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文獻(依時代排序)
﹝周﹞管仲撰、黎翔鳳校注、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6月。
﹝周﹞李耳撰(舊題)、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11月。
﹝周﹞左丘明撰(舊題)、徐元誥著、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周﹞左丘明撰、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3月。
﹝周﹞墨翟撰、吳毓江校注、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2月。
﹝周﹞列禦寇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3月。
﹝周﹞孫臏原著、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孫臏兵法》,收入於《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周﹞莊周原著、﹝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周﹞莊周撰、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最新修訂重排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2月。
﹝周﹞荀況撰、﹝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9月。
﹝周﹞呂不韋等原著、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3月。
﹝周﹞韓非撰、﹝清﹞王先慎集解、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4月。
﹝周﹞尉繚:《尉繚子》,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漢﹞韓嬰撰、﹝清﹞周廷宷校注:《韓詩外傳(附補逸、校注拾遺)》(畿輔叢書本),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8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7月。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63年6月。
﹝漢﹞戴德撰、﹝清﹞王聘珍解詁、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3月。
﹝漢﹞劉向輯錄:《楚辭》,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58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漢﹞劉向輯錄、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增補本)》,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漢﹞揚雄撰、﹝晉﹞范望注:《太玄經》,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清﹞錢繹箋疏:《輶軒使者絶代語釋別國方言箋疏》,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93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漢﹞揚雄撰、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3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64年11月。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清‧陳昌治刻本),北京市:中華書局,1978年3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李添富總校訂:《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16年10月。
﹝漢﹞劉熙:《釋名》(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小學彙函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64年10月。
﹝晉﹞葛洪:《西京雜紀》,收入於《筆記小說大觀》第28編第1冊,臺北市:新興書局,1979年7月。
﹝晉﹞陶潛撰、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3年8月。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南朝‧宋﹞沈約:《宋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南朝‧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增訂、﹝宋﹞陳彭年重修:《大廣益會玉篇》(小學彙函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清﹞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6月。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8月。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唐﹞陸德明撰、﹝清﹞盧文弨校:《抱經堂本經典釋文》,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2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2年3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10月。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唐﹞盧照鄰著、李雲逸校注:《盧照鄰集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7月。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唐﹞陸羽:《茶經》,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7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 年6月。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4年5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韓愈撰、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8月。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5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通釋》(清‧道光年間刊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9 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商務印書館影宋刻本),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10月。
﹝宋﹞陳彭年等重修、余廼永校:《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7月。
﹝宋﹞陳彭年等重修、趙少咸疏證:《廣韻疏證》,成都市:巴蜀書社,2010年4月。
﹝宋﹞陳彭年等重修、蔡夢麒校釋:《廣韻校釋》,長沙市:岳麓書社,2007年6月。
﹝宋﹞陳彭年等重修、李添富主編:《新校宋本廣韻》,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10月。
﹝宋﹞丁度等編:《宋刻集韻》,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5月。
﹝宋﹞丁度等編:《集韻》,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6年6月。
﹝宋﹞丁度等編:《集韻》(民國‧聚珍仿宋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9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宋﹞丁度等編:《集韻》(述古堂影宋鈔本),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宋﹞賈昌朝:《羣經音辨》(四部叢刊續編本),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4年6月。
﹝宋﹞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校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2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宋﹞秦觀:《淮海長短句》(影印清‧鈔本),收入於《宋集珍本叢刊第27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黃朝英:《靖康湘素雜記》,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毛晃增註、﹝宋﹞毛居正重增:《增修互註禮部韻略》,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宋﹞朱熹集傳:《詩集傳》(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
