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兆鵬(2007)。《美國刑事訴訟法》,2版。台北:元照。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2013)。《刑事訴訟法(上)》,2版。台北:自版。
甘添貴(2001)。《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初版。瑞興圖書。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3版。台北:自版。
李鴻禧(1994)。《李鴻禧憲法教室》,初版。台北:月旦。
汪子錫(2012)。《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初版。台北:秀威資訊。
林山田(1999)。《刑事程序法》,二版。台北:五南。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10版。台北:自版。
林鈺雄(2001)。《搜索扣押註釋書》,初版。台北:元照。
林鈺雄(2017)。《刑事訴訟法論上冊總論篇》,8版。台北:元照。
秦前紅、葉海波(2017)。《社會主義憲政研究》,初版。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荊知仁(1993)。《美國憲法與憲政》,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張麗卿(2008)。《驗證刑訴改革脈動》,初版。台北:五南。
許宗力(1999)。〈論法律保留原則〉,《法與國家權力(一)》,初版。台北:元照。
陳宏毅及林朝雲(2019)。《刑事訴訟法新理論與實務》,6版。台北:五南。
陳清秀(2016)。《現代財稅法原理》,二版。台北:元照。
陳運才(2014)。《刑事訴訟法(下)》,台北:元照。
陳運財(2014)。《偵查與人權》,初版。台北:元照。
陳新民(2011)。《法治國家公法學的理論與實踐(上冊)》,初版。台北:自版。
黃清德(2011)。《科技定位追蹤監視與基本人權保障》,初版。台北:元照。
楊春吉(2019)。《新聞疑義專欄-第十三冊》,台北:自版。
羅傳賢(2017)。《行政程序法論:兼論聽證與公聽會制度》,5版。台北:五南。
朱學瑛、張弘昌、劉河山、蔡甄漪(譯)(2016)。《日本刑事訴訟法既刑事訴訟規則》,初版。台北:法務部。
郭祥瑞(2009)。《公務員行政法-行政法基礎教材》,2版。台北:元照。
大木雅夫(著),丁南乾(譯)(1998),〈法治與德治—— 立憲主義的基礎〉,《二十一世紀評論》,頁34-41,香港中文大學。
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2001)。《憲法》,初版。台北:元照。
Eberhard Schmidt-Aβmann(著),林明鏘、陳英鈐、孫迺翊、陳耀祥、許春鎮、張錕盛、張桐銳(譯)(2009)。〈行政法總論作為秩序理念〉,《行政法體系建構的基礎與任務》,初版。台北:元照。
Reinhold Zippelius(著),趙宏(譯)(2011)。《德國國家學》,初版。北京:法律出版。
Schmidt Assmann(著),林明鏘、陳英鈐、孫乃翊、陳耀祥、許春鎮、張錕盛、張桐銳(譯)(2012)。《秩序理念下的行政法體系建構》,初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Tom Bingham(湯姆‧賓漢)(著),陳雅晴(譯)(2018)。《法治:英國首席大法官如是說》,初版。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運財(2019)。〈誘捕偵查──兼評日本最高裁平成16年7月12日第一小法庭1815號大麻取締法違反等案件〉,收於:《月旦匯豐專題系列-教唆犯》,頁95-146。台北:元照。
林明鏘(2002)。〈人身自由〉,收於:《月旦法學教室(3)-公法學篇》,初版。頁28-31。台北:元照。
林國漳(1994)。〈淺釋行政法學上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收於:城仲謀(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頁53-77。台北三民。
陳愛娥(2003)。〈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二年度學術研討會紀錄》,頁11。台北:司法院。
黃昭元(2005)。〈無指紋則無身分證?換發國民身分證與強制全民捺指紋的憲法爭議分析〉,《民主、人權、國家-蘇俊雄教授七秩華祝壽論文集》,頁461-508。
劉靜怡(2010)。〈說故事的自由?-從歐洲人權法院近.隱私權相關判決談起〉,收於:顏厥安、林鈺雄(編),《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歐洲人權裁判研究(三)》,頁181-218。台北:元照。
蔡宗珍、張君魁(2018)。〈Uzun v. Germany(以GPS監控犯罪嫌疑人案)-歐洲人權法院第五庭於2010.9.2之裁判〉,收於:《歐洲人權法院裁判選譯(四)》,頁96-123。台北:司法院。
莊武能(2008)。〈1997年修正刑事訴訟法之法理探討(上)〉,《警學叢刊》,39卷3期,頁132。
許宗力(1996)。〈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6卷1期,頁24-25。
王士帆(2019)。〈當科技偵查駭入語音助理-刑事訴訟準備好了嗎?〉,《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12期,頁191-242。
王兆鵬(2000)。〈自令狀原則論我國相關規定之缺失〉,《刑事法雜誌》,44卷4期,頁32-61。
