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1 15: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雅文
研究生(外文):LO, YA-WEN
論文名稱:從榮格觀點、認知理論探討自我整合功能之視覺設計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ploration on the Visual Design Creation of Self-integrating Functions by Means of the Cognitive Theory and Perspective of Jung's Viewpoint
指導教授:林加雯林加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A-WEN
口試委員:曹融葉于雅
口試委員(外文):TSAO, JUNGYEH, YU-YA
口試日期:2020-01-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5
中文關鍵詞:潛意識榮格認知治療核心信念自我認同
外文關鍵詞:SubconsciousJungCognitive TherapyCore BeliefsSelf-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艾瑞克森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及:青少年時期最大的發展任務與危機在於「自我認同」,因此本創作期望透過諮商心理的策略整合,以榮格心理分析治療與貝克認知治療的觀點互補彼此功能,探索「自我整合」功能之視覺設計創作的發展面向;在視覺創作設計的作品主要分為牌卡、其相關延伸應用物設計以及展覽的系列主題海報。研究方法以文本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探討諮商專業輔導的常用工具,分析潛意識投射性圖卡與圖畫書之內容、形式,並從研究中建構出創作架構,而後以專家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探討本研究構念的信實度,其中受訪專家均為專任諮商心理師,問卷調查的對象均為15-24歲的青少年為受測者。研究結果顯示,從專家訪談中驗證了圖卡是適用於青少年,因為以心理測驗工具而言,唯有圖形可以橫跨人類的生命現象(語言、文化為橫面;人的生命週期為縱面),加上青春期以後對於抽象思考、運思的能力已開始在發展;透過問卷的資料歸納,可以發現大多受測者對於圖像主題內容有偏高的共同意象,對於同張圖像也能同時具有高度反差與中間地帶的情緒、情感經驗,在不同的感情經驗則會帶出不同的故事與其相關的意象,故多數圖像也是符合研究構念的,證實了象徵相當於一個系統化的基模,具備意象的共通性,而圖像作為記錄與描述的媒介工具,更使人擁有投射程度上的歧異性與特殊性,能促發潛意識層面的感受,同時也讓使用者在接觸心理層面的問題時,足以保持適度的距離而降低焦慮與個案的不信任感,並顯化抽象的感受與情緒狀態。最後關於視覺設計的結論,本研究創作也發現心像與此具有關聯性,其具體圖像化的過程可從四大層面去發展,分別為人物角色(包含擬人化或非人物角色)、場域與自然界、動物以及具備共通象徵的文明產物。而在創作的表現形式上,通常越寫意、有留白或偏近於虛的描繪、有出格的構圖、無配置文字(或無強烈暗示的符號)的圖像,易提升潛意識投射程度,此外對比強烈的畫面也易激發出觀者的情緒反應。
In the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Erickson mentioned the biggest developing tasks and crisis lied in "self-identit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as expected through the strategic integration of consultative psychology, the viewpoints of both Jungian psychoanalysis treatment and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could be functioned complementaril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mensions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in self-integrating function. Research methods were conducted with tex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to explore the common tools in professional consultancy and analyze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unconscious projection from pictorial cards and books. Additionally, from researches, it was meant to construct creation structure, and then the methods of expert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 used to explore the reliance degrees of this researching structure and concept. Among them, all the interviewed respondents were full-time expert consultative psychologists and the subjects under questionnaires were young people aged from 15 to 24.