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玲(2009)。臺北市國小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119-156。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教師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020040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6)。高級中等教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43
何宗岳(2009)。國小教師之教師信念、領導行為、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結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1),99-127。
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3)。班級經營的策略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統計分析(修訂版)。臺北市:五南。
吳政達、湯嘉偉、羅清水(2007)。心理契約、組織公平、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結構關係之驗證:以台北地區國民中學學校組織為例。教育政策論壇,10(1),133-159。
吳清山、林天佑(2007)。教育名詞解釋:組織公民行為。教育研究月刊,162,134。
吳齊殷(2005)。學生。載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教育社會學(345-380)。臺北市:巨流。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1-134。
李那莉(2010)。國中生自我效能、知覺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某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李新民(2003)。高屏地區幼兒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其影響因素之初探。教育學刊,21,149-171。
李蕙帆(2015)。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資優生人格特質與資優生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周新富(2006)。班級經營。臺北市:華騰。
林長義(2012)。臺北市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導師人格特質對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鉦棽(2003)。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為實徵切入分析組織公民行為與員工工作考績之結構模式比較。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2),93-113。
林耀聰、鄭光閔、游光昭(2008)。應用自律學習理論發展科技學習模組。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7),13-29。
姚宛柔(2015)。國小代理教師自我效能、專業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77.htm
柯瑞娥(2019)。國小高年級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涂金堂(2010)。SPSS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4)。教育概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翁昭君(2019)。臺南市國中職員工作特性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內外控人格特質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馬晶薇(2017)。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高博銓(2007)。班級經營的社會學基礎。中等教育,58(3),56-71。
國立岡山農工班級(2000)。導師工作提要。取自https://www.ksvs.khc.edu.tw/p/412-1000-540.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張民杰(2005)。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民杰(2007)。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同廟、吳明隆(2015)。大學學生事務人員是組織的好戰士或是好演員─探討正向領導、信任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39,1-24。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瑛儒(2009)。學校教師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簡英玲(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之描述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教育部(2019)。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職業)科概況表。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2)。高級中等學校訂定教師擔任導師辦法及聘任導師注意事項。取自http://203.68.64.40/six/main/aex2.html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取自http://203.68.64.40/six/main/aex2.html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群科課程綱要。取自http://vs.tchcvs.tc.edu.tw/
教育部統計處(2020)。各級學校基本資料。2020年1月31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許清田(2003)。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許道然(2001)。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許道然(2002)。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12,113-146。
許翠華(2007)。高中職商業類科導師轉型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羽涵(2014)。教師領導風格、組織公民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探討-以花蓮縣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陳怡涓(2011)。臺中市國民中學組織溝通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啟東、鍾瑞國(2007)。高職校長領導型態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組織績效之影響。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5(3),69-114。
陳清檳、蕭育琳、徐智瑋(2010)。國中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中等教育,61(1),52-73。
陳蓓雯(2013)。高級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學生知覺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寶山(2000)。新世紀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2),1-16。
彭桂芳(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組織公平知覺、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彭懷恩(2005)。社會學進階Q&A。臺北市:風雲論壇。
黃俊傑(2006)。組織公民行為在學校組織革新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43,134-145。
黃家齊(2002)。組織公正與組織公民行為—認知型與情感型信任的中介效果。臺大管理論叢,12(2),107-141。
黃鈴雅(2006)。公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臺北市私立江高級護理家事職業學校(2011)。學校導師工作細則。取自http://saffairs.tcnvs.tp.edu.tw/p/blog-page_8.html
臺北市私立育達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學校(2018)。導師工作簡介。取自http://mweb.yudah.tp.edu.tw/ezfiles/0/1000/img/11/affair01g2.pdf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0)。108學年度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概況。取自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zQyL3JlbGZpbGUvMTAxNzMvMjk2ODUzMS84MDU1NzYwYy0wNmMxLTQ4MzctYjU1NS00ZDVjNWNhNGM3OTQucGRm&n=MTA45a245bm05bqm6Ie65YyX5biC6auY57Sa5Lit562J5Lul5LiL5a245qCh5qaC5rOB6KGoLnBkZg%3d%3d&icon=..pdf
劉富如(2012)。國小教師班級經營對學生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教師性別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鄭燿男(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模式。師大學報,49(1),41-62。
賴妏甄(2008)。台北縣國中導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謝文全(2001)。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鍾佳靜(2019)。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知覺教師正向領導、班級經營管理對學生幸福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簡育良(2013)。工作滿足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工作倦怠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簡明輝(2004)。組織行為。臺北市:新文京開發。
蘇玟慈(2012)。高職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對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Allyn &Bacon.Brophy, J. (1988).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328-375). New York, NY: Macmillan.
Bateman, T. S., & Organ, D. W. (1983).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good soldi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mal, 26(4), 587-595.
Blau, P.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Wiley.
Garrett, T.(2013). Classroom management: It's more than a bag of tricks.EducationDigest,78, 9, 45-49.
Getzels, J. W., & Thelen, H. A. (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E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pp.17-34 ). Harmondsworth, England : Penguin.
Graham, J. W. (1995). Leadership, moral development,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5(1), 43-54.
Jahangir, N., Akbar, M. M., & Haq, M. (2004).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ts nature and antecedents. BRAC University Journal, 1(2), 75-85.
Organ, D. W. (1988). Organization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good solider syndrome. Lexington, MA: Lexing Books.
Organ, D. W., Podsakoff, P. M. M., MacKenzie, S. B. (2006).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ts natur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 US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Paine, J. B., & Bachrach, D. G. (2000).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3), 513-563.
Polat, S. (2008).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dispaly levels of the teachers at secondary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pereeptions of the scholl administrator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 1591-1596.
Quinn, C. L.,Haggard,C S.&Ford,B. A.(2006). Preparing new teachers for leadership roles: a model in four phases.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6(1), 55-68.
Robinson, S. L., & Morrison, E. W. (1995).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nd OCB: Theeffect of unfulfilled obligations on civic virtue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6, 289-298.
Rousseau, D. M. (1989). 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 121-139.
Somech, A., & Drach-Zahavy, A. (2004). Explorin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From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77, 281-298.
Somech, A., & Ron, I. (2007). Promotin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schools: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3 (1) , 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