化。
邱美切(2006)。嘉義縣東南亞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市:雙葉。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 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7)。多層次模式與縱貫資料分析:Mplus 8解析應用。臺北市:五南。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市:五南。
剛淑萍(2008)。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以高雄縣六班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高翠霞(2011)。環境與學習行為。T&D飛訊,117, 1 - 18。
許金水(2009)。國小藝術才能資優生生活壓力和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花蓮市。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初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心理。
張金蘭(2008)。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文光。
張春興(2006)。心理學原理。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東華。
張海萍(2010)。初級對外漢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文教資料,8 ,44 -45。
張新豐(2016)。電腦輔助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五南。
張德永(2005)。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的觀察與省思。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靈芝(2006)。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引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文強(2009)。高職生物產業機電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科技學系,彰化市。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 (2011)。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 用。臺北市:五南。
陳英豪、吳裕益、李坤崇(1990)。教師態度量表之修訂報告。取自http://w1.dorise.info/JCSE/paper_detail.php?pid=089219900370000025
陳郁茜(2009)。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琦(2007)。國際交換學生在台灣學習華語文之探討-以扶輪社青少年交換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靖涵(2008)。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數學學習困擾來源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寬裕、王正華(2010)。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事務: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陳寬裕、王正華(201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 與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鈺雯(2004)。淺談班級中師生互動關係。教師之友,45 ,2 ,51 - 58。
黃儀瑄(2007)。外籍華語學習者學習焦慮之狀況、原因與因應策略防師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曾慧娟(2011)。高雄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學習態度、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彭妮絲(2013)。華語文讀寫讀本暨教學研究──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之探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4 ,2, 33 - 62。
賈旻暻(2016)。臺北市國中七年級學生英語文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臺北市。楊淑雯(2006)。科技大學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楊淑蓉(2005)。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廖佳紅 (2004)。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廖梅芳(2007)。臺中市國小新住民子女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趙德麟(1995)。美籍華裔學生學習中文個案研究。華文世界,76 ,22 - 31。
鄭昭明(1986)。從認知心理學看華文的學習。華文世界,40,4 - 15。
鄭昭明(2009)。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新北市:正中書局。
蔡惠雅(2013)。臺南市國中三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困擾來源及其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蔡喬育(201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助力與困境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17, 253 - 280。
歐慧敏(2002)。國小學生歸因方式、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 ,283 - 312。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臺北市:心理。
劉俐均(2015)。大學生學習困擾及其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劉慧娟(2015)。南北越學習者對於華-越語聲調相似度的認知策略探究。中原華語文學報,15,31 - 57。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2)。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錢文成(1998)。如何成為一位理想的國小英文教師。國教天地,127,33 - 46。
鍾武龍(2007)。中等學校農業類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瞿海源(2007)。調查研究方法。臺北市:三民。
蘇文霖(2003)。探討社會學心理因素對華語學習者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莉雯(2004)。高職學生英文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解決方法之研究-以國立臺南高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Dam, Thi Hang(2014)。越南大學中文系初級漢語綜合課教學情況調查研究。廈門大學,廈門。
Nguyen, Cong Tung (2017)。漢越詞對越南人學習華語的影響-以語際轉移及華語第三、四聲習得為探討範圍。天主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新北市。
Nguyen, Thi Minh Hong(2008)。越南本土華語教學多元化中的機遇與挑戰。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Phan, Ky Nam(2013)。越南漢語教學概況。越南,河內:教育出版社。
Vu, Thi Hue (2016)。臺灣越南學生學習中文的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二、英文部份
Auerbach, S. M., & Gramling, S. E. (1998). Stress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onneville-Roussy, A., Evans, P., Verner-Filion, J., Vallerand, R. J., & Bouffard, T. (2017). Motivation and coping with the stress of assessme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 28 - 42.
Brown, H. 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New York, NY: Longman.
Carver, C.S. (1997). You Want to Measure Coping But Your Protocol Too Long: Consider the Brief C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 92 -100.
Coleman, J. S. (1988).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Salem, NH: Ayer.
Compas, B. E., Connor-Smith, J. K., Saltzman, H., Thomsen, A. H., & Wadsworth, M. E. (2001).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roblems, progress, and potential in thoery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87 -127.
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GB: Edward Arnold.
Givon, S., & Court, D. (2010). Coping Strategi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Study and Grounded Tho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23(3), 283 - 303.
Justice, B. (1988).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outcomes. In M. L. Rusell (Ed.). Stress manag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 (pp. 14 - 29). New York, NY: Pergamon.
Konold, K. E., Miller, S. P., & Konold, K. B. (2004). Using Teacher Feedback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6(6), 64 - 69.
Lazarus, R. S.,&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NY: Springer.
Menaghan, E. G. (1983). Individual coping efforts: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H. B. (ed.). Psychosocial stress: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157 - 19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Naparstek, N. (1995). The learning solution. New York, NY: Aron Books.
Rice, P. L. (1999). Stress and health (3 rd.ed.). California, CA: Brooks/Cole.
Ritchie, M. A. (1992).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of adolescents with cancer: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cology Nursing Forum, 19 (10), 1497 - 1501.
Ryan-Wenger, N.M., & Copeland, S. G. (1994).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school-age Black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9 (1), 33 - 40.
Trang, T. T. T. (2012). A Review of Horwitz, Horwitz and Cope’s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and the Challenges to the Theory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Retrieved from: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J1078777.pdf
William, T. L. (1984).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are, P. (2012). Learning Strategies Among EFL/ESL Learner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 (5), 162 - 169.
Zimmer-Gembeck, M. J., & Skinner, E. A. (2007). The Development of Cop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119 - 144.
Zimmer-Gembeck, M. J., & Skinner, E. A. (2008). Adolescents’ coping with stress: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 Prevention Researcher, 15, 3 - 7.
三、越南文部份
Tran, The Hien. (2016, October, 11). Co nen lua chon di du hoc. Bao Sai Gon Giai Phong, pp, 13 - 14.
Nguyen, Thu Anh. (2017, May, 09). Nguoi Hoa o Viet Nam. Bao Sai Gon Giai Phong, pp, 5 - 7.
Kim, Tran Trong (2017). Viet Nam Su Luoc. Ha Noi, Viet Nam: Nha Xuat Ban Kim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