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pictorial cards acceptable to young people could be verified, because, for psychological testing tool, only images could step across the phenomenon of human lif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s the horizontal plane, human life cycles as the vertical plane). Coupl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bstract thinking capabilities after puberty, through summarizing questionnaire data, it could be found most testees had higher common imagery toward pictorial topics. For the same images, a high degree of emotional contrast, the emotion in the middle zon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could be seen simultaneously. Different emotional experiences brought about different stories associated with the image, so most image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e and concept in this research. It confirmed the situation equivalently symbolized a systematic base model featured with image commonality. Images served as the median tool for recording and description, it made people show projective discrepancy and particularity available to trigger the feelings in a subconscious level.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一、緒論 1
1-1創作背景 1
1-2創作動機 2
1-3創作目的 2
1-4創作範圍與限制 2
1-5創作流程 4
二、文獻探討 5
2-1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潛意識與自我的關係 5
2-1-1佛洛伊德與榮格的理論之比較 5
2-1-2榮格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 6
2-1-3榮格心理分析理論的延伸應用 7
2-2從認知治療的角度分析潛意識與自我形象之功能 8
2-2-1心理分析治療與認知治療之功能比較 8
2-2-2認知治療的基本理論 10
2-2-3認知治療的延伸與整合應用 11
2-3從「自我認知」之概念探討「自我整合」 11
2-3-1青少年的自我認知 11
2-3-2「自我整合」的定義 13
2-4視覺設計形式分析 13
2-4-1潛意識投射性圖卡的形式整理 13
2-4-2潛意識投射性圖卡的視覺元素、符號及其象徵意義分析 15
2-4-3自我認知讀本的形式整理 20
2-4-4小結 27
三、創作研究方法 28
3-1文本分析 29
3-1-1原型 29
3-1-2青少年時期對應的童話與原型 32
3-2專家訪談 33
3-2-1受訪專家篩選 33
3-2-2訪談題目:青少年諮商牌卡使用之適用評估 34
3-2-3訪談結果 34
3-3問卷調查法 35
3-3-1圖像直覺測試問卷調查:施測對象與方法 35
3-3-2問卷結果與歸納 37
3-3-3小結 43
四、創作內容 44
4-1創作命題 44
4-2創作風格理念 45
4-3牌卡創作 45
4-3-1人格化角色主題系列創作 45
4-3-2場域主題系列創作 57
4-3-3動物主題系列創作 66
4-3-4其他重要象徵物主題系列創作 75
4-3-5自然界主題系列創作 84
4-4整體牌卡創作 90
4-4-1識別設計 90
4-4-2牌背設計 92
4-4-3包裝設計 93
4-5說明書設計 95
4-5-1封面與封底設計 95
4-5-2內頁設計 95
4-5-3使用教學之編排設計 96
4-6海報設計 98
4-6-1概念海報 98
4-6-2系列主題海報 101
4-7展場規劃 104
4-7-1主視覺形象海報設計 104
4-7-2酷卡 105
4-7-3展覽現場照片 105
五、創作結論與建議 108
5-1創作結論 108
5-1-1當今台灣青少年的身心問題與困境 108
5-1-2青少年如何從「自我覺察」到「自我整合」 109
5-1-3諮商輔助工具的表現形式:潛意識投射性圖卡 109
5-1-4引導青少年自我認同並自我整合的潛意識投射性圖卡之設計架構原則 109
