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作者年代排序)
〔漢〕史游撰:《急就篇》,湖南:岳麓書社,1989年1月。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粹文堂,1979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經傳注疏》,〔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文選樓刊〔清〕嘉慶20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本。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叢書集成新編》第84冊,臺北:新文豐書局,1985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宋〕朱熹撰,〔清〕張伯行集解:《小學集解卷之一》,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10月。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陸游撰,〔清〕雷瑨註釋:《箋註劍南詩鈔》,臺北:啟聖圖書公司,1930年。
〔元〕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學規類編》卷之一,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明〕呂坤:《呂公實政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清〕江標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部類敘》,《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翟灝:《通俗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羅澤南:《小學韻語》,清光緒乙未年(1895)江南製造總局重刊本。
〔清〕嚴可均:《鐵橋漫稿》心矩齋校本,清光緒乙酉年(1885)長州蔣氏重刊本。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三慶:《敦煌類書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
王志成、葉紘宙:《部首字形演變淺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臺北:國泰文化,1980年。
王財貴:《讀經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6月。
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史金波:《西夏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朱鳳玉:《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朱鳳玉:《敦煌寫本碎金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
江惜美:《華語文漢字教學研究》,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
艾偉:《閱讀心理:漢字問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65年12月臺二版。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第二十一屆全國經典總會考大會手冊》,新北: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2020年。
何三本:《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10月。
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李桂林主編:《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1989年7月。
李輝、吳雲霞:《TPR全身活動識字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李學銘:《中國語文教學的現況與發展》,香港:學思出版社,1997年6月。
汪泛舟:《敦煌古代兒童課本》,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沙宗元:《文字學術語規範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12月。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12月。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4月。
林慶勳等編著:《文字學》,臺北:空中大學,1996年11月。
祁致賢:《國語敎育》,臺北:國語日報社,1962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7年1月。
竺家寧:《聲韻之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9年1月。
邱燮友註譯:《新譯唐詩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邱燮友、劉正浩註譯:《千家詩》,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
胡鍊輝:《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臺北:國語日報社,1997年3月。
夏初、惠玲校釋:《配圖蒙學十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3年6月。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浦衛忠:《中國古代蒙學教育──歷代小啟蒙教育方法》,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
馬自毅、顧宏義注譯:《新譯百家姓》,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3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敎材編輯委員會:《國音學》,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7月,香港第一版。
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91年10月。
張涌泉主編:《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共計11冊。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月。
張隆華等主編:《中國語文教育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1991年8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臺北:教育部,2002年3月。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臺北:教育部,2011年4月。
教育部彙編:《國民小學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試行版)》,臺北:教育部,2012年7月。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2014年11月。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臺北:教育部,2018年1月。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陳弘昌:《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陳正治:《國小語文教學論集》,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96年6月。
陳正治:《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9月。
陳祚龍:《敦煌資料考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陸養濤編著:《中國古代蒙養書大觀》,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喬桑、宋洪主編:《蒙學全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7月。
