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0: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惠玲
研究生(外文):CHUNG, HUI-LING
論文名稱:會計系學生科系選擇與學習韌性關聯性之探討-以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artmental Choice and Academic Resilience of Accounting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r)
指導教授:李秋燕李秋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CHIOU-YANN
口試委員:陳育成呂珮珊
口試委員(外文):CHEN, YU-CHENGLU, PEI-SHAN
口試日期:2021-06-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會計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會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學習韌性計畫行為理論科系選擇
外文關鍵詞:Academic resiliencePlanning behavior theoryDepartment sel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會計專業準則的變革,大學的會計課程有越來越難的趨勢,加上會計專業課程相對枯燥,且評量方式缺乏變化,導致學生願意選擇就讀會計系的動機下降。此外,即使選讀會計系,在面對課業困難、考試壓力時,容易選擇放棄,或是畢業後也不從事會計相關工作,此為會計專業人才的養成造成重大的挑戰。

本研究主要以中部某科技大學109學年度入學之會計系一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有效問卷總計128份,有效問卷率為84%。以計畫行為理論的觀點,探討其選讀會計系時,對會計專業的想法與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之狀況,以多元迴歸分析其與學習韌性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對科系的看法、自我能力及對科系專業發展性與自我能力有正向顯著關係。而在選擇科系時亦會受到科系專業的發展性、主群體父母、師長及同儕影響、及受到自己是否有能力就讀會計系的看法及便利的條件有正向顯著關係。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ccounting major, accounting courses and job market become tedious and boring, which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students' motivation to choose to study in accounting department.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subjects, accounting course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boring, which makes it easy for students to give up when they ar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in schoolwork and examination pressure.

This study mainly take the first-year students of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enrolled in the 109th academic year of a centr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was 128, and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rate was 84%.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ought and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s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when it chooses to study accounting department, and analyzes its 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resilience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views on departments, self-ab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departments have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self-abilities. When choosing a department, it will also be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partment's specialty, the parents of the main group, teachers and peers, and the opinion of whether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study in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and the convenient condition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
第一節 韌性的定義與應用 2
第二節 學習韌性 5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 8
第四節 技職會計專業教育的現況 13
第五節 假說推論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工具 1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施測方式 19
第三節 前測分析結果 19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27
第一節 樣本特性 27
第二節 資料檢測 30
第三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31
第四節 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41
第五節 迴歸分析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1
第二節 研究意涵與建議 53
中文文獻 55
英文文獻 63
附錄一:專家效度 66
附錄二:正式問卷 67

圖目錄
圖 1 計畫行動理論的理論架構圖 9

表目錄
表3- 1問卷題項彙總表 19
表3- 2學習韌性-前測信度分析 21
表3- 3行為信念-態度-前測信度分析 22
表3- 4主觀規範-前測信度分析 23
表3- 5知覺行為控制-前測信度分析 24
表4- 1基本資料-樣本結構 28
表4- 2整體構面信度 31
表4- 3各構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33
表4- 4學習韌性之平均數、標準差-依人口統計變項檢定 35
表4- 5行為信念之平均數、標準差-依人口統計變項檢定 37
表4- 6規範信念之平均數、標準差-依人口統計變項檢定 38
表4- 7控制信念之平均數、標準差-依人口統計變項檢定 40
表4- 8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42
表4- 9研究假說 44
表4- 10計畫行為理論三大要素與學習韌性之迴歸分析 45
表4- 11計畫行為理論各解構構面與學習韌性之迴歸分析 46
表4- 12三大信念與學習韌性之迴歸分析 47
表4- 13行為信念與態度之迴歸分析 48
表4- 14規範信念與主觀規範之迴歸分析 49
表4- 15規範信念與主觀規範之迴歸分析 50


