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書盟
研究生(外文):Lin Shu-Meng
論文名稱:個人-團體適配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性別為干擾變數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Group Fit and Self-Efficacy: Gender as a Moderator
指導教授:洪朝陽洪朝陽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秦克堅童惠玲
口試日期:2021-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0
中文關鍵詞:個人-團體適配度自我效能性別
外文關鍵詞:Person-Group FitSelf-EfficacyGend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團體適配度以及自我效能之關係,以性別為干擾變數,並且以新北市某公立國中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為確保樣本及資料來源的正確性,本研究採用立意抽樣方式發放問卷33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314份,有效回收率為95.15%。並以皮爾森相關分析和迴歸分析來探討個變數之間的關聯以及驗證假設,結果為:(1)個人-團體適配度與自我效能有正向關係;(2)性別對個人-團體適配度與自我效能的關係不具干擾效果。最後,本研究也對於班級領導者在如何協助每一位個體在班級當中建立良好的個人-團體適配度提供實務上的建議。
關鍵字:個人-團體適配度、自我效能、性別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group fit and self-efficacy, using gender as the interference variable,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students in a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rrectness of samples and data sources. In this study, 33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by intentional sampling, and a total of 31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95.15%.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ables and verify the hypothesis. The results are: (1) Person-group fitness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self-efficacy; (2) Gender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erson-group fit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tness and self-efficacy has no interference effect. Finally, 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class leaders on how to assist each individual in establishing a good person -group fit in the class.
Keywords: Person-Group Fit、Self-Efficacy、Gender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誌謝 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假設 4
第一節 個人-團體適配度 4
第二節 自我效能 9
第三節 性別 14
第四節 各變數間關係之研究與研究假設推論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二節 各變數操作性定義與衡量工具 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收集 24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2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6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26
第二節 相關分析 30
第三節 迴歸分析 31
第四節 研究假設結果彙整 3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3
第二節 實務建議 3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39
參考文獻 40
一、中文部分 40
二、英文部分 45
附錄 問卷 48


一、中文部分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永裕(2006)。雲林縣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認知投入、考試焦慮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王靖嵐(2013)。積極人格、個人與工作適配對自我效能與工作熱情之影響─以職家衝突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石立慈(2015)。個人-組織適配,個人-工作適配對離職傾向的影響:以工作特性,自我效能為中介。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孟育、黃財尉(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網路遊戲與學習上的自我效能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中心,台北市。
邱卉綺(2004)。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沈其泰(2020)。社會新鮮人的工作搜尋自我效能、工作搜尋期間以及個人與組織適配:焦點式資訊搜尋方法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學刊,62(4),519-536。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34),109-143。
吳朝森(2007)。組織文化對於團隊互動與團隊效能之影響-以團隊領導者領導風格為中介效果。南華大學環境與管理研究9(2),1-23。
吳星佑(2010)。個人與團隊適配與人際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探討積極企圖與個人影響力之中介角色。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學位論文,台中市。
李婉菱(2008)。組織變革過程中內部工作轉換機制與個人特性對轉職者個人與環境適配程度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春煌(2003)。成長團體對高中生物理科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慧真(2004)。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期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金燕(2018)。幼兒園教師個人-團隊適配度與工作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個人-主管適配度為干擾效果。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李弘暉(1997)。團隊原理,中國行政評論,6(2),73-86。
金觀濤 & 劉青峰(2004)。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
洪菁穗(1999)。探討國中生在理化科的學術地位,自我效能與學業成敗歸因之關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筱玲(2010)。團體異質性、個人團體配適度、團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8)。性別主流化系列叢書性別分析。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3-27。
張淑筵(2004)。英語學習策略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表現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玉玲(1995)。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的影響。(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彥甫(2001)。國中學生主觀控制感與教學情境及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依璇(2011)。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燕儒(2014)。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學習投入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妤萍(2015)。特殊教育教師知覺族群多元化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個人與組織適配度。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宣含(2017)。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對基本心理需求之影響:以情緒陶冶為中介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曾肇文(2008)。一種敘事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以「生活領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1),21-52。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輿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詢商與輔導,39-41。
梁茂森(1992)。高級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成敗歸因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賈春琦(1999)。團隊型組織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葉佩蓉(2014)。以尊重領導為核心探討個人與主管適配、個人與工作適配以及職場偏差行為:以信任和工作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劉淑惠(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劉惠君 & 陳麗卿(2010)。雲林縣國小新生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2),107-142。
劉至軒(2015)。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個人與工作適配為干擾。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簡献儒(2010)。台北市國小高年級生幽默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台北市。
羅緹瀅(2011)。高職學生校園霸凌相關經驗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屏東縣。

二、英文部分
Brehm, S., Kassin, S., Fein, S., Van Hiel, A., & Mervielde, I. (2006). Sociale psychologie. Academia Press.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2), 191.
Bayefsky, A. F., Reid, D., & Balmforth, K. (2000, April). The CEDAW Convention: its contribution today. In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pp. 197-203).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Finn, J. D., & Cox, D. (1992). 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among fourth-grade pupi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1), 141-162.
Hair J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n.(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Hellriegel, D., Slocum, J. W., & Woodman, R. W. (2001). Organization behavior.Cincinnati, OH: South Western Collage Publishing.
Johnson, D. W., & Johnson, F. P. (1991).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Prentice-Hall, Inc.
Jessup, L. M., & Valacich, J. S. (Eds.). (1992).Group support systems: New perspectives. Prentice Hal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Reference.
Jackson, S. E., May, K. E., Whitney, K., Guzzo, R. A., & Salas, E. (1995).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diversity in decision-making teams.Team effectivenes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204, 261.
Klimoski, R., & Mohammed, S. (1994). Team mental model: Construct or metaphor?. Journal of management,20(2), 403-437.
Kristof, A. L. (1996).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measurement,and implications.Personnel psychology,49(1), 1-49.
Kristof‐Brown, A. L., Zimmerman, R. D., & Johnson, E. C. (2005).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s'fit at work: a meta‐analysis of Person–Job, Person–Organazition, Person–Group, and Person–supervisor Fit.Personnel psychology,58(2), 281-342.
Larson, C. E., Larson, C., & LaFasto, F. M. (1989).Teamwork: What must go right/what can go wrong(Vol. 10). Sage.
Lee, C. (1983).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ur as 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behaviour in an Assertiveness Training Programm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1(3), 225-232.
Pomerantz, E. M., Altermatt, E. R., & Saxon, J. L. (2002). Making the grade but feeling distresse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internal distre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2), 396.
Quick, J. C. (1992). Crafting 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Herb's hand at Soutwest Airlin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1(2), 45-56.
Roth, W. G. (1985). Treatment Implications Derived from Self-Efficacy Research with Children.
Shonk, J. H. (1982).Working in teams: A practical manual for improving work groups. Amacom.
Schunk, D. H. (1989).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3), 173-208.
Swezey, R. W., & Salas, E. E. (1992).Teams: Thei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Ablex Publishing.
Werbel, J. D., & Gilliland, S. W. (1999). Person–environment fit in the selection process.
Werbel, J. D., & Johnson, D. J. (2001). The use of person–group fit for employment selection: A missing link in person–environment fit.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in alliance with the Societ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40(3), 227-24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