王兆鵬(2003)。〈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的搜索〉,《月旦法學雜誌》,93期,頁166-182。
王皇玉(2009)。〈刑法對隱私權的保障-以刑法第315條之1為中心〉,《臺灣法學雜誌》,122期,頁37-39。
王皇玉(2009)。〈汽車內活動是「非公開」活動嗎?〉,《月旦法學教室》,76期,頁14-15。
吳文城(2016)。〈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操作下的正當法律程序〉,《司法新聲》,第48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頁33-54。
吳巡龍(2008)。〈任意偵查的方式〉,《月旦法學教室》,65期,頁16-17。
吳巡龍(2009)。〈檢察官傳訊方式及任意偵查〉,《刑事法雜誌》,1期53卷,頁1-21。
李榮耕(2012)。〈電磁紀錄的搜索及扣押〉,《臺大法學論叢》,41卷3期,頁1055-1116。
李榮耕(2015)。〈科技定位監控與犯罪偵查:兼論美國近.GPS追蹤法制及實務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44卷3期,頁871-969。
湯德宗(1999)。〈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55期,頁152-170。
湯德宗(2003)。〈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行政程序法論》,2版。台北:元照。
劉靜怡(2006)。〈隱私權-第一講隱私權的哲學基礎、憲法保障及其相關辯論-過去、現在與未來〉,《月旦法學教室》,46期,頁40-50。
劉靜怡(2006)。〈隱私權-第二講 隱私權保障與國家權利的行使-以正當程序和個人自主性為核心〉,《月旦法學教室》,第50期,頁39-49。
李震山(2000)。〈論人民要求政府公開資訊之權利與落實〉,《月旦法學雜誌》,62期,頁35-46。
林三欽(2007)。〈信賴保護原則與法令不溯及既往——兼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判字第一四四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100期,頁57-134。
林利芝(2013)。〈United States v. Jones(一)〉,《台灣法學》,第224期,頁221-229。
林利芝(2018)。〈從美國最高法院United States v. Jones案分析美國政府運用GPS定位追蹤器探知個人位置資訊之適法性〉,《月旦法學雜誌》,272期,頁177-188。
林明鏘(1993)。〈公務機密與行政資訊公開〉,《臺大法學論叢》,1期23卷,頁51-86。
林俊宏(2018)。〈審檢壟斷鑑定與公平審判-論刑事訴訟法第198條及第208條之合憲性〉,《律師法學期刊》,1期,頁57-78。
林裕順(2017)。〈GPS偵查理論〉,《月旦法學教室》,180期,頁28-31。
林裕順(2018)。〈GPS 偵查法制化研究〉,《月旦裁判時報》,68期,頁12-23。
林鈺雄(2007)。〈干預保留與門檻理論-司法警察(官)一般調查權限之理論〉,《政大法學評論》,96期,頁189-232。
林禎瑩(2016)。〈日本GPS搜查之實務發展〉,《檢察新論》,20期,頁242-257。
金孟華(2018)。〈GPS跟監之程序適法性---從美國United States v. Jones案談起〉,《月旦裁判時報》,68期,頁24-35。
徐良維(2006)。〈國家權利干預人民基本權之合法性與正當性〉,《政策研究學報》,第6期,頁267-303。
翁岳生(1993)。〈大法官功能演變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23卷1期,頁25-50。
許宗力(2012)。〈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臺大法學論叢》,41卷4期,頁1685-1742。
陳新民(1998)。〈國國家的法治主義-英國的法治(The Rule of Law)與德國法治國家(Der Rechtsstaat)之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8卷1期,頁47-121。
陳仲嶙(2018)。〈我國憲法上未列舉權利之發展〉,《憲政時代》,44卷2期,頁51-101。
陳志龍(2009)。〈1997年修正刑事訴訟法之法理探討(上)〉,《律師雜誌》,第220期,頁19-36。
陳怡如(2007)。〈司法院大法官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違憲審查標準之探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6期,頁179-205。
陳英淙(2011)。〈由法治國概念探討憲法法治國原則之內涵〉,《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21期,頁67-108。
陳愛娥(2000)。〈政府資訊公開法制的憲法基礎〉,《月旦法學雜誌》,62期,頁24-35。
陳運財(2009)。〈強制處分法定原則與令狀主義-以搜索法制為中心(初稿)(下)〉,《人權會訊》,第93期,頁11-15。
陳運財(2016)。〈GPS監控位置資訊的法定程序〉,《台灣法學雜誌》,293期,頁59-74。
陳運財(1995)。〈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限〉,《東海大學法學研究》,9期,東海大學法律學院,頁281-303。
黃楷中、呂明龍和沈芳伃(2009),〈找到你/妳了—淺論GPS偵查犯罪之合法性〉,《司法新聲》,第131期,頁66-100。
