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1.﹝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2.﹝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禮記》,臺北:世界書局,1963。
3.﹝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7。
4.﹝漢﹞應劭:《風俗通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5.﹝清﹞蔣毓英纂修《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2004。
6.〔清〕孫詒讓,《墨子閒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7.〔清〕畢沅,《墨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
二、專書(依性氏筆畫排序)
1.王見川, 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出版,2000年。
2.王見川, 柯若樸主編,《民間宗教》,南天出版社,1996年。
3.仇德哉:《臺灣廟神大全》,編著者自印,1985年。
4.李豐楙,〈台灣宗教教育中道教學程的規劃與檢討〉,發表於台灣宗教教育學術研討會,1999年。
5.阮昌銳,《中國民間信仰》,台北,圖文出版,1985年。
6.林本炫,《當代臺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1998年。
7.林衡道,《台灣歷史民俗》,台北:黎明,2001年。
8.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
9.李露露:《華夏諸神.媽祖卷》,臺北:雲龍出版,1999年。
10.吳進安,《墨家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11.姜義鎮,《臺灣的民間信仰 : 神明之祭祀, 廟宇之介紹》武陵出版公司,1997年。
12.阮昌銳,《台灣民間信仰》,北市:觀光局出版,1998年。
13.馮佐哲, 李富華著,《中國民間宗教史》,文津書店,1994年。
14.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常民文化出版,1996年。
15.劉真《宗教與教育》台北,正中出版社,1997年。
16.劉還月,《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常民文化出版,2000年。
17.歐陽教,《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院,1996年。
18.閻正宗著《台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19.鄭志明著《台灣神明的由來》,台北市,中華道統出版,2001年。
20.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臺原出版,1990年。
21.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結社》: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22.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 : 傳統信仰篇》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9年。
23.鄭志明,《台灣瑤池金母信仰研究》,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4年。
24.劉枝萬,《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63年。
25.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1983年。
26.鍾福山,〈宗教與社會生活〉,《宗論述專輯第二輯─社會教化篇》,內政部編印, 1995年。
三、期刊(依姓氏筆劃排序)
1.王煥琛,〈「宗教教育」問題之研討〉,《臺灣教育》卷期557,1997年。
2.石奕龍,〈閩臺灣民間信仰的異同比較〉,《臺灣源流》卷期7,1997年。
3.沈清松,〈有關宗教理論與宗教教育的三個哲學問題〉,《輔仁宗教研究》卷期1,2000年。
4.林月琴,〈從宗教與教育的關係論宗教的教育價值〉,《社會科學學報(空大)》卷期2,1994年。
5.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漢學研究通訊》卷37期,1991年。
6.吳進安,《墨家天人關係論探析》,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6卷第12期,2009年。
7.吳進安,《從「道」與「術」二元觀念探討墨學的發展性問題》,漢學論壇,第9輯,2002年。
8.武金正著〈從哲學觀點論宗教、神學和宗教學相關問題〉,《哲學論點》第三十五期,2002年。
9.張志成,〈臺灣早期民間信仰發展與廟宇建築型態的演變〉,《史聯雜誌》卷期34,1999年。
10.張奉箴,〈宗教教育意義簡介〉,《臺灣教育》卷期:557,1997年。
1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12.郭明德,〈臺灣民間信仰之省思〉,《臺北文獻》卷期122,1997年。
13.傅佩榮,〈我對宗教教育的淺見〉,《臺灣教育》卷期:557,1997年。
14.董芳苑,〈臺灣民間信仰之正視〉,《臺灣神學論刊》卷期16,1994年。
15.董芳苑,〈臺灣民間信仰社會功能剖析〉,《歷史月刊》卷期86,1995年。
16.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卷期44:1,1994年。
17.蔡相煇,〈近代化與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文獻》卷期51:2,2000年。
18.蔡彥仁著〈台灣宗教研究的當代處境與發展前景〉,《輔仁宗教研究》第三十三期,2016年。
19.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研究概況〉,《臺灣宗教學會通訊》卷期2,1999年。
20.鄭志明,〈臺灣「宗教教育」的問題商議〉,《宗教哲學》卷期3:2=10,1997年。
21.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的文化特色 (下)〉,《宗教哲學》卷期5:2=18,1999年。
22.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卷1:4,1995年。
23.瞿海源,〈探索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氾濫與匱乏─八十年代社會評論》,允晨文化公司,1988年。
24.龔蕙瑛,〈近代的宗教實況與宗教教育〉,《臺灣教育》卷期:567,1998年。
四、碩博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1.王世榕,《因果觀念在中國民間社會的流衍》,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68年。2.王子華,《二拍》果報故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3.王秋惠著《府城寺廟奉祀觀音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4.李岱穎,《台灣古蹟、歷史建築暨文化景觀解說員制度與知識建構之探討》,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5.林嫣嫣,《觀音與媽祖的相關性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班論文,2004年。6.劉蔡春美,《當代台灣觀音信仰的研究-以七個道場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