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ntion。DSM-IV。p.629。
David J. Robinson(2003)。失序的人格-人格疾患的評估與治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4。
E.Jerry Phares(1997)。林淑梨、王若蘭譯。人格心理學。心理出版社。頁90。
Jack Tresidder(2009)。符號全書:解讀1001種圖文象徵。春光出版。
James N. Butcher, Susan Mineka, Jill M,Hooley(2008)。游恆山譯。變態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307。
John Canemaker (2010). Two Guys Named Joe: Master Animation Storytellers Joe Grant & Joe Ranft, Disney Editions.
Lankoski, P., Heliö, S., and Ekman, I. (2003), Characters in Computer Games: Toward Understanding Interpretation and Design. IN: M. Copier & J. Raessens (Eds.) Level Up: Digital Games Conference (CD ROM). Utrecht: University of Utrecht.
Links,P.S (1996).Clinic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evere personalty disorders.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M.E.Thomas (2015)。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善於操控人心、剝削弱點的天才。智富出版有限公司。頁13;324。
MIKE CHINN(2002)。張晴雯譯。圖像小說的編寫與繪製—連環圖畫創意製作新知。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7。
Miranda Bruce-Mitford and Philip Wilksinson(2009)。譯李時芬、林淑媚。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祕密。時報出版。
Nancy Beiman(2011)。志應、王鑒譯。準備分鏡圖-動畫編劇與角色設定。臺北:六和出版。(原著出版:2007)
Philip G. Zimbardo, Richard J. Gerrig(1999)。 游恆山, 李素卿譯。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657。
Ronald(2004)。林美吟、施顯烇譯。變態心理學。心理出版社。頁77;79。
Sarane Alexandrian(1980)。超現實主義的藝術。李長俊譯。大陸書局。頁120。
Sigmund Freud(2006),汪鳳炎、郭本禹譯。精神分析引論。漢藝有限公司。
Timothy W. Costello and Joseph T. Costello(1995)。變態心理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3-6;167;169。
TEDxTalks.(2018, November 13)死刑辯護教我的事情 | Confessions of a death row lawyer | 黃致豪 Leon Huang | TEDxTaipei [Video file].Retrieved by https://youtu.be/cLRQ5jdayXI
人格障礙(1994)。預覽日期:2019年4月15日。資料來源: http://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2_04_chi.asp
山中俊夫、譯黃書倩(2002)。色彩學的基礎。六合出版社。頁156。
王世德(1987)。美學辭典。木鐸出版社。
王美緒(2010)。圖解心理學。華威國際。頁113。
王韋堯、郭梓杞(2017)。動畫角色設計模組與性格辨識。工業設計136期。頁52。
何政廣、張光琪(2003)。馬格利特。藝術家出版社。頁12。
李明明(1989)。馬格利特式幽默的剖析。藝術學報第3期。頁168-183。
Lizard,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quick-catch.com/services/lizard-removal-control-trapping/
無頭騎士,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gnn.gamer.com.tw/3/128083.html
和服,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jpninfo.com/tw/81698
騎士,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Knight
蜜蜂的飛行,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ss.net.tw/paint-165_33-1887.html
內戰的預感,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ss.net.tw/paint-165_33-1896.html
球體的卡拉蒂,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ss.net.tw/paint-165_33-9305.html
光之帝國,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ss.net.tw/paint-165_83-4542.html
個人價值觀,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ss.net.tw/paint-165_83-4563.html
治療師,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ss.net.tw/paint-165_83-4579.html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ss.net.tw/paint-165_83-4584.html
亞當島的女士們,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ss.net.tw/paint-165_83-4604.html
周文修、黃志權(2013)。動數位遊戲怪獸角色造形設計方法。設計學研究第16 卷第1期。頁66。
周文鵬(2008)。論漫畫的定位與定義。問學集第十四期。頁139。
周衡儀、吳佩芬(2015)。動畫電影中女性英雄之角色性格與造型探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藝術論文集刊第25期。頁78。
怪獸電力公司,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health/daily/article/20051016/5311399
林文昌(1994)。色彩計劃。藝術圖書公司。頁82。
林欣怡(譯)(20111)。迪士尼的劇本魔法(原作者:Jason Surrell)。臺北:稻田出版社。(原著出版:2004)。
林俊良(2005)。基礎設計。藝風堂出版社。頁46-47。
林彥呈、楊銘琦(2014)。3D 電腦動畫電影角色之設計評價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藝術論文集刊第25期94,10(1)。頁103-131。
林書堯(1993)。色彩學。台北市,三民。
原著不詳(1984)。超現實的美術設計。陳淑娥編。五洲出版社。
徐素霞(1998)。圖畫語言與純藝術之創作探討。《美育月刊》,第91期。頁11-20。
真珠美人魚,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inuyashaos.blogspot.com/2018/04/blog-post.html
真珠美人魚,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s://www.plurk.com/p/jvfw1o
陳伯拯(2005)。以符號學觀點分析動畫角色圖像的象徵性。中原大學。桃園市。
陳彥彰(2010)。線條情緒在簡約風格之繪本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班碩士論文。頁22-25。曾長生(2000)。超現實主義藝術。藝術家出版社。頁16。
黃國榮(1996)。超現實主義理論與表現手法在平面廣告上應用之研究。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文。頁87-88。葉重新(2012)。變態心理學。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頁242-253。
詹楊彬著(1994),插畫新技。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劉平君(2002)。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劉其偉(2006)。現代繪畫基本理論。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84-88。
劉振源(1998)。超現實畫派。藝術圖書。頁17。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第3期。頁132-139。
鄭國裕、林磐聳(1991)。色彩計畫,台北市,藝風堂。
鄭國裕、林磐聳(2002)。色彩計劃。藝風堂出版社。頁15;頁65。
盧清泉(2013)。奇幻世界中的動畫角色設計動畫創作《屠龍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動畫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市:五南出版。
賴瓊琦(2001)。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52。
隨岩(2016)。他這樣倒底多變態?-不可思議的變態心理學。本事出版,頁99;102;112;119;124。
謝省民、陳俊宏(2001)。超現實風格設計繪畫創作教學之課程研究。設計研究第1期。頁90-91。
轆轤首,閱覽日期:2019年4月13,資料來源:http://badringo.pixnet.net/blog/post/31414932-%E8%A5%BF%E7%82%AF%E5%AD%90---%E3%80%8A%E5%A8%9A%E7%9A%84%E4%B8%80%E7%94%9F%E3%80%8B
蘇文清、嚴偵、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卷1期(200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