楊雲驊(2008)。〈新修正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評析-以「法官保留」及「證據禁止」為中心〉,《檢察新論》,3期,頁161-176。
溫祖德(2018)。〈從Jones案論使用GPS定位追蹤器之合憲性-兼評馬賽克理論〉,《東吳法律學報》,293期,頁121-167。
葉俊榮(2016)。〈探詢隱私權的空間意涵-大法官對基本權立的脈絡論證〉,《中研院法學期刊》,18期,頁1-40。
郭祥瑞(2016)。〈從近代「法治國」理念反瞻中國大陸「依法治國」藍圖〉,《展望與探索》,11卷14期,頁47-70。
廖福特(2006)。〈個人影像隱私與新聞自由之權衡—Von Hannover及Peck判決分析與台灣借鏡〉,《政大法學評論》,91期,頁145-198。
廖福特(2011)。〈國家積極義務與私人生活保障-歐洲人權法院2010相關判決之檢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80期,頁48。
潘怡宏(2018)。〈警察之犯罪偵查任務-臺灣與德國法制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34期,頁45-67。
潘韋丞(2015)。〈法律明確性的「曖昧要件」?—淺談「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之判斷〉,《司法周刊》,1734期,2版。
蔡惠芳(2010)。〈從美國隱私權法論刑法第315條之1與相關各構成要件(下)〉,《興大法學》,7期,頁29-67。
薛智仁(2018)。〈GPS跟監、隱私權與刑事法──評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788號刑事判決〉,《裁判時報》,70期,頁42-60。
謝榮堂、周佳宥(2009)。〈論國家保護義務〉,《軍法專刊》,55卷3期,頁45-71。
鍾芳樺(2011)。〈凱爾生:純粹法學第一版導讀〉,《台灣法學雜誌》,頁119-127。
顏榕(2018)。〈簡評本最高法院2017年3月15日判決--GPS偵查的合法性〉,《檢察新論》,278期,頁257-268。
高點法學編輯委員會(2018)。GPS衛星定位系統與刑法第315條之1條(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3788號刑事判決),《判解集》,48期,頁3-7,高點。
魏大喨(2020)。〈適足住房權作為房屋使用利益喪失求償之規範依據─最高法院105年台上第2293號民事判決評析〉,《司法周刊》,2版。
魏楚陽(2016)。〈哈伯瑪斯論德國學生運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28卷4期,頁509,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許政賢(2020)。〈財產權保障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憲法解釋──以大法官解釋宣告違憲案例為中心〉,《私法學之國際視野》,初版。台北:元照。
李仁淼(2016)。〈憲法上的正當行政程序-以行政處分之事前程序為出發點〉,《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憲法解釋-司法院大法官105年度學術研討會》,頁45-117。台北:司法院。
李仁淼(2016)。〈「從正當法律程序看我國人身自由保障之司法實踐」與談稿〉,《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憲法解釋-司法院大法官105年度學術研討會》,頁29-35。台北:司法院。
李建良(2004)。〈論基本權利之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德國理論的借鑑與反思〉,《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二年度學術研討會》,頁93-152。司法院,法官學院。
河村有教(2017年10月)。〈GPS偵查之權利侵害及強制處分性質-以2017年3月15日日本最高法院大法庭判決為主〉,發表於:《2017年台日海洋與偵查法制研討會》,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學系(主辦),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四樓國際會議廳。
陳淳文(2016年12月)。〈從正當法律程序看我國人身自由保障之司法實踐〉,《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憲法解釋-司法院大法官105年度學術研討會》。司法院(主辦),法官學院。
蘇志強、洪文玲、張新岳、兵界力(2015年6月)。〈從酒醉駕駛執法現況論正當法律程序之適用〉,《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89年研討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主辦),中央警察大學。
