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2018)。https://reurl.cc/4RY0dR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9)。https://reurl.cc/X6x0ZD
王俊翔(2017)。運用「全民健康存摺」探討消防人員之疾病調查與分析-以臺中市政府消防局為例。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王淑娟(2002)。資訊系統採用行為之研究-以某大學資訊系統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王雲生(201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消費者對真空管式太陽能熱水器購買意願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理工學院綠色科技產業碩士專班碩士論文,台東縣。江書晏(2015)。保健食品產品功能、涉入程度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消費者年齡為干擾變數。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池文海、黃庭鍾、張智銘(2009)。一般民眾使用膳食補給品之行爲意圖研究。臺南科大學報(生活藝術),(28),133-153。doi:10.6970/JTUTART.200910.0133
吳倩萍(2006)。政府機關個人資訊安全認知與行為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吳珮瑀、林清文、陸洛(2016)。大學生消沉傾向量表之發展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8(2),253-278。doi:10.6251/BEP.20160125
李伯璋、林寶鳳、張齡芝(2019)。健康存摺~你我的健康管家。消費者報導,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201905 (457期),67-70。
李茂能(2008)。SEM適配度指標的潛藏問題:最佳模式難求。測驗統計年刊,(16),17-29。doi:10.6773/JRMS.200812.0007
林怡萱(2017)。知覺風險、品牌信任、從眾行為與再就醫意願關聯性 之研究-以高雄市K醫院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林東清、孫培真、徐景智(2000)。影響資訊系統使用者抗拒行為之原因: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之整合研究。資訊管理研究,2(2),1-26。doi:10.6188/JEB.2000.2(2).01
林俞慧(2019)。益生菌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涉入理論及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林建煌(2013)。消費者行為概論=Introduction to consumer behavior。台北市。華泰文化
林淑淵(2011)。探討醫療機構使用電子病歷隱私顧慮之研究:以醫護專業人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林錦郎、卓麗香、張松山(2018)。社群網站使用顧慮、隱私政策與行為意圖關聯性之研究。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10),23-36。
林靈宏(1993)。消費品類型、創新類型與新產品行銷策略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邱皓政(201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六版):SPSS與R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姜育菁(2006)。論電子病歷政策對醫療資訊安全所生之影響-從病患權利保護出發。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洪榮昭、傅惠筠(2012)。大專校院學生節能減碳行為意圖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2),373-387。doi:10.6251/BEP.20120326
張尚豪、梁瑀庭、陳彥儒、 陳冠瑋(201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消費者對於文化創意商品之購買行為 以工藝產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生物事業管理學系專題研討。未出版,嘉義市。
張惠娟(2013)。A Study of Patients' Privacy Concerns for EMR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rovide 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張韶筠(2011)。以計劃行為理論實證消費者對有機餐廳之消費意圖與願付價格。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郭明煌、廖鴻圖、蕭麗齡、王亭雅(2014)。資訊隱私顧慮對社群網站使用者使用意圖影響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資訊管理學報,21(4),341-363。
陳明德(2000)。影響價格促銷對試用前品牌態度評估之個人干擾因素。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彥邦(2000)。網路使用者之資訊隱私顧慮探討-採用行為意向模式。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素琴(2007)。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模式之探討~以洲仔濕地公園為例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模式之探討~以洲仔濕地公園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第四版)。台北:華泰
陸象君(2013)。直銷商組織認同、知識分享、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美商賀寶芙台灣直銷商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游一晉(2013)。資訊隱私顧慮對社群網站使用者持續使用意圖的影響:資訊類型為調節變數-以Facebook為例。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領導學程)碩士論文,桃園縣。黃家煦(2014)。Open Data聯盟網站: https://reurl.cc/1xlK6X
黃詩芸(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檢視台灣數位無線電視之採用行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黃顗倫(2015)。食品標示資訊、食品添加物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關聯性。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楊世瑩(2011)。PASW/SPSS統計分析即學即用。台北市。碁峰
楊朝明、郭凱婷(2013)。電視廣告音樂之形態在不同廣告涉入度下對廣告效果的影響。設計學報,18(2),25-47。
楊璨銘(2016)。結合健康信念模型與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健康存摺之接受意圖。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縣。葉芬廷(2002)。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國小教師會員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思摩特網(SCTNet)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劉志煌(2009)。影響消費者交付個人隱私資料之研究-以旅遊網站為例。開南大學空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潘聖興(2015)。資訊隱私顧慮與隱私機制對使用者使用意圖影響之研究─以LINE與Facebook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9)。https://reurl.cc/A1LGk3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9)。https://reurl.cc/Wdz06e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20)。https://reurl.cc/oLZYXQ
鄭文愷(2017)。健康存摺易用性與有用性之初探-以民眾與醫師的觀點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賴冠名(2010)。使用者資訊隱私顧慮和網站隱私機制對信任的影響 ─ 以Facebook台灣使用者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賴郁淇(2008)。探討Podcasting採用因素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薛毓茗(201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消費者對高雄綠色友善餐廳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鍾乘文(2012)。虛擬社群信任、隱私風險與使用意圖關係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英文部份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ction control (pp. 11-39).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5), 453-474.
Awang, Z. (2015). Validating the measurement model: CFA. A Handbook on SEM. 2nd editiion ed: Kuala Lumpur: Universiti Sultan Zainal Abidin, 54-73.
Brown, J. S., & McCreedy, M. (1986). The hale elderly: health behavior and its correlates.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9(4), 317-329.
Cooper, D. R. & Schindler, P. S.(2007).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9th eds). McGraw-Hill/Irwin: New York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19-340.
Fis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ssachusetts, Addison-Wiley Publishing Company.
Fishbein, M., & Ajzen, I.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Fornell, C. R. & Larcker, F.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pp.39-51.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Vol. 5, No. 3, pp. 207-219).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ouston, M. J.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Research fro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and directions.
Jackson, D. L., Gillaspy Jr, J. A., & Purc-Stephenson, R. (2009). Reporting practic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 overview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4(1), 6.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1), 31-36.
Malhotra, N. K., Kim, S. S., & Agarwal, J. (2004). Internet users' information privacy concerns (IUIPC): The construct, the scale, and a causal mode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5(4), 336-355.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d Ed. McGraw-Hill.
Smith, H. J., Milberg, S. J., & Burke, S. J. (1996). Information privacy: measuring individuals' concerns about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MIS quarterly, 167-196.
Stewart, K. A., & Segars, A. H. (2002).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rn for information privacy instru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1), 36-49.
Tan, M., & Teo, T. S. (2000).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Internet banking.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1), 5.
Tauchmann, H. (2014). Lee (2009) treatment-effect bounds for nonrandom sample selection. The Stata Journal, 14(4), 884-894.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