﹝宋﹞羅願:《爾雅翼》(學津本),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37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宋﹞張淏:《雲谷雜記》,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宋﹞朱輔:《溪蠻叢笑》,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86年3月。
﹝金﹞韓孝彥、﹝金﹞韓道昭撰、﹝明﹞釋文儒等刪補:《成化丁亥重刊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影印北大圖書館藏明成化刻本),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29 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金﹞韓道昭:《五音集韻》(影印四庫全書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9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金﹞董解元:《古本董解元西廂記》,(明‧萬曆間張羽雄飛鈔本)。
﹝金﹞元好問:《遺山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1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章樵編:《古文苑》,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杭州蔣氏藏明成化壬寅刊本》。
﹝宋﹞戴侗:《六書故》(影印四庫全書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3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元﹞黃公紹原編、﹝元﹞熊忠舉要:《古今韻會舉要》(四庫全書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明‧正統辛酉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影印江南圖書館藏舊鈔本),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22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元﹞劉鑑:《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碧琳琅館叢書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元﹞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收入於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3卷,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
﹝元﹞張國賓:《相國寺公孫合汗衫》,收入於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4卷,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
﹝元﹞伊世珍:《瑯嬛記》,收入於《筆記小說大觀》第9編第5冊,臺北市:新興書局,1975年11月。
﹝明﹞施耐庵集撰、﹝明﹞羅貫中纂修:《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傳》(古本小說集成本),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
﹝明﹞宋濂撰、﹝明﹞屠龍訂正:《篇海類篇》(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30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樂韶鳳等編:《洪武正韻》(影印四庫全書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1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明﹞釋真空:《篇韻貫珠集》,日本京都大學近衛文庫藏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序刻本。
﹝明﹞沈庠修、﹝明﹞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收入於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1冊,成都市:巴蜀書社,2006年4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6、95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明﹞張位:《發音錄》(青照堂叢書本),收入於《叢書集成續編》第7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香港:廣智書局,1935年。
﹝明﹞梅膺祚:《字彙》(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明﹞汪砢玉:《珊瑚網》,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86年3月。
﹝明﹞張自烈:《正字通》(清‧康熙清畏堂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3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清﹞顧炎武:《音論》,收入於《叢書集成三編》第27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清﹞吳任臣:《字彙補》(清‧康熙五年彙賢齋刊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清﹞張玉書、﹝清﹞陳廷敬等撰:《康熙字典》(影印同文書局版),臺北縣:泉源出版社,1990年1月。
﹝清﹞彭定求等編:《御定全唐詩》,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3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第560冊,上海市:中華書局,1934年10月。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初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8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金鉷等監修:《廣西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86年3月。
﹝清﹞吳玉搢:《別雅》,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盧文弨:《鍾山札記》,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51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清‧同治湖北崇文書局刊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27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74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周濟:《晉略》(清‧光緒味雋齋本),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輯第20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清‧同治四年安邱王氏刊本),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32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影印臨嘯閣藏版),武漢市: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6月。
﹝清﹞吳式芬:《攈古錄金文》,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11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清‧桂林初刊本),收入於收入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36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清﹞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9月。
﹝清﹞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13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清﹞劉鴞:《原本精校無漏增批加注老殘遊記》,上海市:百新公司,1916年8月。
佚名、﹝晉﹞郭璞註、﹝明﹞范欽訂:《穆天子傳》(天一閣刊本),收入於《四部叢刊初編》
