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1.瞿錦春、張芬芬(譯)(2006)。視覺心理學(Eye and brain)(原作者:Richard L.Gregory)。台北: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97)
2. 薛芷穎(譯)(2014)。拍出會說故事的人文攝影:觀察社會X策畫主題X接近現場(原作者:Stephanie Calabrese Roberts)。台北:木馬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
3.李文吉(譯)(2012)。紀實攝影(原作者:Arthur Rothstein)。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4.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原作者:Susan Sontag)。台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77)
5. 柯錫杰(2016)。心的視界。台北:大塊文化。
6.李昱宏(2009)。灰色的隱喻。台北:田園城市。
7.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原作者:John Berger)。台北: 麥田出版。(原著出版年:1990)
8.吳光亞(譯) (2009)。攝影師之眼(原作者:Michael Freeman)。
台北:大家。(原著出版年:2007)
9.林婉婷(譯)(2018)。攝影師之框:頂尖攝影師的19堂課(原作者:
Boberto Velenzuela)。台北:楓樹林。(原著出版年:2012)
10.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原作者:Roland Barthes)。
台北:台灣攝影。(原著出版年:1980)
11.曾敏雄(2017)。「心象攝影」創作研究(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12.趙毅衡(2012)。符號學。台北:新銳文創。
13.胡易容、趙毅衡(2014)。符號學:傳媒學辭典。台北:新銳文創。14. 陳瓊花(2017)。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二、期刊文獻
1.李坤山(2018)。影像構成的視覺心理探索。台北攝影。取自
http://www.photo.org.tw/article-01.aspx?nid=23
2. 吳志揚,陳文豪(2004)。幾何學發展史簡介。數學傳播,28(1),
24-34 https://web.math.sinica.edu.tw/math_media/d281/28103.pdf
3. 林崇宏(2003)。幾何形態應用在造型設計的探討。東海學報,
44卷, 87-96。
4. 郭力昕(2012)。再寫攝影 | 攝影與「可疑的」記憶。攝影之聲,第5期,74-75。
5. 鐘生官(2012)。一張照片,千百種看法:透過編導式攝影帶動藝
術教育課堂中的社會議題討論。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21-35。
取自台灣藝術教育網
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3124_w021-035.pdf
三、網路資訊
1.張景媛(2000)。完形心理學【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580/。
2.幾何學(2019/11/25) 。維基百科。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7%A0%E4%BD%95%E5%AD%A6
3.尤物(2017-09-19) 發表于科學https://kknews.cc/science/xne2bpg.html
4.穿搭百科全書(2016/8/8)。點、線、面、體,四大美學原理,應對世上一些美學。資訊。取自https://kknews.cc/news/oxpelm.html
5.lightroom(2018/07/25)。攝影技巧——攝影構圖中的對比手法運用。每日頭條。取自https://kknews.cc/photography/v62a3e2.html
6. 火石攝影工作室。什麼是人文攝影(2020/01/15)。影像圖書館。取自http://library.dcview.com/article.php?id=163
7.北極光攝影(2017/4/26)。談一談「對比」構圖在攝影中的重要性。每日頭條。取自: https//kknews.cc/zh-tw/photography/lzya25e.html
8. 十個要點掌握人文攝影的精髓技巧,輕鬆拍大片(上)(2017/10/20)。全影網。取自https://read01.com/Bn4nLMM.html
9. Lizzzzz(譯)(2015/03/28)。攝影:真實虛構隱喻。每日頭條。取自 https://kknews.cc/culture/yeb8y3b.html
10. 於成麗(2018/06/20)。優秀Logo設計!幾何圖形的表現與情感。每日頭條。取自https://kknews.cc/design/3o2nz2o.html
11. 專訪「藝術的向度—陳贊雲攝影展」:一窺藝術工作者的私密日記與未說的註解(2020/3/17)。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