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23: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亞芳
研究生(外文):Ya-Fang Ho
論文名稱:凝固與流動: 鄒族部落祭儀節慶中的變與不變
論文名稱(外文):Sightseeing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eremonies and emerging festivals: Taking Tsou in Alisha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浦忠勇浦忠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busungu'e Poiconu
口試委員:明利國方惠臻
口試委員(外文):MING, LI-KUOHui-chen Fang
口試日期:2021-01-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鄒族傳統祭典新節慶部落觀光劇場理論
外文關鍵詞:TsouTraditional festivalsNew festivalsTribal sightseeingTheater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觀光產業是台灣原住民重要的收益來源,特別在政府的推動下,原住民的部落觀光愈加呈現其特殊風貌。由於原住民的身分及其豐富又特殊的文化符號,很容易因「異族觀光」的神秘性吸引外地遊客到訪,於是部落觀光也成為了原住民族與外界訪客交流互動的重要媒介。然而,觀光活動必然會對原住民的社會文化產生影響,產業型態及文化表現方式等皆會隨著觀光發展而改變。而本研究即以阿里山鄒族為例,試著探究觀光活動對部落傳統祭儀以及新興節慶所產生的影響。傳統祭儀部分選擇鄒族的mayasvi戰祭為主要觀察項目,而新興節慶則以生命豆季為例,分別探討這兩種文化活動與部落觀光的關聯性。此為質化研究,將結合相關文獻以及田野調查蒐集等多方資料,並以「劇場理論」之「演員(actors)」、「觀眾(audience)」、「場景(setting)」、「表演(performance)」四項元素作為理論框架,分析戰祭、生命豆季與觀光活動的關係。本文將聚焦於下列的問題探討:首先,傳統祭儀的內涵為何?是否因為觀光的引進而導致其神聖性的消失?其次,新興節慶形成的因素是什麼?其內容與觀光的關連性為何?再者,阿里山鄒族每年舉辦著風格迥異的傳統祭典及新興節慶,族人對不相同的文化觀光模式會展現什麼不同的態度?是否蘊含著族人對於觀光、看與被看及前台與後台中的文化意義?
關鍵詞:鄒族,傳統祭典,新節慶,部落觀光,劇場理論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come for the aborigines of Taiwan. Especially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tribal tourism of the aborigin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pecial. Due to the identit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ir rich and special cultural symbols, it is easy to attract foreign tourists to visit because of the mystery of "Interracial tourism", therefore tribal tourism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indigenous people t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ts. However, sightseeing activities will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on the social culture of the aborigines. Also, the types of industry and cultural expressions will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Tsou ethnic group in Alisha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ightseeing activities on traditional tribal rituals and emerging festivals. The traditional ritual part chooses the mayasvi war festival of the Tsou ethnic group as the main observation item, while the New Festival takes the "Life Bean Season" that began in 2002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ribal tourism. This is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is a qualitative study that combin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to collect and other data, and take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atre theory" "actors", "audience", "setting" and "performance"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festival, life bean season and sightseeing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First of all, what are the connotations of traditional rituals? Is it be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sightseeing that its sacredness disappears? Second, what are the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emerging festivals? How does it work? What is its content style and relevance to sightseeing? Furthermore, the Tsou ethnic group in Alishan holds different traditional ceremonies and new festivals every year. What attitudes will the tribesmen show towards different cultural tourism patterns? Does it contain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ibesmen for sightseeing, seeing and being seen, and the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 The over above contents are the main thrusts of this thesis.
Key words: Tsou, Traditional festivals, New festivals, Tribal sightseeing, Theater theory

目次 i
圖目次 iii
表目次 iv
摘要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5
第一節 鄒族祭儀的流動 25
第二節 原住民族觀光發展 31
第三節 觀光理論 35
第三章 鄒族現當代祭儀 41
第一節 鄒族祭典MAYASVI 41
第二節 復甦再現的生命豆季 53
第三節 形構新舊慶典的社會動力 60
第四章 以劇場理論觀鄒族祭典 65
第一節 MAYASVI的舞台化現象 65
第二節 生命豆季的舞台展演 76
第五章 結論 85
第一節 研究成果及建議 8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反思 90
參考書目 93

一、專書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台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1)。
王嵩山,《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台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3)。
依憂樹‧博伊哲努(浦忠勇),《台灣鄒族生活智慧》,(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7)。
高夫曼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1992)。
浦忠成,《神話樹與其他——鄒族土地與文化的故事》,(作者自行出版,2019)。
黃有志,《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台北:幼獅,1991)。
黃煌雄、黃勤鎮,《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遠流,2004)。
厄夫‧錢伯斯,《觀光人類學》,(台北:游擊文化,2019)。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2004)。
Cannadine, Cohn, Hobsbawm, Morgan, Ranger, Trevor-Roper著(1983),陳思仁、潘宗億、洪靜宜、蕭道中、徐文路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2002)。
John Ur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2007)。
Pasu’e poiconx(浦忠成),《神話樹與其他—鄒族土地與文化的故事》(花蓮:浦忠成、原民會、國藝會補助出版,2019)。
二、西文專書
Zeithaml, V. A., ‘How Consumer Evaluation Processes Differ Between Goods and Services’, in Marketing of Services, J. Donnelly and W. George 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81), 186-190.