佚名:《黃帝素問靈樞經》,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4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佚名、﹝晉﹞郭璞傳:《山海經》,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第90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月。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5、6、10冊,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費振剛等校注:《全漢賦校注》,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黃懷信等編著:《論語彙校集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毛詩正義》、《周易正義》、《尚書正義》、《周禮注疏》、《儀禮注疏》、《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公羊傳注疏》、《論語注疏》、《孟子注疏》、《爾雅注疏》等採《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二、現代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日﹞高田忠周:《古籀篇》,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32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美﹞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11月。
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國語辭典》,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48年4月。
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增訂注解國音常用字彙》,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49年8月。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22、69冊,北京市: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4月。
方師鐸:《方師鐸文史叢稿—專論下篇》,臺北市:大立出版社,1985年,11月。
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65年3月。
王力:《漢語史稿》增訂本,臺北市:泰順書局,1970年10月。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王力:《漢語詩律學》,收入於《王力文集》第14卷,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 年11月。
王天昌:《漢語語音學研究》,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74年4月。
王文耀:《簡明金文詞典》,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王志成:《多音字分讀研究—以讀音語音為中心》,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第7卷,收入於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8卷,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王寧主編:《漢字學概要》,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收入於《甲骨文獻集成》第9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余冠英:《詩經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收入於《甲骨文獻集成》第8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呂叔湘:《語言和文字》,收入於《呂叔湘全集》第6卷,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10月。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6月。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3月。
李炳傑:《破音字探源》,臺北市:文豪出版社,1983年3月。
李國英:《說文類釋》,臺北市:書銘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3月。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7月。
沈建民:《《經典釋文》音切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6月。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北京市:語文出版社,2010年4月。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周祖謨:《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3月。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收入於《屈萬里全集》第6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市:正中書局,1989年3月。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8月。
林連通、鄭張尚芳總編:《漢字字音演變大字典》,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
林義光:《文源》,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17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武沐:《匈奴史研究》,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5年3月。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0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10月。
姜亮夫:《瀛涯敦煌韵輯》,收入於《姜亮夫全集》第9冊,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約齋:《字源》,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5年11月。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市:蘭臺書局,1972年11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5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市: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9月。
徐世榮:《古漢語反訓集釋》,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
徐誥主編:《中華大字典》,上海市:中華書局,1915年12月。
殷寄明:《說文解字精讀》,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2版,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6月。
馬敘倫:《莊子義證》,上海市:上海書店,1996年12月,影印自1930年9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叢書第五編》。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上海市:上海書店,1985年4月。
高文達主編:《新編聯綿詞典》,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高樹藩編纂、王修明校正:《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增訂本)》,臺北市:正中書局,1984 年1月。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市:三民書局,1976年1月。
商承祚著、商志????校訂:《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國音學》,臺北市:正中書局,1986年7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國音學》,新北市:正中書局,2012年5月,新修訂第8版)。
國語日報出版部編譯組主編:《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86年10月。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84年6月。
張正男:《國音及說話》,臺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8月。
張正男:《實用華語語音學》,臺北市:新學林出版公司,2009年9月。
張書岩等編著:《簡化字溯源》,北京市:語文出版社,1997年11月。
張錦郎:《中文參考用書指引》,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2月。
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臺北市:正中書局,1988年9月,臺4版。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臺北市:教育部,1999年3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市:教育部,2000年11月。