5-2後續創作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15
書籍
1. 胡嘉琪,2014,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張老師文化出版,臺北市。
2. Marjorie E. Weishaar, 2002,貝克:認知治療學派創始人,廖世德譯,生命潛能出版,臺北市。
3. Murray Stein, 2017,榮格心靈地圖,朱侃如譯,立緒出版,台灣。
4. Erik H. Erikson, Joan M. Erikson, 2012,生命週期完成式,廣梅芳譯,張老師文化出版,臺北市。
5.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出版,臺北市。
6. 河合隼雄,2019,小孩的宇宙,詹慕如譯,親子天下出版,台灣。
7. Robert H. Hopcke, 1997,導讀榮格,蔣韜譯,立緒出版,臺北市。
8. Marta Tibaldi, 2017,積極想像:與無意識對話,活得更自在,倪安宇譯,心靈工坊出版,臺北市。
9. Gerald Corey, 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等譯,三版,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臺北市。
10. Judith S. Beck, 2003,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梁雅舒等譯,揚智文化出版,臺北市。
11. Carl G. Jung, 2013,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龔卓軍譯,立緒出版,臺北市。
12. David Fontana, 2003,象徵的名詞,何盼盼譯,米娜貝爾出版,台灣。
13. Miranda Bruce-Mitford & Philip Wilksinson, 2009,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祕密,李時芬、林淑媚譯,時報出版,臺北市。
14. 駱芳美、郭國禎,2009,走出憂鬱-憂鬱症的輔導諮商策略,心理出版,台灣。
15.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如果出版,台灣。
16. 河合隼雄,2017,童話心理學:從榮格心理學看格林童話裡的真實人性,林仁惠譯,心靈工坊出版,台灣。
17. Marie-Louise von Franz, 2016,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徐碧貞譯,心靈工坊出版,台灣。
18. 河合隼雄,2018,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林詠純譯,心靈工坊出版,臺北市。
19. Marie-Louise von Franz, 2018,永恆少年,徐碧貞譯,心靈工坊出版,台灣。
20. 河合隼雄,2016,心理治療之路,李靜譯,東方出版中心,大陸。
21. 魏廣東,2018,沙盤遊戲療法象徵手冊,中國石化出版社,大陸。
22. Verena Kast, 2004,童話治療,林敏雅譯,麥田出版,台灣。
23. Jeffrey Raff, 2007,榮格與鍊金術,廖世德譯,人本自然出版,台灣。
24. Joseph Campell, 1997,千面英雄,朱侃如譯,立緒文化出版,臺北市。
25. Philip Wilkinson, 2010,神話與傳說:圖解古文明的祕密,郭乃嘉、陳怡華、崔宏立譯,時報出版,台灣。
26. 井村君江,2007,妖精的歷史──神秘精靈的千年傳說,王立言譯,如果出版社,台灣。
27. Carl G. Jung, 2019,精靈墨丘利,楊韶剛譯,譯林出版社,南京。
28. Bruno Bettelheim, 2017,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王翎譯,漫遊者文化出版,台灣。
29. Marie-Louise von Franz, 2011,榮格心理治療,易之新譯,心靈工坊出版,台灣。
30. 蕭蕭、羅文玲、陳靜容,2015,草原的迴聲:席慕蓉詩學論集,萬卷樓出版,台灣。
31. Kay Bradway & Barbara McCoard, 2005,沙遊:非語言的心靈療法,曾仁美、朱惠英、高慧芬譯,五南出版,台灣。
32. Pat B. Allen, 2013,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江孟蓉譯,張老師文化出版,台灣。
33. Carol Schaefer, 2008,原住民祖母給世界的忠告,李美燕譯,麥田出版,台灣。
34. Bruce L. Moon, 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許家綾譯,心理出版,台灣。
35. Daniel J. Siegel, 2018,第七感:啟動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幸福連結,李淑珺譯,時報出版,台灣。

期刊論文
1. 唐子俊,2018,“憂鬱症神經機制及整合治療最新趨勢”,憂鬱症協會刊,17卷,1期,頁2-5,2月12日。
2. Chen-Chia Lan(藍振嘉), Chia-Chien Liu(劉珈倩), Ying-Sheue Chen(陳映雪), 2015, “Depressive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s”, ¬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Taipei) , vol. 29 No. 1, pp.10-19+i, March.