王明偉(2007)。《司法院大法官有關人民基本權利保障解釋之分析-以第六屆大法官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映人(2017)。《從我國憲法上之權力分立論行政命令之監督》,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王寶鋒(1999)。《憲法上訴訟權之研究─以我國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誠澤(2019)。《GPS科技定位偵查與刑事訴訟法的搜索概念》,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文城(2000)。《論我國之程序基本權及其所形成之程序保障體系》,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巫柏蕙(2017)。《使用GPS探知個人位置資訊之適法性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莊武能(2009)。《使用衛星定位追蹤器偵防犯罪之法律爭議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世強(2005)。《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民權利之保障:以雲林縣焚化爐設立為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任君逸(2012)。《緊急型強制處分之有效控制-以遲延危險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內政部地政司衛星測量中心,《衛星定位測量原理》。載於:https://gps.moi.gov.tw/SSCenter/Introduce/IntroducePage.aspx?Page=GPS1(最後瀏覽日:1/15/2019)。
台灣法律網(2003)。〈行政法係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溯及既往為例外〉。載於: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article_category_id=523&article_id=4690&job_id=4727&parent_path=%2C1%2C2169%2C510%2C186%2C&template=article_content(最後瀏覽日:9/8/2019)。
台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2019)。《再議》。載於:https://www.tch.moj.gov.tw/290373/290411/290416/300986/。
司法院(2004)。〈從正當法律程序看我國人身自由保障之司法實踐與談稿〉,《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二年度學術研討會》,頁29-35。
伊谷(2018),〈GPS監控方式之偵查行為〉,《公職王司法電子報》,第60期。載於:http://www.public.com.tw/epaper/20180605/news-a.htm(最後瀏覽日:12/01/2019)。
江鎬佑(2015)。〈奶奶,我是小紅帽壓~談警察扮社工的妥適性〉,《法律白話文運動》。載於:https://plainlaw.me/2015/10/03/investigation/。
吳巡龍(2009)。〈偵查與審判-法理不同〉,《中國時報》。載於: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35291。
吳景欽(2020)。〈修法嚇阻居家隔離趴趴走〉,《中時電子報》。載於: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217001307-260109?chdtv=。
吳景欽(2020)。〈從Kyllo案談《科技偵查法》的隱私與非隱私空間〉,《ETtoday法律新聞》。載於: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929/1820439.htm#ixzz6ftj69RHy。
江逸之(2011)。〈你我都是受駭者〉,《天下雜誌》。載於:https://www.cw.com.tw/article/5000021。
李以德(2005)。〈由平等原則淺論釋字596號解釋〉,《台灣法律網》。載於: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area=free_browse&article_category_id=1582&article_id=39509&job_id=87212&parent_path=%2C1%2C188%2C&template=article_content。
法務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中華民國刑法第315之1條立法理由〉。載於: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LawNo=315-1。
陳心弘(2015)。〈法治國原則-憲法之基本原則〉,《健全稅法不二法門-保護納稅人權利》。載於: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K85d6wFlNyM。
陳朝建(2002)。〈基本權利之功能-憲法專業名詞解析〉,《台灣法律網》。載於: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area=free_browse&article_category_id=1170&article_id=19954&job_id=45388&parent_path=%2C1%2C1648%2C&template=article_content。
陳誠(2003)。〈比例原則的法律政策思維〉,《台灣の政治と法律》。載於:http://mypaper.pchome.com.tw/macotochen/post/4276652。
彭子珊(2017),〈法律跟不上創新?谷阿莫訴訟3大攻防點〉,《天下雜誌》。載於: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2200?template=fashion。
湯德宗(2011)。〈論正當法律程序-從大法官釋字第709號解釋談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載於:https://www.moj.gov.tw/Public/Files/201406/46278595018.pdf。
