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綪,「膀胱癌」,藥學雜誌,第16卷,第2期,p89,2000。
[2] 顏士雄,「氧化染髮劑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危害」,勞工安全衛生簡訊,第80期,p11-12,2006。
[3]、[4]、[5] 光井武夫,新化妝品學,合記圖書出版社,p70、p60-63,2004。
[6] 陳麗舟等,「植物色素應用於染髮劑之介紹」,林業研究季刊,第29卷,第2期,p94,2007。
[7]、[8]、[9] 光井武夫,新化妝品學,合記圖書出版社,p467-469,2004。
[10] 何振隆等,「天然植物染料的化學」,林業研究專訊,第24卷,第6期,p40,2017。
[11] 李國興等,「天然植物染髮劑之技術與發展趨勢」,工業材料雜誌,第353期,p126,2016。
[12] 張珮菁等,「生物合成染料發展現況」,工業材料雜誌,第381期,p88,2018。
[13] 陳建帆等,「臺灣非食用染料潛力植物初探」林業研究專訊,第25卷,第2期,2018。
[14] 劉溪,胡玉莉,王海威,孔丹丹,應光耀,楊美華,盧靜華,孔維軍,「染髮劑的研究進展及天然植物染髮劑的前景展望」,中南藥學,2018年2月,第16卷,第2期。
[15] 趙承琛,「界面科學特論」,復文書局,p89,1988。
[16] 蘇裕昌,「界面活性劑的基礎及應用」,漿紙技術期刊,第9卷,第1期,2015。
[17] 林麗惠,「可分解界面活性劑之製備與性質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民國95年。[18] 廖明隆,「界面化學與界面活性劑」,文源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3年。
[19] 雷中方、陸雍森,「木質素混凝作用分析」,中國環境科學,1997;17(6):
[20] 霍淑平、孔振武,「木質素的化學改性及其在合成樹脂中的應用進展」,林產化學與工業,2009;29 (S):213–218。
[21] 宋雪晶、劉林泉、劉晶如,「固色劑的研究進展及展望」,廣東化工,2011;38(4):37–38。
[22] 林麗惠、朱雅琪,「水溶性木質素/葡萄糖天然型固色劑染色與固色性質探討」,華岡紡織期刊,第24卷,第6期,P356 - 365,2017。
[23] 李陽世,「色彩原理技術與應用」,永大書局,1984 年,p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