3. 馬友群,2016,“榮格與超個人心理學”,諮商與輔導,367期,頁2-4,7月5日。
4. 鍾明諺,2013,“運用投射性牌卡創意玩出心理位移效果—以OH卡為例”。諮商與輔導,335期,頁26-30,11月5日。
5. 黃韻寧,2016,“榮格取向釋夢初探”,諮商與輔導,372期,頁28-32,12月5日。
6. 陳書梅,2013,“繪本對大學新生之情緒療癒效用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9卷,1期,頁4-23,4月1日。
7. 楊淑涵,2013,“「繪本」在個別諮商上的應用”, 諮商與輔導,331期,頁37-41,7月5日。
8. 陳坤虎、雷庚玲、宋維村、吳英璋,2011,“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認同落差概念之生態效度:青少年自我認同個別介入方案之療效評估”,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卷,4期,頁549-582,12月1日。
9. 唐淑華、蔡孟寧、林烘煜,2015,“臺灣青少年對大問題關心程度、學習信念、閱讀習慣與其心理適應之關聯”,課程與教學,18卷,2期,頁1-25,4月1日。
10. 陳書梅、洪新柔,2013,“各類型閱讀素材之情緒療癒效用分析─以大學生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9卷,2期,頁44-65,10月1日。
11. 張家甄、洪新柔,2016,“圖卡與輔導工作—連續性會談之主觀效益研究”,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9期,頁111 - 147,12月1日。

網路資料
1. 張家銘,2004,“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取自: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70.html(檢索日期:2020年2月1日)
2. 張家銘,2019,“臺灣憂鬱症治療未被滿足的需求”,H. Spectrum,取自:https://medium.com/hspectrum/%E8%87%BA%E7%81%A3%E6%86%82%E9%AC%B1%E7%97%87%E6%B2%BB%E7%99%82%E6%9C%AA%E8%A2%AB%E6%BB%BF%E8%B6%B3%E7%9A%84%E9%9C%80%E6%B1%82-33cae926f6a0(檢索日期:2020年2月1日)
3. 唐子俊,2016,“青少年憂鬱症時大腦和一般人有何不同呢?”,BLOG唐子俊醫師治療筆記分享,取自:https://tangpsyclinicblog.weebly.com/370963385326684/53(檢索日期:2020年2月1日)
4. 唐子俊,2017,“易怒、焦慮及害怕更能預測青少年初次憂鬱症”,BLOG唐子俊醫師治療筆記分享,取自:https://tangpsyclinicblog.weebly.com/370963385326684/1251337(檢索日期:2020年2月1日)
5. 歐卡教練中心,2015,“動態時報相片”,歐卡教練中心,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g/ohcoach/photos/?tab=album&album_id=1508005129487856(檢索日期:2019年2月18日)
6. 周詠詩,2010,“療心卡手冊”,心靈牌卡遊藝趣,取自:http://heartcard.pixnet.net/blog/category/3205850/3
(檢索日期:2019年2月16日)
7. 向日葵,2016,“牌義-大牌22張”,塔羅葵花寶典,取自:http://sunny1229.pixnet.net/blog/category/152962(檢索日期:2019年2月14日)
8. Blanche Robert等人,2017,“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金石堂網路書店,取自: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1400028882/(檢索日期:2019年12月8日)
9. 駱芳美、郭國禎,2009,“走出憂鬱-憂鬱症的輔導諮商策略”,博客來,取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40118(檢索日期:2019年12月8日)
10. Noel Lu, 2018,“Le loto Montessori de Balthazar — la maison”,Mom's Murmurs,取自:https://medium.com/moms-murmurs/le-loto-montessori-de-balthazar-la-maison-bdb9a6356b90(檢索日期:2019年12月8日)
11. Noel Lu, 2018,“Le loto Montessori de Balthazar — la maison
遊戲書(桌遊 — 巴爾薩澤的家)”,Mom's Murmurs,取自:https://medium.com/moms-murmurs/plus-and-minus-fead7c4d369c(檢索日期:2019年12月8日)
12. SurveyCake, 2019,“圖像直覺測試”,25sprout新芽網路有限公司,取自:https://www.surveycake.com/admin/tw/dashboard(檢索日期:2019年11月30日)
13. Lucas Jennis, 1678,“Death & Mysticism”,tumblr,取自:https://deathandmysticism.tumblr.com/post/95566548070/lucas-jennis-musaeum-hermeticum-spirit-and-soul(檢索日期:2019年12月25日)
14. 傅婉瑩(豆子老師),2018,“【沙遊物件象徵研究】蝴蝶 BUTTERFLY”,沙遊與夢的隨想,取自:https://sandplay.siterubix.com/butterfly(檢索日期:2019年11月3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