喻岳衡:《傳統蒙書叢書》,湖南:岳麓書社,1989年。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書局,2001年12月。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年3月。
潘重規:《瀛涯敦煌韻輯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蔡信發:《說文答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9月。
蔡信發:《辭典部首淺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2年10月。
鄭阿財、朱鳳玉:《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鄭阿財、朱鳳玉:《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魯實先:《假借遡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10月。
蔣禮鴻:《蔣禮鴻語言文字學論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戴汝潛主編:《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謝錫金:《中國語文課程、教材與教法:面向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8年。
韓錫鋒:《中華蒙書集成》,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藍順德:《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二,1933年。
羅秋昭:《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
《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中文期刊論文
丁志軍:〈從習字訓蒙到大眾娛樂──論蒙書《上大人》功能的歷史演變〉,《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123-126。
于業禮、張如青:〈西夏漢文《雜集時用要字》藥物部再論〉,《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第3期,2019年,頁72-77。
文志勇:〈從俄藏漢文《雜字》看西夏社會發展〉,《蘭州學刊》第2期,2009年,頁5-10。
方師鐸:〈明刻行書本《碎金》與敦煌唐寫《字實碎金》殘卷之關係〉,《東海學報》六卷第1期,1964年6月,後收入《方師鐸文史叢稿.專論下篇》(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11月),頁157-186。
王利器:〈敦煌寫本《上大夫》殘卷跋尾〉,《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3期,頁322-324。
王使臻:〈俄藏文獻Дх.2822「字書」的來源及相關問題〉,《西夏學》第5輯,2010年9月,頁116-125。
王晶:〈俄藏敦煌文獻Дх.2822《雜集時用要字》果子部淺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1期,頁130-131。
王靜如、李范文:〈西夏文《雜字》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頁67-90。
王麗雅:〈由音韻觀察敦煌蒙書《百家姓》之編排方式〉,《古今藝文》第34卷第1期,2007年11月,頁79-84。
史金波:〈西夏漢文《雜字》初探〉,《中國民族史研究》第2輯,1989年6月,頁167-185。
石小英:〈西夏平民服飾淺談──以Дх.2822《雜集時用要字》為中心〉,《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5月第3期,頁107-109。
任允松:〈敦煌蒙書的儒教思想〉,《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91期,2009年4月,頁33-53。
任占鵬:〈敦煌寫本《上大夫》相關問題研究〉,《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頁290-307。
朱鳳玉:〈俄藏敦煌寫本《雜字》研究〉,《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頁283-314。
朱鳳玉:〈從敦煌寫本字書看唐代民間的飲食生活〉,《中國學術研討會纪念高明先生八秩晉六冥誕論文集》,1994年3月,頁159-176。
朱鳳玉:〈敦煌本《碎金》系字書初探〉,《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專集》,漢學研究中心,1991年6月,頁501-520。
朱鳳玉:〈敦煌通俗字書所呈現之唐五代社會文化研究芻議──以敦煌寫本《俗務要名林.飲食部》為例〉,《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499-522。
朱鳳玉:〈敦煌寫本《開蒙要訓》與臺灣《四言雜字》〉,《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頁326-341;
朱鳳玉:〈敦煌寫本字書緒論〉,《華岡文科學報》第18期,1991年11月,頁81-118。
朱鳳玉:〈敦煌寫卷《俗務要名林》研究〉,《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頁237-258;
朱鳳玉:〈試論敦煌寫本《碎金》之價值〉,《林尹教授逝世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6月),頁527-534;
朱鳳玉:〈論敦煌本《碎金》與唐代詞彙〉,《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頁565-580。
江惜美:〈從識字策略看國內小學生的識字教學──以低年級為例〉,《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月),頁25-41。
吳宜貞、黃秀霜:〈由中文造字原則探討學童認字發展〉,《教育心理學報》第36 卷第1 期,2004年,頁1-12。
吳蕙芳:〈識字入門──明清以來的雜字書〉,《興大歷史學報》第十六期,2005年6月,頁 239-276。
李紅:〈敦煌本《俗務要名林》音注聲母再探討〉,《敦煌學輯刊》,2011年第1期,頁136-142。
李應存、李金田、史正剛:〈俄藏敦煌文獻Дх.2822《蒙學字書》中之醫藥知識〉,《甘肅中醫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8月,頁38-42。
李艷紅:〈敦煌字書《白家碎金》與《碎金》比較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0期,頁164-167。
汪泛舟:〈《開蒙要訓》初探〉,《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頁138-145。
肖曉燕、王宗海:〈敦煌蒙書對當代語文教育的意義〉,《藝術百家》,2009年第6期,頁225-229。
辛安亭:〈談談小學集中識字問題〉,《語文教學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3月),頁213-217。
周丕顯:〈敦煌本《千字文》考〉,《敦煌文獻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年6月),頁181-199。
周祖謨:〈敦煌唐本字書敘錄〉,《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頁43-54。
周碧香:〈識字教學〉,收入於《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6月),頁149-180。
林于弘:〈九年一貫國語第一冊生字選用現象〉,《國教輔導》第41卷第5期,2010年6月,頁29-31。
林榮森:〈《急就篇》名稱探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 期,2006年12月,頁79-93。
邰惠莉:〈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頁148。
金瀅坤:〈唐五代敦煌蒙書編撰與孝道啟蒙教育──以《孝經》為中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 5 期,頁10-20。