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禁止警察在未取得令狀前搜索手機內容〉。載於: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d=6604&no=64&tp=1。
蔡正皓(2019)。〈從近期數件案例討論國家對人民的保護義務〉,《法操Follow》。載於:https://follaw.tw/f-comment/f02/23053/。
蔡百銓(2015)。〈人權文獻:英國大憲章八百周年回顧〉,《民報》。載於:https://www.peoplenews.tw/news/1235798a-5eb3-4267-a89f-b22bba1bf395。
寰瀛法律事務所官方網站(2020),〈營業秘密法修正新增之「偵查中保密令」制度〉。載於:https://www.fblaw.com.tw/tw/news/legalnews?dbid=6231904504。
謝瑤偉(2008)。〈網路犯罪態樣及因應策略〉,《法務部犯罪問題焦點》。載於: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9725 and ctNode=97 and mp=001。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of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2017)。〈民主的原則Principles of Democracy〉,《憲政Ait.Org.Tw.》。載於: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infousa/zhtw/PUBS/PrinciplesDemocracy/constitution.htm。
Ifanr(2013),〈法律更新總跟不上科技的腳步:智慧型設備正深入我們的生活,卻無「法」可管〉,《Tech Orange科技報橘》。載於: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3/10/25/ais-future/。
二.外文部分
山田哲史(2017),〈GPS搜查と憲法〉,《法学セミナー》,752号,頁28-32。
井上正仁(2011),〈梱包內容のエックス線検查〉,收於:井上正仁、大澤裕、川出敏裕(編)《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9版。有斐閣。
井上正仁(2014),〈強制搜查と任意搜查》,2版。有斐閣。
田公博(2016),〈法的根拠を要する搜查手法―ドイツ法との比較を中心に〉,《刑法雑誌》,55卷第3号,頁26。
白取裕司(2017),《刑訴法》,9版。日本評論社。
安村勉(2011),〈電話検証〉,井上正仁、大澤裕、川出敏裕(編),《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9版。有斐閣,頁72。
安村勉(2015),〈搜查のためにGPSを使用することの適法性〉,《法学教室判例セレクト》,425号,有斐閣。
尾崎愛美(2018),〈アメリカのGPS捜査とプライバシー保護〉,收於:指宿信(編),《GPS捜査とプライバシー保護─位置情報取得捜査に対する規制を考える》,現代人文社,頁102-117。
村井敏邦(2016),〈GPS搜查の法的規律〉,《季刊刑事弁護》,第85号,頁84。
指宿信(2006),〈GPSと犯罪搜查〉,《法学セミナー》,619号,頁4-5。
指宿信(2007),〈ハイテク機器を利用した追尾監視型搜查―ビデオ監視とGPSモニタリングを例に〉,三井誠、中森喜彥、吉岡一男、井上正仁、堀江慎司(編),《鈴木茂嗣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下)》,成文堂。
宮下紘(2015),〈GPS の 搜查利用〉,《時の法令》,1973号,頁50-51。
宮下紘(2018年4月),〈GPS捜査とプライバシー保護―憲法論からの考察,收於:指宿信(編),《GPS捜査とプライバシー保護─位置情報取得捜査に対する規制を考える》,現代人文社,頁34-49。
酒卷匡(2011),〈ビデオ撮影〉,收於:井上正仁、大澤裕、川出敏裕(編),《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有斐閣。
亀井源太郎、尾崎愛美(2014),〈車両にGPSを裝著して位置情報を取得する搜查の適法性―大阪地裁平成27年1月27日決定‧大阪地裁平成27年6月5日裁定を契機として〉,《刑事法ジャーナル》,42期,頁49。
亀石倫子(2016),〈GPS搜查は令狀主義を沒卻する重大な違法があるとした事例〉,《季刊刑事弁護》,85期,頁96-97。
堀江慎司(2017),〈GPS捜査に関する最高裁大法廷判決についての覚書〉,《論究ジュリスト》,22号,頁138-147。
清水真(2016),〈GPSと搜查〉,《法学教室》,427号,頁41-44。
滝沢誠(2010),〈GPSを用いた被疑者の所在場所の検索について〉,《立石二六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成文堂,頁733-752。
綠大輔(2015),〈監視型捜査における情報取得時の法的規律〉,《法律時報》,87卷5号(通巻1085号),頁65-69。
Alastair Mowbray(2004),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Obligations under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by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pp.7-204. Hart Publishing.
