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池佩娟(2010)。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級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公立幼稚園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幼稚園課程標準(1996)。
行政院(2015)。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設置公共資訊服務站策略規劃偏遠地區鄉鎮分類認定基準。載於http://www.cte.fju.edu.tw/news/20151008_%E8%A1%8C%E6%94%BF%E9%99%A2%E7%A0%94%E7%A9%B6%E7%99%BC%E5%B1%95%E8%80%83%E6%A0%B8%E5%A7%94%E5%93%A1%E6%9C%83%E5%AE%9A%E7%BE%A9%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9%84%89%E9%8E%AE%E5%90%8D%E7%A8%B1%EF%BC%88%E3%80%8C%E5%8D%80%E5%9F%9F%E5%BC%B1%E5%8B%A2%E3%80%8D%E4%B9%8B%E8%A1%8C%E6%94%BF%E5%8D%80%E7%AF%84%E5%9C%8D%EF%BC%89.pdf。
李雄揮(1980)。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教育研究集刊,22,495-504。
伍鴻沂(2015)。追求終身美感經驗的新思維。台灣教育,693,16-20。
何惠麗、曹俊德(2018)。美感教育對幼兒園發展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
113,37-55。
余振民(譯)(1997)。教育的藝術(原作者:Wilkinson Roy)。新北市:光佑。
谷瑞勉(譯)(1995)。鷹架兒童的學習:Vygotsky與幼兒教育(原作者:Berk, L. E. &Winsler, A.)。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林小玉(2015)。美感教育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性。台灣教育,693,9-15。
林玉(2010)。美感經濟的創新思維─淺談台灣工藝創意產業發展趨勢。文化創意產業專刊,4。
林玫君(2008)。美感領域。載於教育部「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草案)」。臺北:教育部。
林玫君(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美感領域。「101年度幼兒園活動課程大綱宣講暨輔導教授培訓」發表之論文,台北市國教院。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臺北市:心理。
林青津(2004)。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林逢祺(2005)。美感經驗與教育。載於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等合著,教育哲學,(327-343)。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娟伶(2014)。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行動歷程與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法務部(2017)。全國法規資料庫。【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71
法務部(2018)。全國法規資料庫【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法務部(2019)。全國法規資料庫。【師資培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
幸曼玲、楊金寶、丘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郭李宗文、簡淑真、林玫君(2015)。新課綱想說的話─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范信賢、洪詠善、阮凱利、黃祺惠(2016)。這樣,美嗎?美感教育在臺灣。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碧霞(2000)。教育大辭書【因素分析】。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61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大綱,取自https://apstu.ntue.edu.tw/Secure/default.aspx。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幼兒教育。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頁562-614。
郭禎祥(譯)(1992)。藝術視覺的教育(原作者:Elliot W. Eisner)。臺北市:文景。(原著出版年:1972)。
郭孟青(2016)。國中音樂教師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木金(1998)。談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北縣教育,22,頁25-28。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舉辦之「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究會論文集,頁36-51。
陳玉吟(2016)。市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學之研究— 以新北市三峽、鶯歌、樹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伯璋、張盈堃(2007)。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2,41-72。
陳佳琳(2014)。教保服務人員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以幼兒園新課綱課程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陳美然(2016)。從美感教育談音樂教師的美感素養、角色定位及音樂課程設計原則。國教新知,63(2),19-27。
陳蓉倩(2019)。從美感教育的觀點探討當代畫廊的創新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陳朝平(1986)。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陳錦惠(2005)。教學經驗中的美感特質探討-Dewey美學的觀點。課程與教學,8(2),15-24。
張俊傑(1992)。建立美育的基本概念。高師大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語研究紀錄。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高雄市。
張鈺珮、林秀慧(2014)。新課綱後的嬰幼兒美感教育。載於黃文樹(主編),幼兒園美感教育,頁151-155。臺北:獨立。
張翠娥(1981)。幼稚園教材教法。台北:大洋。
梁福鎮(2008)。斯泰納人智學教育學之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1),121-153。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臺北市:五南。
翁麗芳(2017)。從《幼稚園課程標準》到《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談七十年來台灣幼教課程的發展。教科書研究,10(1),1-33。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取自:https://www.ece.moe.edu.tw/?p=6169
教育部(2013)。台灣‧好美 美感從幼起 美力終身學。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教育部(2017)。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教育部教育統計【幼兒(稚)園概況表】。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幼兒園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葉朗(2014)。美學原理。台北市:華滋。
黃文樹(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臺北:獨立。
黃苡蓁(2015)。臺中市幼兒園對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美感領域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黃意舒(2000)。教育大辭書【幼稚園課程標準】。取自Available: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946/
黃曉星(2014)。華德福在中國:邁向個性的教育。廣州市:廣東教育。
黃嬿庭(2015)。幼兒美感教育多感官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植物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忠斌(2009)。美感經驗理論對教師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49-68。
廖仁義(2010)。〈美的覺醒:公民社會美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教育研究員籌備處與國立1編譯館主辦,「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手冊,1-5。
趙天儀(1999)。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臺北市:台灣書店。
劉千美(2001)。論人的美感向度。應用心理研究,9,167-187。
劉家妤(2011)。施泰納審美教育思想與實踐之探究-以國中、小階段(7~14歲)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臺北市立大學。課程大綱,取自http://my.utaipei.edu.tw/utaipei/index_sky.html
臺南大學。課程大綱,取自https://ecourse.nutn.edu.tw/public/tea_preview_list.aspx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市:聯經。
蔣勳(2006)。《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新北市:遠流。
蔣勳(2008)。藝術概論-新增二版。臺北市:東華。
蔣勳(2009)。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臺北市:遠流。
蘇鈺楠(2007)。斯泰納的生平及其人智學的思想淵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6),77-97。
蘇雅慧(2008)。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育?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相對。美育思惟雙月刊,165,58-68。
蘇振明、鄭黛瓊、廖幼茹、楊艾琳(2000)。藝術教育手冊-幼兒美術篇。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魏雅彤(2007)。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內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簡楚瑛、盧素碧、蘇愛秋、蘇愛秋、漢菊德、林玉珠、吳嫈華、張孝筠、林士真、鄭秀容、幸曼玲(1999)。幼教課程模式。台北:心理。
羅心玫(2008)。幼兒的美感教育-從戲劇賞析課程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鐘雅琴(2014)。高雄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美感教育之觀點與實施現況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原作者:Frans Carlgren)。新北市:光佑。
二、外文部份
Abbs, P. (1987). (Ed.). Living powers: The arts in education. London: Falmer.
Broudy, H. (1972). Enlightened cherishing: An essay on aesthetic education.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Denac, O. (2014). The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chooling. Creative Education, 5, 1714-1719.
Greene, M. (1995).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 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rossmann, W. (1968). Schiller's Aesthetic Educ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1), 31-41.
Lim, B. (2004). Aesthetic discourse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Deway, Steiner, and Vygotsk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4(5), 473-486.
Reese, W. L. (1980).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Smith R. A. (1992). Problem for a 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 253-266.
Wartenberg, T. E. (2002). The Natural of Arts-An Anthology. Fort Worth : Harcourt College.
Jalongo, M. R., & Stamp, L. N. (1997). The arts in children’s lives: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