姜亮夫:〈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敦煌學概論〉,收錄於《姜亮夫全集》第十二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頁195-196、頁292-293。
姜亮夫:《瀛涯敦煌韻輯》論部18、卷18-3(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10月),頁419-420。
施枝芳:〈注音符號教學〉,收入於《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6月),頁27-67。
柯華葳:〈語文科的閱讀教學〉,收入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3月),頁307-349。
洪藝芳:〈從《俗務要名林》看唐代民間的服飾文化〉,《文學新鑰》,2012年第15期,頁1-34。
洪藝芳:〈論《俗務要名林》所反映的唐代西北方音〉,《慶祝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頁511-532。
胡永崇:〈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教學〉,《屏師特殊教育》(屏東:屏東師範學院,2002年5月),頁17-24。
范揚坤:〈上大人,一齣亂彈戲的歷史知識考掘〉,《音樂研究》,2018年11月,頁1-45。
韋寶畏、許文芳:〈西夏地名考釋──以Дх.2822《雜集時用要字》為中心〉,《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0年2月,頁77-81。
孫星群:〈西夏漢文本《雜字》音樂部之剖析〉,《音樂研究》,1991年第4期,頁89-97。
徐梓:〈《上大人》淺說〉,《尋根》,2013年第6期,頁4-9。
徐梓:〈千字文的流傳及其影響〉,《中國典籍與文化》第二期,1998年2月,頁78-83。
耿慶梅:〈識字與寫字教學引言〉,收入於《九年一貫課程本國語文學習領域理念與實務的對話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學院,2003年11月),頁219。
郝招:〈敦煌「相撲」之管見〉,《敦煌研究》第1期,2004年,頁97-98。
馬敬芳:〈從《千字文》看語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實現〉,《學理論》第四期,2010年,頁169-170。
馬德:〈敦煌新本Дх.2822《雜集時用要字》芻議〉,《蘭州學刊》第1期,2006年,頁38-46。
高天霞:〈從《俗務要名林》看我國唐代鄉村的聚會宴飲與娛樂──以詞語考釋為主〉,《隴東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14年11月,頁31-34;
高天霞:〈從敦煌寫本《俗務要名林》看唐代敦煌地區的主要農作物種植〉,《農業考古》第3期,2017年,頁36-40。
高天霞:〈論《俗務要名林》音注所反映的濁音清化現象〉,《漢語研究集刊》第19輯第1期,2015年5月,頁412-421。
高明士:〈唐代敦煌的教育〉,《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12月,頁231-270。
高啟安:〈關於豆腐歷史的另類思考──以一條敦煌史料為線索〉,《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20號第2分冊,2016年3月,頁467-475。
高國藩:《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1期,頁64-77。
崔紅芬:〈漢文《雜字》所反映的西夏社會問題探析〉,《西夏學》第6輯,2010年9月,頁124-133。
張金泉:〈敦煌遺書《字寶》與唐口語詞〉,《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頁56-59。
張金泉:〈論敦煌本《字寶》〉,《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頁92-98。
張金蘭:〈第一語言漢字教學現況及其對華語文教學的啟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九期,2014年3月,頁11-36。
張娜麗:〈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析疑—兼述千字文注本問題〉,《敦煌研究》,第三期,2001年,頁100-105;
張娜麗:〈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析疑(續)—兼述千字文注本問題〉,《敦煌研究》,第一期,2002年,頁93-96。
張新朋:〈《上大人》與民間戲曲〉,《尋根》2019年第4期,頁31-37。
張新朋:〈東亞視域城下的童蒙讀物比較研究──以《千字文》與《開蒙要訓》之比較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5年11期,頁107-113。
張新朋:〈敦煌、吐魯番出土《開蒙要訓》寫卷敘錄〉《在浙之濱: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頁367-396。
張新朋:〈敦煌寫本《開蒙要訓》敘錄續補〉,《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頁98-102。
許文芳、韋寶畏:〈俄藏黑水城2822號文書《雜集時用要字》研究〉,《社科縱橫》第6期,2005年12月,頁174。
彭雅玲:〈寫字教學〉,收入於《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6月),頁181-218。
黃家全:〈敦煌寫本《千字文》試論〉,《一九八三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頁234-362。
萬雲英:〈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收入於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頁403-448。
葉嬌:〈唐代敦煌民眾服飾芻議──以敦煌文書《雜集時用要字》和《俗務要名林》為中心〉,《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頁82-86。
雷實:〈《上大人》描紅本的歷史探尋〉,《基礎教育課程》2015年第11期,頁62-67。
劉文榮:〈黨項民族與宋音樂文化關系新探──以俄藏黑水城文獻Дх.2822所見「水盞」樂器為考據〉,《民族藝術》,2016年第4期,頁61-67。
劉長東:〈論中國古代的習字蒙書──以敦煌寫本《上大夫》等蒙書為中心〉,《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2期,頁188-194。
劉復:《敦煌掇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1925年,見《敦煌叢刊初集》第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影印。
劉燕文:〈從敦煌本《字寶》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出土文獻研究續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頁236-252。
鄧凱:〈《上大人》文本傳播中功能與涵義的變遷〉,《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10月第5期,頁198-203。
蔡若蓮:〈古代識字教材《三字經》之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7月第3期,頁34-40。
蔡若蓮:〈《三字經》與漢字識字教材〉,《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105-109。
鄭阿財:〈敦煌蒙書析論〉,《敦煌文獻與文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臺一版),頁237-276。
鄭阿財:〈敦煌本《蒙求》及注文之考訂與研究〉,《敦煌學》第二十四輯,2003年 6月,頁177-198。
鄭阿財:〈《開蒙要訓》的語文教育與知識積累〉《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1期,頁1-12。
黎國韜:〈敦煌遺書戲劇樂舞問題再補述〉,《藝苑》第4期,2015年,頁6-9。
濮仲遠:〈Дх.2822號文書再探〉,《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0年2月,頁82-84。
羅宗濤、任允松:〈敦煌蒙書的時代性〉,《敦煌學》,第二十七輯,2008年2月,頁397-414。
蘇雅婷:〈家訓文學對現今教育的啟示——《朱子治家格言》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四卷第一期,2003年6月,頁76-91。
