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發展與問題及指導(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臺北市:心理。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王千倖(2004)。繪本教學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以「班級經營」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0(1),205-234。
王文君(2008)。故事繪本與幼兒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王淑俐(2011)。情緒管理-祝你健康快樂。臺北市:全華。
王文秀、田秀蘭、廖鳳池(2011)。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王仁癸(2011)。繪本提升閱讀力的教學策略研究。南投文教,31,30-33。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16版)。臺北市:五南。
余敏琪(2011)。靜心活動取向之班級情緒教育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何采樺(2017)。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表達之研究(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何灣嵐譯(1996)。情緒的管理-如何增進你的EQ。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7-79。
吳淑玲(2001)。特殊關懷與繪本主題閱讀。國教新知,48(2),50-58頁。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啟敏(2013)。運用繪本進行幼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李紫蓉(譯)(2005)。安娜害怕的時候(原著:Heinz Janisch)。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李盈瑩(2008)。以繪本進行國小低年級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欣蓓(2013)。使用繪本進行幼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欣蓓、蘇育令(2013)。教師使用情緒繪本進行幼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9(2),53-66。
周育如(2009)。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及其與親子共讀情緒言談之相關性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育如、黃迺毓(2011)。文化下的建構:幼兒對情緒內涵的理解。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1-26。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真美(2003)。在繪本花園裡。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臺北市:親子天下。
李佳、蘇彥捷(2004)。兒童心理理論能力中的情緒理解。心理科學進展,12,37- 44。
林宣妤(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林正苹(2011)。一位教師以圖畫書進行幼兒正向情緒教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京穎(2018)。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活動與幼兒情緒理解表現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淑女(201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調節能力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洪仲清(2014)。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臺北市:遠流。
洪蘭(2016)。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未來Family。取自: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665
洪蘭(2018)。情緒控制,幾歲教最有效?。天下雜誌,659。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582
柯華葳(2017)。教出閱讀力。臺北市:親子天下。
孫敏芝( 2010)。提昇兒童社會情緒能力之學習:美國SEL教育方案經驗之啟示。幼兒教保研究,5,99-116。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臺灣的觀察。美育,91,11-18。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市:格林文化。
梁麗雲(2000)。從圖畫書中的教育價值談幼兒圖畫書的選擇。國民教育,31,11-14。
梁培勇(2015)。兒童偏差行為(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質采、呂俐安(2000)。玩遊戲,解情緒-兒童EQ學習手冊。臺北市:信誼。
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陳曉瑩(2010)。運用繪本教學增進國小學童情緒智慧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陳怡君(2010)。教師情緒智力、師生關係與低年級學童情緒調節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永樺(2011)。使用繪本進行情緒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二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美惠(2012)。運用圖畫書進行幼兒情緒教育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貞宇(2012)。兒童情緒困擾調查與輔導效果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陳婷月、蘇育令(2013)。兩位大班幼兒在班級中之情緒調節歷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0,127-150。
陳書梅(2018)。用繪本談情緒。親子天下雜誌,5。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2992-用繪本談情緒/
陳念怡(2018)。小一問題多!日本小學生情緒暴走創史上新高。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530-小一問題多!日本小學生情緒暴走創史上新高/
陳幗眉(2018)。幼兒心理學(2版),臺北:五南。
陳詩涵(2019)。AI機器人輔助情緒繪本教學對幼兒情緒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莊素芬譯(1999)。情緒發展與EQ教育。臺北市:桂冠。
莊夏萍(2005)。網路電子童書融入語文領域教學提升學童閱讀與寫作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郭俐伶(2001)。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郭秀霞(2013)。繪本融入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二年級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許芳菊(2009)。情緒教育怎麼教?。親子天下,5。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520-情緒教育怎麼教?