大學網學職涯決策支援平臺,2020年12月。檢自https://university.1111.com.tw/index.asp#gsc.tab=0。
王秀美、範幸玲(2015)。一位家暴受虐兒復原力的人格特質與自覺的諮商效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3,61-94。
王清欉(2014)。運動熱情、教練-選手關係對大學棒球選手心理堅韌性知預測。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4(2),33-49。
王儷潔(2012)。台灣地區科技大學科系選擇因素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u7fxx
王淑怡(2015)。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縣市合併後員工知識分享行為意圖-以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2as32
方同賢(2009)。優秀軟式網球選手之運動心理堅韌性。北體學報,18 , 13-23。
吉雅婕(2020)。擺盪中前進的職涯路-以韌性觀點探討大學畢業生生涯適應歷程之敘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xwyn9
李得元(2020)。技職教學環境質變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9),101-103。
李孟華(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中生升學行為意圖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f2433
呂佩貞(202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綠色旅遊行為意圖的影響因數。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4dp2m
沈欣、石明宗(2019)。大專籃球選手運動心理韌性與競賽壓力因應策略之探討。靜宜體育,19(12),26-42。
沈佩琳(2018)。探討國中生同儕關係對其升學意願與結果之影響。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38ywx
利翠珊、蕭英玲(2008)。壓力下婚姻韌性的展現:夫妻情感與互動行爲之影響。應用心理研究,38,151-172。
何嘉仁、洪煌佳(2012)。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自行車參與者行為意圖之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12(17), 23-38。
林三立、杜健忠、王雪芳與王憲斌(2016)。選讀科技大學行為模式實證分析-以台灣中部地區高職應屆畢業生為例。環球科技人文學刊,16(23),27-40。
林彥志(2011)。運動心理堅韌性研究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5(3),509-517。
林志昇(2009)。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台灣企業組織成員之分享意圖。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vju25c
林偉文(2008)。中小學教師復原力與創意教學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臺北。
林劉淑娟、李宛宸(2017)。餐飲業從業人員面對工作逆境的職場韌性歷程之研究。觀光休閒學報,17(23),239-272。
金雪(2016)。中職生學業自我與學業韌性的關係。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16(9),1389-1392。
邱青秀(2016)。國立中山大學學生社團參與行為意圖之研究全國學生俱樂部參與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穎(2017)。大學生科系選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nvbh2
吳清山(2013)。學習復原力。教育研究月刊,13(8),131-132。
周佳瑩(202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田中馬拉松居民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3ystj
洪蘭(譯)(2012)。Martin E.P. Seligman著。邁向圓滿。臺北市:遠流。
洪瑞斌(2012)。失業經驗中的生涯韌性與韌力:對成年男性失業者之質性研究初探。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4,143-173。
洪大翔,盧龍泉,何雍慶(2010)。高等教育學生選校決策模式建構之實證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3(1),1-40。
洪立瑄(2014)。成長階段的貧窮經驗對學習成就與科系選擇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e59cv
施尚恩(2014)。高中生選擇大學科系輔助決策系統之分析設計。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68ju4
馬鈺睿、郭思岑(2018)。體育運動中心理堅韌性熱點研究及其演化趨勢分析。體育科研,39(1),66-74。
師彥潔(2011)。高中生日常性學習復原力與自尊、社會支持的關係。河南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佳雯、許伊均、陸洛、吳詩涵(2012)。以韌性觀點探討女性主管的職業生涯歷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2(22),51-71。
陳信憲、陳美華、戴沁琳(2020)。以計劃行為理論剖析運動產業之消費者社會責任與購買意圖。交大體育學刊,20(16),54-68。
陳容銜(2016)。高職生課業壓力、樂觀/悲觀、學習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buvar
陳容瑄(201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學生就業傾向之研究-以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wa76z
陳柏青(2020)。應用理性行為理論探究運動員感恩行為對教練選手關係及心理韌性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博士班博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cc7jp
陳麗如(2004)。大學會計系學生科系選擇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77xt8
陳婉真(2009)。考試焦慮與考試成績表現失常之關係-從考試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4),597-617。
陳春宇(2019)。中庸思維在社會自我效能、人際情緒、心理韌性及積極富能關聯性之調節仲介模式。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5keg2
陳筱瑩(2011)。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補習消費預期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升學補習班學生家長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s6939
莊家幸(2020)。淺談技職師資政策與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9),56-60。
張訓譯(2019)。科系選擇與學業恆毅力之研究:以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遠東通識學報,19(13),109-136。
張琋婷(2012)。國中生數學之課業壓力、學習復原力、因應策略與數學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花東地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r23bu
張育愷、顏士弦(2011)。心理韌性在競技運動情境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1(25),499-508。
許崇憲(2010)。他們為什麼比較用功?—檢驗學業動機與復原力的解釋力,中華心理學刊,52(2),155-171。
郭祐誠(2018)。同儕性別組成對大學科系選擇之影響。經濟論文,18(46),225-261。
區耀軍(2018)。淺談我國會計人才的職涯前景。會計研究月刊。(392),78-82。
趙靜、李林英(2009)。大學生學業韌性量表。北京理工大學學報。11(1),94-98。
黃豔彬、鐘俊(2019)。醫學生ESP學業韌性與學業倦怠的關係研究。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誌,19(1),95-100。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景立(2011)。國中生課業壓力、自我概念、學習復原力與學習成就之關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kesrx
黃靖洋(2020)。會計系學生未來進入事務所工作之行為意圖探討-計畫行為理論觀點。朝陽科技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6tag4
莊明珠、郭德賓(2008)。餐旅技職院校學生校外實習對職涯規劃影響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科系為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6,101-124。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數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諮商與輔導學報,14,1-35。
曾明、劉偉(2013)。運動員心理疲勞與運動動機的關係:心理韌性的仲介作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7(11),76-80。
曾子詮、游文杉、孔建嘉(2016)。大專劍道選手心理堅韌性之研究分析-男女冠軍選手為例,中原體育學報,(9),1-10。
葉坤霖、李家嫻(2020)。影響電動機車購買決策因素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289-297。
葉懷喃(2020)。高中女子籃球選手家長式領導與內外在動機對心理韌性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x52kk
葉碧玲、詹雨臻、彭月茵、葉玉珠(2009)。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4),491-518。
劉琰(2019)。創業教育視角下高職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研究。校園文化與教育管理,19(3),69-72。
劉育春(2016)。國中生數學考試焦慮和學習成就之關係:以學習復原力為調節角色。課程與教學季刊,20(4),151-176。
潘惠玲(2017)。學業韌性、師生互動、英語學習焦慮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研究-以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8chd7
潘姵文(2007)。以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國中生升學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生選讀技職學校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35fg9
蔡淑寬(2013)。高中生選擇就讀社區高中影響因素之分析-以計畫行為理論觀點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54vtj
盧佳慧(2011)。心理韌性與創傷後心理症狀之關聯性研究:以車禍創傷樣本為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f49b4
鍾政偉、蔣宇婷(202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社群媒體搜尋行為之研究-兼論社群媒體之差異比較,20(15),69-101。
鍾佩君(2012)。學習倦怠的環境與個人因素之分析: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http://dx.doi.org/10.6844%2fNCKU.2012.00803
薛堯舜(2018)。國中拳擊運動代表隊教練與選手關係對運動表現之影響:以心理韌性為仲介變項。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5(3),32-45。
謝伊婷(2020)。消費者對失能扶助保險購買意願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探
討。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mx7jx
顏信輝、張瑀珊、吳美奇(2016)。盈餘管理之行為意圖:代理情境、道德發展與計畫行為理論之解釋。臺大管理論叢,26,(2),107-13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