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孔繁鐘、陳淑芳、王嘉蕙、邱滿艷、周美華、呂淑貞、...黃慶鑽(2005)。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2.尤雅平(2011)。台灣傳統產業製造服務化之研究。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56xrm。3.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4.宇若霏(2004)。政府宣導置入電視新聞節目之表現方式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p99pg。5.江宗仁(2004)。地方政府.非營利組織與身心障礙者在參與社會福利業務互動關係之探討-以高雄縣庇護工場之「一家工場」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6g452。6.吳秀照(2007)。台中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排除社會障礙的就業政策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148-197。
7.吳明珠(2010)。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可行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v2zxc8.吳明珠、鄭勝分(2012)。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0(2),148-162。
9.吳淑鶯、陳瑞和、陳燕柔(2015)。企業社會責任對消費者品牌關係影響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8(2),1-20。
10.杜大澂(2012)。全民皆記者?全民皆狗仔?影音分享網站與公民新聞之關係探討 ──以YouTube直擊現場影片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s738811.周文欽(2000)。研究方法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2.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臺灣的發展與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7(1),63-67。
13.林素麗(2018)。庇護性就業之社會效益與財務分析—以「愛不囉嗦」承德店庇護工場為例。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ej48q14.周怡君(2015)。個別化原則與台灣融合教育:聽障青年的融合教育經驗分析。社會分析,(10),47-86。
15.邱靖娟(2006)。從社會企業觀點探討地方博物館合作關係─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b7cmh16.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7.唐東方、冉斌(2009)。商業模式:企業競爭的最高形態。企業管理,(11),20-21。
18.高君怡(2018)。社會企業商業模式初探-綠色冀泉之個案研究。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3qj3k。19.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20.陳柏佑(2019)。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研究-以嘉義地區某庇護工場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6yzyg。21.陳瑞娟(2017)。以社群行銷發展電子商務之商業模式研究─以iFit愛瘦身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kfakm。22.陳萬淇(1995)。個案研究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
23.游鏡馨(2019)。以價值主張探討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 -以宜蘭縣為例。醒吾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766he。24.華家妤(2014)。台灣社會企業商業模式分析-以弱勢就業型社會企業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6sp6t。25.黃元亨(2019)。以價值主張方法研究 App 原型設計工具關鍵成功因素-以 InVision 與 Marvel 之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創業創新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4wenp。 26.黃啟胤(2010)。智能障礙者庇護工場之探討-以IE為方法。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77cb6。27.黃淑惠(2006)。我國科學工業園區管理機關組織核心能力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7fmry。28.楊育誠(2016)。非營利組織辦理庇護工場之主要功能研究-以「庇護員工之觀點」探討。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y224h。29.楊祥鑫(2017)。庇護工場社會企業化探討-以喜憨兒與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2qcxj。30.董旭英、黃儀娟(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1.董皇志(2010)。構造設計之於建築設計教學之論述。朝陽學報,(15),245-262。
32.董香伶(2019)。以價值共創觀點探索人生價值 : 以成大企業管理協進會為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rxya8。33.趙美貴(2014)。以社會企業思惟探究老人供餐服務:社區老人食堂規劃分析。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r5j2g。34.劉盈盈(2006)。運動休閒產業整合行銷傳播個案分析-以台北小巨蛋「鐘樓怪人」劇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9q867。35.蔡澂萱(2019)。社會企業之商業模式與社會價值 ─以樂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9u376。36.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37.賴秀儀(2015)。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探討-以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5u35a。38.瞿仲達(2019)。非營利組織發展社會企業之機會與挑戰:多元利害關係人觀點之分析。世新大學非營利與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u7ykp。 英文文獻
1.Amit, R. & Zott, C. (2001).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6-7), 493-520.
2.Applegate, L. M., Austin, R. D., & McFarlan, F. W. (2006). Corporate Informatio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3.Bower, M. & Garda, R. A. (1985). The role of marketing in management. McKinsey Quarterly, 3(1), 34-46.
4.Hamel, G. (2001). Leading the revolution: An interview with Gary Hamel. Strategy & Leadership, 29(1), 4-10.
5.Lanning, M. J. (1998). Delivering profitable value. Cambridge: Perseus Books Group.
6.Magretta, J. (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5), 86-92.
7.Mason, K., & Spring, M. (2011). The sites and practices of business model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40(6), 1032-1041.
8.Mitchell, D., & Coles, C. (2003). 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ntinu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4(5), 15-21.
9.Morris, M., Schindehutte, M., & Allen, J. (2005).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6), 726-735.
10.Osterwalder, A., & Pigneur, Y.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1.Osterwalder, A., Pigneur, Y., Bernarda, G., & Smith, A. (2014). Value proposition design: How to creat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ustomers wa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2.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 3-8.
13.Velu, C. (2015).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ird-party alliance on the survival of new firms. Technovation, 35, 1-11.
14.Vidal, E., & Mitchell, W. (2013). When do first entrants become first survivors?. Long Range Planning, 46(4-5), 335-347.
15.Voelpel, S. C., Leibold, M., & Tekie, E. B. (2004). The wheel of business model reinvention: how to reshape your business model to leapfrog competitors.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4(3), 259-276.
16.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Ed. Sage Publications.
17.Yin, R. K. (1981). The case study crisis: Some answe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6(1), 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