教育部讀音統一會編:《教育部公布校改國音字典》,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26年2月。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漢字形義分析字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章季濤:《怎樣學習說文解字》,臺北市:群玉堂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10月。
符定一:《聯綿字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1月。
莊穆主編:《詩經綜合辭典》,呼和浩特市:遠方出版社,1999年12月。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10月。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
許寶華、﹝日﹞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4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收入於《甲骨文獻集成》第8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0年8月。
陳剛:《北京方言詞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陳新雄:《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3年3月。
陳新雄等編:《語言學辭典》,臺北市:三民書局,1989年10月。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9月。
陳會兵:《古書中詞語的特殊讀音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2008年5月。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7月。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曾棗莊等主編:《全宋文》,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馮其庸、鄭安生纂著:《通假字彙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北京市:中華書局,1964年,9月。
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
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10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萬獻初:《經典釋文音切類目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收入於《甲骨文獻集成》第7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新證》,北京市: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7月。
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說文》部首今讀本義(修訂本)》,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8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武漢市: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成都市: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4月。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國音標準彙編》,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89年7月,臺41版。
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語言學名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年5月。
趙振鐸:《中國語言學史》,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齊鐵恨:《破音字講義》,臺北市:橋梁出版社,1963年4月。
齊鐵恨:《同義異讀單字研究》,臺北市:復興書局,1974年4月。
劉正埮等編:《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12月。
劉復、李家瑞主編:《宋元以來俗字譜》,北平市: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之三,1930年2月。
劉開田、陳靖:《甲骨文形義集釋》,武漢市:武漢出版社,2007年8月。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5月。
潘重規、陳紹棠:《中國聲韻學》,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8月。
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臺北市: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8月。
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臺北市: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8月。
編輯部:《最新增訂本辭海》,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9月。
蔡夢麒:《說文解字字音注釋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2007年6月。
蔣風主編:《新編文史地辭典》,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蔣彰明:《古漢語異讀字》,蘭州市:甘肅教育出版社,1986年11月。
鄭天挺等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音序本)》,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8月。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4年。
錢玄同:《文字學音篇》,收入於《錢玄同文集(第五卷)學術四種》,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戴光宇:《常用破音字手冊》,桃園市:自行出版,2013年12月。
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7月。
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5年1月。
薛鳳生:《國語音系解析》,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
謝雲飛:《中國文字學通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0月。
謝雲飛:《語音學大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1月。
鍾明立:《漢字例外音變研究》,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收入於《甲骨文獻集成》第7 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年7 月。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8月。
竇學田:《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北京市: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二)學位論文
﹝日﹞川口榮一:《破音字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0年。何佳儒:《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讀音適用性與現況之研究,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李冉冉:《《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研究》,濟南市: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6月。
杜季芳:《《群經音辨》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5月。
林義翔:《廣韻多音字新探》,彰化縣: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6月。金周生:《廣韻一字多音現象初探》,臺北縣: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79年5月。孫強:《現代漢語多音字研究》,成都市: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陳子翔:《國語一字多音政策形成、執行與成效之研究》,臺中市: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7月。曾若涵:《《集韻》與宋代韻書關係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1月。劉春麗:《漢語多音字研究》,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錢威榜:《國小學童對一字多音的認知與學習狀況之研究》,花蓮縣花蓮市: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三)期刊、單篇論文等
王士元著,石鋒、廖榮蓉譯:〈競爭性演變是殘留的原因〉,收入於《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
