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珍瑜(2020)。托育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研究-以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 6/53y8e3。王美惠(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休閒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 hdl.handle.net/11296/884evz。王維靖、葉源鎰(2018)。壓力源、休閒調適、健康與婚姻狀態—關係的進一步探索。戶外遊憩研究,31(2),25-50。
王純蕙(2017)。在學青少年就業狀況與健康之相關,未出版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台北市。
包怡芬(2017)。高雄地區科大學生在休閒阻礙,休閒調適與效益模式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2017,6,(1),77-95。
何茉如、林世華(2000)。國中生幽默感對於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調節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2(1),123-156。
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鐘珮純、趙珮晴(2012)。自覺健康狀態、健康責任、情緒幸福感及憂鬱關係之調查。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199-226。
吳承翰(2013)。台北市國高中職學生生活壓力及同儕支持對內外向偏差行為之影響:現實支持與網路支持效果之差異。未出版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gy3uu。吳承翰、魏希聖(2016)。生活壓力和同儕支持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現實與網路支持效果之分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8(1),1-53。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與實務運用,高雄:麗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枚瑛、陳香廷、魯盈讌、洪瑞兒(2018)。探討高雄市青少年自覺健康、身體意象及幸福感之關係。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1),33-67。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宋永坤、王淑涓(2013)。臺灣外島與本島地區國小教師休閒活動、休閒調適與身心健康之探索性研究:以臺南與金門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8(1),77-99。
李仁佐(2012)。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探討。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1(1),69-88。
李金治、陳政友(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44),1-31。
李美遠(2010)。阿德勒學派與焦點解決法在督導技術上的整合。諮商與輔導,(293),21-25。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李桂玲、吳淑女(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心理健康間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2),138-157。
李靜游(2013)。臺灣經濟弱勢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之因素驗證.未出版之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1-74。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6)。2016年兒童心願與煩惱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864。
林明哲(2014)。高屏地區大專校院學生在休閒阻礙、休閒調適與效益關係模式之發展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2),19-32。
林倩如、鄧之卿(2012)。空服員情緒智力對情緒耗竭關係之研究:以休閒調適策略與知覺上司支持為調節變項。輔仁民生學誌,18(2),63-85。
林筠棋(2015)。台中市國中教師休閒運動調適、休閒運動參予程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 /g7p3qt。柯佩姍(2020)。國軍醫院護理人員自覺健康及健康促進行為對代謝症候群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 11296/p3ts7t倪啟修(2013)。大學生正負向情緒特質對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關係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4z66y。徐世祥(2014)。蘭嶼地區民眾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 4vnk74。徐承宇(2016)。國民中學學生族群認同,自尊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1-305。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高士剛(2009)。國中生課業壓力、休閒調適與健康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t53pg崔珮玲、陳彥呈、陳家蓁、林香君(2017)。餐旅科系學生校外實習生活壓力、人格特質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輔仁民生學誌,23(1),29-46。
張育慈(2020)。自覺健康狀況與社會階級對快樂的影響,未出版之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學位論文,1-48。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張良漢(2007)。登山健行活動涉入量表信度與效度之建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34-43。
張珏(1987)。大專聯考壓力症候群的探討。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6(3),43-55。
張淑美、陳慧姿(2007)。尊重生命-由優生保健法第三章第九條論胎兒生命權的抉擇與維護。生死學研究,(5),1-42。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張淑娟(2017)。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區公所為例,未出版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學位論文,1-235。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梁添登(2010)。衛生局、所人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及身心健康狀況之研究—以花蓮縣及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運動休閒管理碩(假日)碩士論文,台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64jtd。莊泓諺(2017)。脊髓損傷病患主要照顧者社會支持、休閒調適與照顧負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 628c4d。莊曉勤(2016)。飯店消費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健康飲食餐廳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 hdl.handle.net/11296/85f4qp。許伯榕(2011)。大學生生活壓力、休閒調適與心理健康間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 296/vag47z。許順旺、張姮燕、鄭姍姍、羅明庚、鄭睿(2020)。員工之情緒智力重要嗎?國際觀光旅館休閒調適策略調節情緒智力、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21(2),147-176。
許義忠、余緒德(2005)。休閒、壓力與調適研究:以中華航空女性空服員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8(2),1-24。
許馨云(2017)。臺南市某高中職進修部學生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方式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 11296/6c2vk4。郭怡君(2008)。高中職學生生活壓力與吸菸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8cnxz。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nn6va。陳彥君. (2013). 大學生之內外控人格特質, 生活壓力與健康狀況之相關硏究。未出版之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彥君、王品洋(2015)。壓力調適模式的觀點:檢驗休閒參與對於個人福祉的影響。工作與休閒學刊,4(2),119-128。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陳律盛、詹喬惠、林寶城(2014)。高中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以苗栗縣公立高中為例。中原體育學報,(4),78-93。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陳重瑋(2017)。大學生生活壓力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亞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健康管理組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 vbpk7。陳慧真(2017)。青少年生活壓力對其手機使用及幸福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a74q6。黃于庭(2008)。休閒運動調適量表之發展。運動與遊憩研究,3(1),20-33。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黃任閔、謝文偉、陳文蘭(2014)。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3),93-108。
黃昱得(2010)。青少年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靈性的緩衝作用探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86a43。黃曉瑜、吳肖琪、陳李綢(2008)。高中職學生憂鬱情緒與父母失業及其他相關因素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8),97-114。