常雅珍(2004)。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振成(2001)。教師實施情緒教育應有的素養及策略。臺灣教育,21,58-61。
張春興(1984)。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市:東華。
張雅茹(2009)。繪本教學對增進國小低年級學童適當表達生氣情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乃文(2013)。國民小學情緒素養促進學校指標之建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德銳、李俊達(2011)。教學行動研究對中學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151-178
曹俊彥(1988)。兒童讀物圖畫的功能。國教月刊,34(7),4-8。
陳淑敏譯(2015)。社會人格發展。臺北市:華騰。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曾娉妍(2011)。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秀雯(2004)。繪本創作之創意思考教學研究–從觀察、想像到創意重組。藝術教育研究,8,29-71。
黃志成、王淑芬、陳玉玟(2008)。幼兒發展。新北市:揚智。
黃菊珍、吳庶深(2008)。剝奪的悲傷-新生兒死亡父母親的悲傷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黃淑娟(2014)。運用情緒主題繪本進行兒童情緒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黃維明(譯)(2018)。我好害怕(原著:Cornelia Maude Spelman)。臺北市:親子天下。
黃維明(譯)(2018)。我好難過(原著:Cornelia Maude Spelman)。臺北市:親子天下。
楊彩雲(2009)。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楊俐容(2006)。提升親子EQ三部曲。臺北市:臺視文化。
楊俐容(2010)。我是EQ高手─加強孩子情緒管理。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楊靜宜(2012)。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情緒之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廖鳳瑞、張靜文(2019)。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幼兒學習評量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溫世頌(2013)。心理學導論(增訂三版) 。臺北市:三民。
潘美玲(2008)。運用圖畫書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素玲、鍾志芳譯(2008)。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臺北市:心理。
蔡忠琦等(譯)(2012)。我好生氣。臺北市:親子天下。
蔡秀玲、楊智馨(2013)。情緒管理。臺北:揚智。
蔡雅如(2014)。實施情緒教育課程對幼兒情緒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2008)。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0(2),doi:10.6251/BEP.20080409
謝佳容、楊承芳、周雨樺、郭淑芬、徐育愷譯(2005)。人類發展學。Rice, F. P. 原著。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年)
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臺東師院學報,12,45-70 。
簡淑真、郭李宗文(2006)。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保活動綱要及能力指標:情緒領域期中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羅品欣(2006)。開啟心靈之門~從落實情緒教育開始。中等教育,57(3),104-115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13-15 頁。臺北市:國立台灣教育藝術教育館。
西文部分
Cavanagh, M. E. (1982). The counseling experienc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approach. Prospect Heights,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Denham, S. A., McKinley, M., Couchoud, E. A., & Holt, R. (1990). Emotion and behavioral predicators of preschool peer rat ings. Child Development, 61,1145-1152.
Denham, S. A., & Burton, R. (1996). A social-emotional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at risk four-year-old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4, 225-245.
Denham. S. (1998).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Doll,B.,& Doll,C.(1997). Bibliotherapy with young people.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Fredrickson, B. L. (2004).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 The Royal Society, 359, 1367-1377.
Garner, P. W., & Estep, K. M. (2001). Emotional competence, emotion socialization, and young children’s peer-related social competence.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12(1),29-48.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Bantam Books.
Hyson, M. (2004).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Building an Emotion-centered Curriculum. New York
Kerr, D. C. R., Lunkenheimer, E. S., & Olson, S. L. (2007). Assessment of child problem behaviors by multiple informa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preschool to school entr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8(10), 967-975.
Kopp, C. B. (1989). Regulation of distress and negative emotions: A developmental view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 343-354.
Kiefer, B. Z. (1982). 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NY,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ckens, J. (2009). Socio-emotional programme promotes positive behaviour in preschoolers. Child Care in Practice, 15(4), 261-278.
Raver, C. C., & Knitzer, J. (2002). Ready to enter: What research tells policymakers about strategies to promote social and emotional school readiness among three- and four-year-old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3-9).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G.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061-1086.
Zambo, D. M. (2007).What can you learn from Bombaloo?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9(3), 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