(二)、日文期刊論文
日.小川環樹:〈《千字文》について〉,《中國語學研究》(東京:創文社,1977年3月),頁226-241。
日.吉田雅子:〈敦煌寫本《開蒙要訓》にみられる音注字と〈廣韻〉との比較〉,《東洋大學紀要》第20輯,1983年,頁149-166。
日.吉田雅子:〈敦煌寫本《開蒙要訓》的音韻體系──押韻、異文、音注〉,《東洋大學紀要》第23輯,1986年,頁226-242。
日.吉田雅子:〈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にみる敦煌寫本《開蒙要訓》〉,《東洋大學紀要》第27輯,1988年,頁99-116。
日.東野治之:〈訓蒙書〉,《敦煌講座5敦煌漢文文獻》,東京:大東出版社,1992年3月,頁401-438。
日.砂岡和子:〈敦煌出土《字寶碎金》の語彙と字體〉,《中國語學》233期,1985年,頁130-137。
日.慶谷壽信:〈《俗務要名林》反切聲韻考〉,《人文學報(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部)》第128期,1978年2月,頁1-59。
日.慶谷壽信:〈敦煌出土の《俗務要名林》(資料篇)〉,《人文學報(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部)》第112期,1976年3月,頁81-125。
四、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一)博士論文
宋新民:《敦煌寫本識字類蒙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趙楠:《唐代的教育和教育詩》,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張新朋:《敦煌寫本〈開蒙要訓〉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任允松:《敦煌歷史蒙學教材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6月。高天霞:《敦煌寫本《俗務要名林》語言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二)碩士論文
方金雅:《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認字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陳璟慧:《敦煌寫本《俗務要名林》硏究》,杭州:杭州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張錦婷《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韓孝輝:《《千字文》中故事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1 年。韓孟蓉:《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柯志宏:《李翰《蒙求》教育內涵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陳進德:《明清啟蒙教材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李金燕:《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第一階段教科書識字教材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簡美芳:《識字教學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12月。李建弘:《經典與實踐——臺灣當代讀經運動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莊麗娟:《《弟子規》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黃皓:《俄敦二八二二號寫卷《雜集時用要字》研究》,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蕭惠玲:《《千字文》析論》,彰化:明道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1月。
范家瑀:《國小國語教科書識字教材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林佑玫:《國小國語教科書生字序列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許玉霞:《《千字文》之教育功能及其應用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林姵辰:《讀誦《千字文》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量提升之影響》,臺中:國立碩士論文,2012年。王嬿惠:《智永《真草千字文》研究及其在國中國文教學應用》,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11月)。鄭玉香:《《千字文》思想文化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6月。涂一園:《兒童讀經教材與國小低年級教科書生字之比較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8月。李超云:《唐五代宋初敦煌居民姓氏構成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6月。
陳裔蓁:《《千字文》之儒學思想及其在國小語文教學上之運用》,臺南:嘉南藥理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翁鈺萍:《敦煌通俗字書《俗務要名林》與《雜集時用要字》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2017年7月。林淑如:《國小國語教科書生字量及字頻選用研究──以南一、康軒、翰林版本為範圍》,屏東:國立屏東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五、國語教科書(依出版社筆畫由少至多排列)
南一版國民小學國語課本,首冊(一上)、第一冊(一上)、第三冊(二上)、第五冊(三上)、第七冊(四上)、第九冊(五上)、第十一冊(六上),共計七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8月。
南一版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二冊(一下)、第四冊(二下)、第六冊(三下)、第八冊(四下)、第十冊(五下)、第十二冊(六下),共計六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2月。
康軒版國民小學國語課本,首冊(一上)、第一冊(一上)、第三冊(二上)、第五冊(三上)、第七冊(四上)、第九冊(五上)、第十一冊(六上),共計七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9月。
康軒版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二冊(一下)、第四冊(二下)、第六冊(三下)、第八冊(四下)、第十冊(五下)、第十二冊(六下),共計六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2月。
翰林版國民小學國語課本,首冊(一上)、第一冊(一上)、第三冊(二上)、第五冊(三上)、第七冊(四上)、第九冊(五上)、第十一冊(六上),共計七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8月。
翰林版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二冊(一下)、第四冊(二下)、第六冊(三下)、第八冊(四下)、第十冊(五下)、第十二冊(六下),共計六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2月。
六、工具書
《中華電子佛典集成》光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9年。
《漢語大詞典》光碟繁體2.0 版,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3年7月。
七、學術網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index.jsp
國際敦煌項目(I.D.P.):http://idp.bl.uk;http://idp.nlc.cn
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