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作者:D. L. Jorgensen)。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王若帆(2017)。達克羅士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合唱團教學歷程與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9)。教學原理(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毓雅(2001)。國小中年級音樂課程分析及其應用現況─達克羅茲、柯大宜及奧福教學法對中年級音樂課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卯靜儒(2015)。構繪一位歷史教師的教學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8(4),57-83。
吳和堂(2016)。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5)。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吳智亭(2006)。無伴奏合唱曲應用在國小音樂班五年級合唱音感訓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吳舜文(2013)。音樂班於中小學設置的教育意義與內涵。謝隆廣(主持人),開展音樂的學習力。2012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李曉瑩(2010)一位公幼教師實施音樂教學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沈連魁、劉從國(2007)。教師教學信念意涵之探討。中正體育學刊,1,1-11。
周美亨(2007)。達克羅士音樂教學方案對於國小三年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語句表達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原作者:Robert K. Yin)。臺北市:五南。
林小玉(2006)。音樂教育個案研究的不可不知與不可不思。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與質性研究的邂逅-2006年:質性資料分析的理念與實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2-107頁)。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良美(2011)。淺談達爾克羅茲音樂律動教學法。美育,184,16-21。
林良美(2012)。達爾克羅茲、奧福、柯大宜:三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臺北市:洋霖文化。
林芯伈(2016)。達克羅茲音樂節奏教學法應用於直笛團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雨青(2005)。「達克羅士教學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林南佑(2017)。國民小學音樂教師直笛教學歷程之後設認知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林進材(1999)。國小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教學理論建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185-218。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鈺敏(2017)。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運用於鋼琴個別課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姚世澤(1997)。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市:師大書苑。
姚世澤(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施竺吟(2018)。國民小學六年級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童應用動覺與視覺輔助節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柯盈因(2018)。達克羅士教學法對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張民杰(2017)。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清濱(2018)。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心理。
張舒妮(2017)。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應用於音樂欣賞能力提升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教育部(2015)。藝術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才能班相關之特殊需求專長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b)。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許惠棻(2008)。北北基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術科教師之鷹架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許碧勳、廖瑞琳(2013)。音樂律動創意教學與應用。臺北市:華騰文化。
連玟雯(2005)。電腦輔助國小音樂班音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縣:精華。
郭芳秀(2016)應用「整合性音樂素養」於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文婉(1986)。幼兒音樂節奏教學。臺北市:信誼基金。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玫霖(2011)。達克羅士教學法應用於藝術與人文之音樂課的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陳映蓉(2005)。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於國小三年級音樂學習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陳盈宏(2015,2月15日)。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06。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print.php?edm_no=106&
content_no=2470
陳秋娥(2010)。一位特教教師教學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郁秀(1999)。臺灣音樂教育之回顧與前瞻。教師天地,100,28-39。
陳歆蕎(2018)。臺灣達克羅士音樂教學師資培訓個案研究~以【達克羅士藝術與人文美創精典教師研修培訓計畫】初級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曉雰(2011)。藝術才能音樂班之回顧與展望。載於臺灣百年來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10-228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曾瓊瑩(2015)。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童音樂節奏感與音樂欣賞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光雄(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俊媚(1994)。達克羅士節奏教學法淺談。國教月刊,41(3/4),53-57。
黃品嘒(2008)。大學音樂系研究所教授教學歷程之後設認知個案研究:以音樂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政傑(2011)。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珮真(2018)。達克羅茲教學法應用於兒童音樂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黃雯琪(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課程教學之研究-達克羅茲教學法於音樂與表演藝術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8)。新北市107學年度國民小學藝術才能音樂班招生鑑定簡章。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楊淑珍(2010)。一位國小教師實施兒童音樂劇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楊菀琪(2008)。躍動三重奏–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學童音樂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雷憶萱(2016)。應用達克羅士音樂教學法在國小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仲冬(2008)。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01-116頁)。臺北市:巨流。
歐遠帆(1995)。達克羅士、高大宜、奧福、鈴木、山葉音樂教學法比較。國教月刊,41(5/6),37-44。
鄭方靖(2015)。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臺中市:古韻文化。
黎文富(2015)。臺灣音樂藝術才能班政策回顧與前瞻。第一屆全國藝術才能班課程與教學論壇議程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賴美鈴(2002)。臺灣中小學音樂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載於陳曉雰(執行編輯),「兩岸專業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人才培育篇」論文集(21-36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賴香蓉(2016)。國民小學音樂科教師教學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專家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賴婉媛(2004)。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謝苑玫(1994)。節奏與律動。高雄市:復文圖書。
謝鴻鳴(1999)。達克羅士國際教師制度之沿革(二)。中華達克羅士音樂節奏研究學會會訊,2,33-35。臺北市:中華達克羅士音樂節奏研究學會。
謝鴻鳴(2006)。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臺北市:鴻鳴–達克羅士。
二、 英文部分
Choksy, L., Abramson, R. M., Gillespie, A. E., Woods, D., & York, F. (2001). Teaching music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Dalcroze Society of America. (2019a, February 18). Branches of Dalcroze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dalcrozeusa.org/about-dalcroze/branches-of-dalcroze-education/
Dalcroze Society of America. (2019b, January 20). Dalcroze credentials. Retrieved from https://dalcrozeusa.org/teacher-training/dalcroze-credentials-and-
requirements/
Gudmundsdottir, S. (1988). Knowledge use among experienced teachers: Four case studies of high school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Institut Jaques-Dalcroze. (2006). The Dalcroze identit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lcroze Eurhythm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alcroze.ch/wp-content/
uploads/2017/10/dalcrozeidentity_engfre-1.pdf
Institut Jaques-Dalcroze. (2018). Diplôme supérieur regulations and course of stud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alcroze.ch/wp-content/uploads/2018/09/0-regulations-and-course-of-study.pdf
Jackson, P. W. (1990). Life in the classroom (rev. ed.). New York,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Lefrancois, G. R. (1997).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Pope, J. (2009). Émile Jaques-Dalcroz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alcroze.org.au/articles/
Reynolds, A. (1992). 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1), 1-35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 (1987). 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 Calderhead (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 (pp.104-124). London: Cas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