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天威 (2004)。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志達 (2012)。淺談不同休閒型態涉入對中高齡者身心健康發展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278-287。
王佳雯、鄭雅文、李諭昇、徐儆暉 (2010)。職場社會心理危害調查監測制度之國際概況。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9(6),551-560。
王傑賢、鄭志富、陳天賜 (2015)。大專職員休閒運動參與關係感、社會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5(2),333-349。
王福生 (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左瑞華 (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朱明若、李姣姿 (2001)。全球化之下工作壓力對職工身心健康之影響及整合性的對策。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6),413-422。
朱俶儀 (2003)。國民中學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行政院主計處 (2015)。行業名稱及定義。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8933&ctNode=3111&mp=1
行政院主計處 (2018)。106年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年報。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2911&ctNode=3103
行政院主計處 (2019)。就業、失業統計。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4751&ctNode=5624&mp=1
何靜枝 (2014)。員工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工作壓力與主觀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臺灣自來水公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利志明 (2000)。談休閒活動的定義,功能及積極涵義。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5,55-62。
吳文銘 (2001)。人格特質、自我娛樂能力、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線性關係結構之建構與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吳秀美 (2010)。新員工休閒運動現況調查之研究-以臺灣自來水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郁銘 (2004)。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萬華會所會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吳珩潔 (2002)。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佩貞、吳政崎 (2016)。彰化市銀髮族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學刊,207-212。
李城忠、楊詠蓁 (2011)。企業員工休閒活動需求及參與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4(1),40-56。
李晶 (2002)。個人工作壓力因應於休閒活動之研究-以臺灣地區職工為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3-H-003-053)。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沈易利 (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沈易利 (1998)。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阮雲妝 (2018)。探討組織氣候、領導行為對員工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周佳佑 (2005)。工作壓力的認識與改善。T&D飛訓 ,(37),1-37。。
林季燕 (2015)。大學生休閒運動涉入、休閒運動滿意度對真實快樂之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2),19-37。
林欣慧 (2001)。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登山健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韋君 (2012)。台灣地區員工工作壓力來源之探討-以聯合心理諮商所服務對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縣。
林荺棋、張志銘、盛世慧、張淑娟 (2000)。臺中市國中教師休閒運動調適、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0(2),21-39。
林聰哲、郭志騰、呂宇晴 (2011)。臺灣職工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休閒保健期刊,5,169-179。
邱秀霞、吳政崎 (2003)。臺北地區護理人員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66-84。
邱信憲 (1994)。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俞錫堅 (2008)。休閒運動參與對紓解職場工作壓力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278-284。
施心章 (2018)。消防人員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消防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高雄市。洪良建 (2009)。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和工作壓力之相關性研究 -以臺北縣消防人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倪瑛蓮、陳光宗、郭哲君、陳龍弘 (2019)。工作自主性與主管安全支持在運動服務業自我控制與工作壓力的調節角色。大專體育學刊,21(2),110-125。
孫彩卿、顏君彰 (2006)。運動與休閒在現今社會的意涵與價值探究。2006 第八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
徐碧璣、趙家民、林香蘭 (2017) 。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選擇、休閒滿意度度及幸福感知研究。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17(1),24-43。
高俊雄 (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 (2000)。臺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張春居 (2003)。志工的休閒活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張舒鈞 (2006)。臺灣地區地方教育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蕙麟 (2007)。高雄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02-109。
曹文仲、洪敦賓、王嘉淳 (2006)。休閒體育相關文獻之探討 。淡江體育,9,44-50。
莊慶達、胡興華、邱文彥、高松根、何立德、碧涵 (2016)。海洋觀光休閒之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許義雄 (1983)。體育學原理。臺北市:文景。
陳中雲 (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天賜、鄭俊傑、謝欣戎 (1999)。職工運動對企業經營管理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41,157-163。
陳安妮 (2010)。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臺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138-153。
陳志豪 (2012)。科技大學學生休閒運動倫理參與及休閒滿意度研究-以遠東科技大學餐旅學院學生為例。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 ,7(1),93-102。
陳定雄 (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知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茂榮 (2010)。臺電員工作壓力對休閒參與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營業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陳郡妤 (2012)。休閒活動參與、休閒阻礙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營造業勞工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陳麗華 (1991)。臺北大學女生休閒態度參與和狀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陸洛、蔡貴丞、吳欣蓓 (2009)。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對工作後果之雙重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4(2),151-165。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2008)。工作壓力管理模式之探討。研究報告計畫編號:IOSH97-M312。臺北市: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所。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2013)。勞工心血管疾病與職業暴露相關性之評估。研究報告計畫編號:IOSH102-M301。臺北市: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所。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2019)。勞動法令查詢系統。取自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1.aspx?id=FL015013&flno=6
黃子珍 (2018)。軍職人員的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黃金柱 (1999) 。跨世紀體育運動經營管理思潮。臺北:師大書苑。
黃俊彥 (2006)。基層警察運動休閒參與、運動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基層警察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127-138。
黃振紅 (2008)。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馥如 (2012)。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廖志猛 (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歐陽亞慧 (2008)。金門地區保全人員休閒參與及工作績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蔡特龍 (2000)。休閒運動的推廣。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鄭志成 (2008)。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民小學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鄭明興 (2011)。觀光行政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黎萬錩、張少熙 (2009)。企業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對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71-83。
盧俊宏 (2006)。運動心理學在健康促進上的角色。國民體育季刊,146,15-23。
蕭承雯 (2010)。製造業勞工的工作壓力、輪班、疲勞及健康狀況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高雄市。藍采風 (2003)。全方位壓力管理。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羅慶徽、羅元婷、嚴嘉楓、林金定、呂學琳、徐尚為、朱明若、林雅雯、賴朝英 (2006)。醫院員工身體質量指數與運動習慣之現況分析。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6(3),167-180。
二、外文部分
ACIRRT (1999). Australia at work: just managing? Sydney: Prentice Hall.
Beard, J. G., & Raghed,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 20-33.
Chaney, B.J. (1988). Stress and coping resource: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 famili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 Jowa State University,1988.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 (12), 38-41.
Franken, D., &Van Raiij, M.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Macmillan, New York.
Gebhardt, D.L., & Crump, C.E, (1990). Employee fitness and wellness programs in the workplace. American Psychologis,45(2), 262-272.
Harada, H., Suwazono, Y., Sakata, K., Olivia, Y., Oishi, M., Uetani, M., Kobayashi, E., & Nogawa, K. (2005). Three-shift system increase job-related stress in Japanese work.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47(5), 397-404.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Ivancevich, J. M., & Mattest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cott & Foresman.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Recreational sport management.(3rd ed.).Human kinetics.
Robbins, S. P.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