Grove, Fisk, & Bitner(1992)Dramatizing the service experience: A managerial approach, advance in Services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1, 91-121.
Grove, Fisk,(1983). The dramaturgy of services exchang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services marketing.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Services Marketing.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IL, 45-49.
Goffman, E.(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
Guiry, Michael (1992), ‘Consumer and Employee Roles in Service Encounter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 19, 666-672
Goodwin, Cathy (1996), “Moving the Drama into the Factory: the Contribution of Metaphors to Service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30, 1996, No.9, 13-36.
Grove, Stephen J., Raymond P. Fisk, and Michael J. Dorsch (1998), “Assessing the Theatrical Components of the Service Encounter: A Cluster Analysis Examinatio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vol. 18, 116-134
三、期刊論文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舊文化」與「新傳統」〉,《民俗曲藝》148期,頁131~165,(2005.06)。
王嵩山,〈宗教儀式的傳統意義與本土抗爭:阿里山鄒族戰祭 Mayasvi 的持續及其復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 期,頁 1~27,(1978)。
林開世,〈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考古人類學刊》84期,頁77-110(2006.06)。
李美芬,謝宗恒,王俞淵,顏宏旭,〈鄒族部落意象轉變歷程之探討—已阿里山達邦地區為例〉,《造園景觀學報》19卷4期,頁29~51,(2013.12)。
李美芬,謝宗恒,王俞淵,李彥希,〈從真實性與觀光吸引力觀點探討阿里山達邦鄒族部落觀光發展及文化保存〉,《戶外遊憩研究》28卷3期,頁1~35,(2015.09)。
原住民族文獻編輯部,〈久美部落檔案〉,《原住民族文獻》13期,(2014年4月5日)。
紀駿傑,〈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8)。
浦忠成,〈新儀式的建構:由鄒族「生命豆祭」及「祭祖大典」形成的觀察〉,《嘉義研究》22期(2019.09)。
浦忠成,〈鄒族tfuya大社yono聖樹遭置鹽枯死事件〉,《原住民族文獻》38期(2019.06)。
浦忠勇,〈鄒族當代戰祭的意義與詮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10卷,(2011.12)。
陳瑤玲,〈傳統的創造:以阿里山生命豆季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第8卷第1期(2015.07)。
四、學位論文
王柏昌,〈「部落觀光」的危機與轉機-以阿里山鄉里佳社區之觀光發展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2008)。
吳壁君,〈以劇場理論探討客家餐廳的創意經營策略與文化體驗設計〉(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
邵碩方,〈獵首、儀式與族群關係:以阿里山鄒族mayasvi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洪昇平,〈文化資產保存的社會文化意義討論-以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男子會所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08)。
侯宜凱,〈原住民族地區觀光與地方發展之研究-以鄒族來吉部落為例〉(嘉義:嘉義大學史地系碩專班碩士論文,2008)。
浦忠勇,〈變遷與復振——阿里山鄒族的儀式現象〉(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浦忠勇,〈鄒族揉合認同—以當代祭儀、節慶、生命禮俗為一說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生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論文,2011)。
莊素娟,〈鄒族居民對觀光發展之研究—以阿里山鄉達邦村為例〉(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8)。
莊志成,〈阿里山鄒族達邦社傳統祭儀mayasvi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凌儀玲,〈服務接觸中認知腳本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1999)。
蔡君漢,〈劇場理論應用於觀光服務規劃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7)。
鄭宇倫,〈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文化體驗設計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五、研討會論文
浦忠勇,〈從鄒族戰祭意義與詮釋看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行動〉,「看得見的文化傳承-保存無形文化資產研討會」(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2012)。
浦忠勇,〈儀式‧部落觀光‧新認同-論阿里山鄒族〈生命豆祭〉〉,「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2006)。
六、網路資源
OTOP城鄉特色網:https://www.otop.tw/otop/about_otop,(閱自2020年4月28日)。
黃昭博,〈2019山美寶島鯝魚節體驗部落之美〉,
《台灣好報》,2019年11月16日, https://tw.news.yahoo.com/2019%E5%B1%B1%E7%BE%8E%E5%AF%B6%E5%B3%B6%E9%AF%9D%E9%AD%9A%E7%AF%80%E9%AB%94%E9%A9%97%E9%83%A8%E8%90%BD%E4%B9%8B%E7%BE%8E-111420905.html(閱自:2020年5月22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官網: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5CB34240F988D677(閱自2020年5月31日。)
林瑋豐,〈部落觀光元年?原民青年揪團「觀光」觀光局〉,風傳媒,2004年7月3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3071,閱自2020年6月8日。)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臉書,2004年7月3日。(https://www.facebook.com/IndigenousYouthFront/posts/884111894950483/,閱自2020年6月8日。)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原教觀測站:原住民與全國教育會議〉,《台灣立報》,2010.03.23,(http://www.tipp.org.tw/news_article.asp?F_ID=18068&PageSize=15&Page=1875&startTime=&endTime=&FT_No=&NSubject_No=&SelectSubject=&Subject_No=&SubSubject_No=&TA_No=&Orderby=&KeyWords=&Order=&IsSelect=,閱自2020年5月27日。)
羅傳樵,〈數位部落 鄒族(一)Cou∕Tsou〉,國立台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http://www.cis.ntu.edu.tw/blog/2014/04/02/dt-cou/,閱自2020年6月15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