Waseem Karim. (2004). The Privacy Implications of Personal Locators: Why You Should Think Twice Before Voluntarily Availing Yourself to GPS Monitoring, 17-31. Retrieved from: http://law.wustl.edu/Journal/14/p485Karimbookpages.pdf.
Boyd v United States, 116 US 616, 630 (1886)
California v Greenwood, 486 US 35 (1988)
Clare Oley and Robin White(2002),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niel J Solove, Fourth Amendment Codification and Professor Kerr's Misguided Call for Judicial Deference,74 Fordham L Rev 747 (2005)
Field v. Clark 143 U.S. 649 (1892), JUSTIA US Supreme Court,Retrieved from web site : JUSTIA US Supreme Court .
Griswold v. Connecticut, 381 U.S. 479 (1965),JUSTIA US Supreme Court,Retrieved from web site : https://supreme.justia.com/cases/federal/us/381/479/,JUSTIA US Supreme Court .
Chief Justice Allsop AO (2018), The rule of law is not a law of rules, FEDERAL COURT OF AUSTRALIA, https://www.fedcourt.gov.au/digital-law-library/judges-speeches/chief-justice-allsop/allsop-cj-20181101-2。
J.W. Hampton Jr. & Co. v. U.S. 276 U.S. 649 (1928), JUSTIA US Supreme Court,Retrieved from web site : JUSTIA US Supreme Court.
Katz v United States, 389 US 347 (1967)
Illinois v. Rodriguez, 497 U.S. 177, 181 (1990)
Payton v. New York, 445 U.S. 573, 586 (1980).
Kyllo v United States,533 US 27 (2001)
Michael Mayer, Keep Your Nose out of My Business – A Look at Dog Sniffs in Public Places versus the Home, 66 U Miami L Rev,1045 (2012)
New York v Class, 475 US 106(1986)
Oliver v United States, 466 US 170 (1984)
Olmstead v United States,277 US 438 (1928)
Orin S. Kerr, The Fourth Amendment and New Technologies: Constitutional Myths and the Case for Caution, 102 MICH. L. REV. 801, 820-823(2004).
P. van Dijk and G. J. H. van Hoof(1998),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3rd ed), pp. 491-503.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Rakas v. Illinois, 439 U.S. 128 (1978)
Silverman v United States, 365 US 505 (1961)
Smith v. Maryland, 442 U.S. 735(1979).
The expectation be one that at society is prepared to recognize as ‘reasonable’. Id. (Harlan, J., concurring).
The History of England(10/27/2012),Magna Carta: The Great Charter of Liberties of King John, 1215(https://thehistoryofengland.co.uk/resource/magna-carta-the-great-charter-of-liberties-of-king-john-1215/(最後瀏覽日:11/15/2018).
Thomas K. Clancy, United States v. Jones: Fourth Amendment Applicability in the 21st Century, 10 Ohio State J. Crim. L. 303, 306(2012)
United States v Dunn, 480 US 294 (1987)
United States v Garcia, 474 F3d 994 (7th Cir 2007)
United States v Jones,565 US 400 (2012)
United States v Karo, 468 US 705(1984)
United States v Knotts,460 US 276 (1983)
United States v Pineda-Moreno, 591 F3d 1212 (9th Cir 2010)
United States v Place, 462 US 696 (1983)
United States v White, 401 US 745 (1971)
United States v. Garcia, 474 F.3d 994, 996-98(7th Cir), cert. denied, 552 U.S. 883(2007)
United States v. Jones, 132 S. Ct 945(2012).
United States v. Jones, 565 U.S. 400, 404-405 (2012)。
United States v. Marquez, 605 F. 3d 604(8th Cir. 2010)
United States v. Pineda-Moreno, 591 F. 3d 1212, 1216-17(9th Cir. 2010), petition for cert filed(U. S. Nov. 10, 2010)(No. 10-7515)
Uzun v Germany, Admissibility and merits, App no 35623/05, IHRL 1838 (ECHR 2010), 2 September 2010 (Document URL: https://hudoc.echr.coe.int/eng-press#{%22itemid%22:[%22003-3241790-36121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