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王小惠、林雨岑(2013)。資訊型行動應用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以 IKEA Apps 為例,資訊傳播研究,第2卷,第3期,頁25-46。
2.王春煊(2016)。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網路遊戲直播平台 Twitch TV 粉絲的持續使用意圖。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3bje83.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 資訊社會研究, 12, 57-85.
4.王聖淵(2011)。以媒體豐富度探究觀眾對科技接受度、媒體系統依賴度與口碑之關聯性研究-以客家電視廣告為例。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苗栗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uuhhj5.田詩薇(2012)。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社交媒體之持續使用行為:跨文化與社經地位比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電子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7fhxu6.余詩妤(2019)。社交媒體貼文類型對廣告態度、品牌態度 及行為意圖之影響-以運動品牌粉絲專頁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6eubc7.汪子錫 (2018)。警政社群媒體行銷的理論與實例探析。通識教育與警察學衠研討會論文集,頁29-55。
8.吳兪萱(2016)。運動俱樂部運動品牌代言人可信度、廣告溝通效果及購買意圖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所碩士論文,屏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kftx59.吳潤家(2015)。影響使用者對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接受度之因素調查-以LINE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4ek6y10.周恒宇(2013)。社交媒體使用者的滿足感、態度與行為間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gq86311.林以婉(2012)。結合使用與滿足理論與社會互動理論探討社交媒體之持續使用行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m3v4n12.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13.林玟萱(2020)。以媒體豐富度探究訊息型態影響社群導購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事業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4a5nk14.林奕辰(2017)。影響閱聽人觀看網路直播意圖之因素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st92q15.林彥維(2014)。Facebook粉絲團廣告投放策略之研究-以某兩家服飾業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3w39b16.林茂誠(2012)。電子書對數學學習之探討-以大吉國中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g49j217.施又瑄(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與使用滿足理論探討網路消費者行為。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96tmr18.施雅慧(2014)。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微電影廣告之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7ef4q19.柏翔(2018)。訊息之呈現方式影響Facebook使用者轉載意願效果之研究-以可口可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832a520.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 (修訂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21.翁婉如(2004)。網路廣告設計呈現方式對廣告價值,廣告效果的影響-以產品涉入與廣告涉入為干擾效果之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8s48722.張欽惠(2010)。時尚廣告表現類型搭配產品類型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認知需求為干擾效果。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rhm6u23.翁紹文(2010)。資訊呈現方式對廣告溝通效果的影響─以瓷磚網站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苗栗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5sv5g24.張文瑜(2012)。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媒體豐富度和不確定性對信任之影響。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苗栗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e8q9325.陳亭羽、田季芳 (2008)。網路廣告效果衡量指標之探討。管理與系統,15(2),177-208。
26.陳亭羽、陳美慧、朱雅筠(2006)。多媒體簡訊特性對廣告價值與廣告效果之影響研究。行銷評論,3(3),279-310。
27.陳信慈(2016)。行動Facebook使用者連結外部網頁之展示型廣告溝通效果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72d5v28.陳奕鈞(2018)。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知覺有趣及媒體豐富度探討Instagram使用意願之研究。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2y42629.陶聖屏、蔡順傑 (2006)。廣播媒介效果研究。理論整合與想像。復興崗學報,86,1-30。
30.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8)。107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31.彭家欣(2017)。探討圖片呈現方式、資訊豐富環境與認知需求對廣告溝通效果影響—以Instagram圖文並茂貼文為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pnmw332.曾逸軒(2018)。社群媒體平台的貼文積極性與內容價值性對用戶參與行為意圖之影響:以Facebook與Instagram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w9f2b33.黃品傑(2004)。學習型態與媒體豐富度對行動商務採用意願之研究. (碩士).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高雄市。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pv2a2234.黃國興(2011)。微網誌使用者持續使用意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3cy8e35.黃藤毅(2013)。以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適地性社交網絡打卡者之行為。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y68m636.趙甫嘉(2013)。虛擬社群粉絲專頁持續使用意圖之初探─以中華職棒球員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rbu6n37.蔡禮丞(2018)。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及沉浸理論來探討遊戲直播持續觀看意願。明新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44yyp38.鄭伊純(2013)。社群廣告對廣告效果、消費者購買意願與態度之影響—以7-ELEVEN 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erzk239.戴軒廷、馬恆、張紹勳 (2004)。衡量網路廣告態度之指標建構。台灣管理學刊,4(1),59-83。
40.龔倩儀(2019)。LINE貼圖的體驗行銷、媒體豐富度與體驗價值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swm99二、網路資料
1.林哲緯(2019)。「Z世代」大量進入職場!獨家調查:95後出生的工作者,比你想得更務實更努力?。Cheers雜誌,2019年11月12日。取自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5600 瀏覽日:2020年03月10日
2.軍事新聞通訊社(2020)。軍事新聞通訊社簡介。2018年11月12日,取自:https://mna.gpwb.gov.tw/long.php?id=1 瀏覽日:2020年02月15日
3.蘇思云(2018)。台灣IG月活躍用戶數已近三分之一人口!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執行長黃逸旻:用這5招提高粉絲數。Cheers雜誌,2018年10月02日。取自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097 瀏覽日:2019年10月20日
4.Jaffray, P. (2019). Piper Jaffray Completes Semi-Annual Generation Z Survey of 8,000 U.S. Tee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190408005596/en/ 瀏覽日:2019年10月21日
三、英文文獻
1.Chen, Q., Clifford, S. J., & Wells, W. D. (2002). Attitude toward the site II: new informatio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2(2), 33-45.
2.Choi, S. M., & Rifon, N. J. (2012). It is a match: The impact of congruence between celebrity image and consumer ideal self on endorsement effectiveness. Psychology & marketing, 29(9), 639-650.
3.Coursaris, C. K., Van Osch, W., & Balogh, B. A. (2013). A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ypology: Classifying Brand Facebook Page Messages For Strategic Consumer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CIS.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argdL7
4.Daft, R. L., & Lengel, R. H. (1986).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32(5), 554-571.
5.Ferry, D. L., Kydd, C. T., & Sawyer, J. E. (2001). Measuring facts of media richness.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41(4), 69-78.
6.Fjermestad, J., Hiltz, S. R., & Zhang, Y. (2005). Effectiveness for students: Comparisons of “in-seat” and ALN courses. Learning together online: Research o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39-80.
7.Hennig-Thurau, T., Gwinner, K. P., Walsh, G., & Gremler, D. D. (2004). Electronic word-of-mouth via consumer-opinion platforms: what motivates consumers to articulate themselves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8(1), 38-52.
8.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1973).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4), 509-523.
9.Kim, A. J., & Ko, E. (2012). Do social media marketing activities enhance customer equ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luxury fashion brand.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5(10), 1480-1486.
10.Lavidge, R. J., & Steiner, G. A. (1961). 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25(6), 59-62.
11.Maity, M., Dass, M., & Kumar, P. (2018). The impact of media richness on consumer information search and choi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87, 36-45.
12.McLeod, J. M., & Becker, L. B. (1981).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67-99.
13.Palmgreen, P., Wenner, L. A. & Rosengren, K. E. (1985).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The Past Ten Years. In K. E. Rosengren, L. A. Wenner & P. Palmgren (ed.),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pp. 11-37) . SAGE Publication .
14.Strong, E. K. (1925). The Psychology of Selling and Advertising. New York: McGraw-Hill.
15.Windahl, S. (1981).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2(2), 17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