王志成:〈透視字、辭典音讀的戰國時代〉,《國文天地》,第7卷,第7期,1991年12月。王俊霞、劉云漢:〈多音字讀音情況的調查與思考〉,《漢語學報》,2007年第1期(總17期)。
王輝:〈秦器銘文叢考(續)〉,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29 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田耕漁:〈說文解字字音標注例解〉,《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3期,2012年5月。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十五〉,收入於《中國文字第52 冊》)(合訂本),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編印,1964年9月。
伍仕謙:〈甲骨文考釋六則〉,收入於《甲骨文獻集成》第13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朱力:〈現代漢語常用字中多音字的成因及讀音數量考察〉,《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12期。
余永梁:〈殷虛文字續考〉,《國學論叢》第1卷第4期,北京市:清華學校研究院,1928年10月。
吳傑儒:〈異音別義之源起及其流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7號,1983年6月。呂冀平、陳欣向:〈古籍中的破音異讀問題〉,《中國語文》,1964年10月,第5期。
宋鐵全:〈說文二義并訓類例析論〉,《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1 月,第1期。
周有光:〈現代漢字中的多音字問題〉,收入於《漢字和文化問題》,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周怡:〈賈昌朝其人及《群經音辨》成書情況〉,《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第2期。
周法高:〈中國語法札記〉,《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4本1冊,1953年6月。周祖謨:〈四聲別義釋例〉,收入於《問學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3月。
季永興:〈古漢語動靜字考察〉,《廣西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2月。
季旭昇:〈《詩經》「彼其之子」古義新證〉,《詩經古義新證》,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3月。
季旭昇:〈歧音異義字舉例及練習〉,收入於吳金娥等著:《國音及語言運用》,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8月。
季素彩、張德繼:〈漢語多音字的成因〉,《漢字文化》,2000年,第3期。
竺家寧:〈論殊聲別義〉,《淡江學報》,第27期,1989年2月。唐蘭:〈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陝西扶風新出墻盤銘文解釋〉,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唐蘭:〈王命傳考〉,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徐中舒:〈四川彭縣濛陽鎮出土的殷代二觶〉,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崔黎:〈漢語合音現象簡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張冰:〈《經典釋文》語音研究述評〉,《長江學術》,2013年,第2期。
張淑萍:〈顎化作用在國語中的例外演變〉,《興大人文學報》第44期,2010年6月。張渭毅:〈論反切起源問題〉,《菏澤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8年1月。
張渭毅:〈論《集韻》流布久不顯於世的原因〉,《中國典籍與文化》,2017年第4期(總103期)。
張德繼、孫宏宇:〈現代漢語多音字的規範問題〉,《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2年1月。
梅廣:〈文字表達與破音字問題〉,《中國語文》,第51卷第3期,1982年9月。
陳世輝:〈師同鼎銘文考釋〉,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陳昭容:〈秦「書同文字」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3分,1997年9月。陳新雄:〈如何從國語的讀音辨識廣韻的聲韻調〉,收入於《鍥不舍齋論學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8月。
陳新雄:〈《廣韻》二百零六韻擬音之我見〉,《語言研究》1994年,第2期(總第27期)。
陳夢家:〈禺邗王壺考釋〉,收入於《金文文獻集成》第29 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7月。
陸錫興:〈宋體字產生及其在文字史上的意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2007年5月。
單周堯:〈讀王筠《說文釋例‧同部重文篇》札記〉,收入於《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6月。
馮玉濤:〈說文解字讀若作用類考〉,《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總第70期),1996年。
黃慶萱:〈漢語中屈折現象初探〉,《華文世界》,1987年5月。楊杰宏:〈「麼些」考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第40卷(總第208期)。
楊華:〈多音誤讀與語用頻率的關係〉,《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5月,第2期。
楊樹達:〈釋說〉,收入於《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增訂本)》,北京市:科學出版社,1955年10月。
葉鍵得:〈陳伯元先生《廣韻》學之成就與貢獻〉,《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11年1月。
葉鍵得:〈《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與語文教學綜合研究〉,《北市大語文學報》第9期,2012年12月。葉鍵得:〈古音與通假字〉,收入於陳新雄教授八秩誕辰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陳新雄教授八秩誕辰紀念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6月。
裘錫圭:〈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兼論「侯」「甸」「男」「衛」等幾種諸侯的起源〉,收入於宋鎮豪等編:《甲骨文獻集成第24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趙賢德、萬瑩:〈關於破讀音問題的思考〉,《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8期。
潘悟雲:〈溫、處方言和閩語〉,收入於梅祖麟等:《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戴光宇:〈巾箱本與澤存堂本《廣韻》俗字比較--兼論與現今常用字關係〉,《北市大語文學報》,第13期,2015年6月。戴光宇:〈從殷商文字看「無聲字多音說」形聲例證〉,收入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二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論文集》,2015年12月。
戴君仁:〈釋夏、釋桀、釋己〉,收入於《中國文字(合訂本)》第13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編印,1964年9月。
戴俊芬:〈由一字多音現象看華語教材之編寫〉,《應華學報》第14期,2013年12月。鍾明立:〈近百年來漢語又讀字讀音的演變〉,《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1期。
(四)網路資源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
《國語小辭典》,網址 http://dict.mini.moe.edu.tw,2008年2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二版。
《國語辭典簡編本》,網址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2014年12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二版試用版。
余心樂:〈《植物名實圖考》中所載「諸葛菜」名實探討〉,余心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32d0fe0101al75.html,2019年9月16日擷取。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路版,網址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2017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十三版(正式六版)。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網址https://depart.moe.edu.tw/ED2400。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