葉俊男(2015)。大台北區柔道選手運動倦怠、休閒調適策略與運動表現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 hdl.handle.net/11296/5j8ta9。廖焜福、孫美蓮、張家銘、李東潾(2018)。國中生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課業壓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5(3),18-31。
劉亞群(2018)。國中學生生活壓力, 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相關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1-107。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劉冠伶、張瑞興、許吉越(2014)。課業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休閒效益之實證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2(2),17-28。
劉燕萍、陳毓文(2016),經濟弱勢少年半工半讀經驗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壓力過程觀點,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7),43-45。
蔡珊珊(2010)。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與金門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 96/dzvnbm。鄧琇瓊(2010)。臺北市高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課業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r62gj。鄭三權(2010)。國立嘉義高中學生休閒參與、阻礙及課業壓力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0(4),55-74。
鄭育文(2007)。工作壓力, 休閒調適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北區大學女性教師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1-183。鄭惠文(2012)。台南市國中生休閒參與與生活壓力及憂鬱情緒之相關。未出版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25msq。鄭睿(2017)。五星級旅館員工情緒智力重要嗎? 情緒智力、工作壓力、幸福感三者相關性探討-以休閒調適策略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6mysb。盧玟君(2014)。高普考之考生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66bey。盧雅萍(2006)。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bdb56。
賴倩瑜,(2000),心理衛生,揚智文化。
謝佳秀(2011)。國小教師休閒調適信念、休閒調適策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8 p9bt。簡以涵(2020)。員工身心健康對幸福感的影響-以員工協助方案效益評估為緩衝效果。未出版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 wt782。簡彩完、黃長發(2011)。台中地區大學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及健康關係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9(4),14-25。
魏伶珍(2013)。國中藝術才能資優班學生課業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研究—以桃園縣四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位論文,1-183。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蘇祈安(2016)。高中學生心理資本、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相關研究。未出版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z48t7。顧妮寶(2016)。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4t4w9。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S. F., Salk, R. H., & Hyde, J. S. (2015). Stres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Influence of parental suppor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9(3), 339.
Byrne, D.G, Davenport, S. C., & Mazanov, J. (2007). Profiles of dolescent stress: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stress uestionnaire (ASQ).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0, 393-416.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Copeland, E. P. (1993). Stress and coping efficacy during adolesc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Cannon, W. B. (1929). Organization for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Physiological reviews, 9(3), 399-431.
Denovan, A., & Macaskill, A. (2017). Building resilience to stress through leisure activitie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 20(4), 446-466.
Fliege, H., Lee, Jeong-Ran, Grimm, A., & Klapp, B.F. (2009). Risk factors and correlates of deliberate self-harm behavior: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6(6), 477-493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Hébert, T. P., & Speirs Neumeister, K. L. (2002). Fostering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gifted children through guided viewing of film. Roeper Review, 25(1), 17-21.
Huang, K. T. (2000).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ports facilities and exercise equipment in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Hull IV, R. B., & Michael, S. E. (1995). Nature-based recreation, moodchange, and stress restoration. Leisure Sciences, 17, 1-14.
Iso-Ahola, S. E., & Park, C. J. (1996). Leisure 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 of stress 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169-187.
Iwasaki, Y. (2003a).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 Leisure Studies, 22, 93-108.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3), 163-181.
Lazarus R. S. ( 1991).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in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 352-367.
Mosing, M. A., Zietsch, B. P., Shekar, S. N., Wright, M. J., & Martin, N. G. (2009).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optim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ental and self-rated health: A study of aging twins. Behav Genet, 39(6), 597-604.
Regier, D. A., Goldberg, I. D., & Taube, C. A. (1978). The de facto U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35(6), 685-693.
Selye, H. (1956). Stress and psychiatr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13(5), 423-427.
Svedberg, P., Gatz, M., Lichtenstein, P., Sandin, S., & Pedersen, N. L. (2005). Self-rated health in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A 9-year follow-up twin study.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60(6), S331-s340.
Svedberg, P., Lichtenstein, P., & Pedersen, N. L. (2001).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self-rated health: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56(3), 171-178.
Ware, J. E., Brook, R. H., Davis, A. R., & Lohr, K. N.(1981). Choosing Measures of Health Status for Individuals in General Popu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1(6), 6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