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13: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 敏
研究生(外文):LO, MIN
論文名稱:《Da Capo al Fine》: 以強迫性重複經驗衍生之藝術療癒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Da Capo al Fine: The Healing Art from Repetition Compulsion
指導教授:吳昭蓉吳昭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CHAO-JUNG
口試委員:詹仕鑑林詠能吳昭蓉
口試委員(外文):CHAN, SHIH-CHIENLIN, YUNG-NENGWU, CHAO-JUNG
口試日期:2020-10-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強迫性重複創傷自畫像藝術治療藝術療癒
外文關鍵詞:repetition compulsiontraumaself-portraitart therapyart hea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藝術治療的領域裡,心理學上的藝術治療與藝術療癒之間尚未明顯界定彼此的差異,然而,藝術的創作活動已被證實有助於理解人們的心理狀態。  
  為了理解並分析自己的強迫性重複之經驗,本研究基於藝術療癒和藝術治療之概念,以一系列創作表達、理解強迫性重複所衍生的心理層面與自我的連結。在創作《Da Capo al Fine》之前,本研究針對與藝術治療相關的臨床經驗和患有精神疾病的藝術家之作品進行探討。《Da Capo al Fine》是一系列的藝術創作作品,包括自畫像、重複自畫像和最終的視覺日誌,並根據系列中的三個階段,藉由觀察自我形象的變化與回顧自身的潛意識,希望最終能防止錯誤再次發生。
The boundary between Art Therapy and Art Healing is not yet defined. However, the activities of art creation are verified helpful to human mentality.

To perceive and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repetition compulsion from myself, this study aims to create a series of artworks which base on the concept of Art Therapy/Art Healing. Ahead of the production of Da Capo al Fine, numerous clinical experiences related to art therapists, as well as works made by artists who suffered from mental illness, are examined and discussed. Da Capo al Fine is a series of art works includes self-portraits, repetition of self-portraits, and Fine (illustration and words). As the three stages in this series of work progress, I pursue observing the evolution of my self-image, reviewing my subconscious thoughts, and optimistically, preventing the recurrence of errors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2
第三節 創作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心理學相關探討 5
一、強迫性重複 5
第二節 藝術治療與藝術療癒 7
一、藝術治療 7
二、藝術療癒 24
三、小結26
第三節 主題探討之參考作品 27
一、繪畫作品 27
二、找.我—以自身創傷經驗衍生之視覺創作 34
三;我的傷口先於我-以自畫像記錄失落的陰翳之間衍生動態影像創作 37
四、樹縛–從膠帶藝術創作研究探索自我黑暗面 38
五、小結 41
第三章 創作方法與流程 42
第一節 創作方法與媒材 42
一、創作理念 42
二、創作流程項目說明 43
第二節 創作內容與過程 44
一、Da Capo al Fine:自畫像 44
二、Da Capo al Fine:影像記錄 51
三、Da Capo al Fine:視覺日誌 67
四、小結 81
第四章 結論與未來創作研究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未來創作研究建議 82
參考文獻83
一、書籍
[1]Edward Adamson (1984)。Art as healing。Boston, Mass. ; London : Coventure。
[2]許家綾(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原作者:Bruce L. Moon)。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3]丁凡(譯)(2011)。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療(原作者:Bruce L. Moon)。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朱惠瓊(譯)(2018)。藝術治療:自我工作手冊(原作者:Cathy A. Malchiodi)。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5]周怡君、林純如、王秀絨、蔡汶芳、許純瑋、陸雅青(譯)(2017)。藝術治療手冊(原作者:Caroline Case、Tessa Dalley)。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6]江學瀅(譯)(2004)。兒童藝術治療(原作者:Edith Kramer)。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7]陳鳴(譯)(1995)。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Tessa Dalley et al.)。臺北市:遠流。
[8]楊韶鋼、高申春(譯)(2006)。超越快樂原則(原作者:Sigmund Freud)。臺北市:胡桃木文化。
[9]楊添圍、周仁宇(譯)(2013)。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N. Gregory Hamilton, M.D)。臺北市:心靈工坊。
[10]許邏灣(譯)(1999)。藝術治療(原作者:Shaun McNiff)。臺北市:新路。
[11]吳明富(譯)(2006)。藝術治療研究法: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法(原作者:Shaun McNiff)。臺北市:五南文化。
[12]江孟蓉(譯)(1998)。彩繪心靈—從內在影像創作中了解自己(原作者:Pat B. Allen)。臺北市:生命潛能。
[13]江孟蓉(譯)(1998)。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原作者:Pat B. Allen)。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許玉芳(譯)(2010)。表達性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Paolo J. Knill, Ellen G. Levine, Stephen K. Levin)。臺北市:五南文化。
[15]王文秀、田秀蘭等人著 (1997)。兒童輔導原理。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6]吳明富、黃傳永(2013)。藝樹園丁。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250-269。
[17]范瓊方 (1996)。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臺北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
[1]Bessel A.van der Kolk (1989)。The Compulsion to Repeat the Trauma Re-enactment, Revictimization, and Masochism。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ume 12, Number 2, Pages 389-411。
[2]Brad Bowins (2010)。REPETITIVE MALADAPTIVE BEHAVIOR: BEYOND REPETITION COMPULS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70, 282– 298。
[3]Mark Holowchak;Michael Lavin(2015)。 BEYOND THE DEATH DRIVE: The Future of “Repetition” and “Compulsion to Repeat” in Psychopathology。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5, Vol. 32, No. 4, 645–668
[4]Michael S. Levy(2000)。A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repetition compulsion。Psychiatry; Spring 2000; 63, 1; Research Library pg. 45
[5]Holmes.Paul(2015)。The Inner World Outside: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and Psychodrama。Routledge。
[6]Joan Ashworth;Helen Mason (2010)。Animation in Therapy: The innovative uses of haptic animation in clinical and community therapeutic practice.
[7]莫淑蘭、郭育誠、邱泰源、蔡兆動、陳慶餘、姚建安(2008)。藝術治療:透過視覺心象的療法。台灣醫學,12(2),200-208。
[8]楊淑貞(2010)。創傷復原與療癒歷程之探索: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爲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1),73-85。

三、論文
[1]陳玉萍(2010)。找.我--以自身創傷經驗衍生之視覺創作。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吳政安(2011)。我的傷口先於我-以自畫像記錄失落的陰翳之間衍生動態影像創作。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謝育倫(2013)。午後的約繪:以美術館教育資源結合藝術治療團體介入乳癌病患的經驗初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4]陳志勳(2017)。樹縛–從膠帶藝術創作研究探索自我黑暗面。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5]蘇彙(2017)。藝術治療團體對青少年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6]王蓉瑄(2018)。實習藝術治療師在醫院執行開放畫室運用水墨媒材進行回應性創作作為自我關照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1]Emma Seppälä(2016, Feb 2). Re: A Stanford psychologist explains why spacing out and goofing off is so good for you [Newsgroup].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inspired-life/wp/2016/02/02/a-stanford-psychologist-explains-why-spacing-out-and-goofing-off-is-so-good-for-you/ (2020/02/20)
[2]Megan Wycklendt(2015, Mar 18). Re: Six reasons you’d be happier if you stopped saying “busy”[Newsgroup].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inspired-life/wp/2015/03/17/six-reasons-why-you-shouldnt-use-the-b-word-so-much/ (2020/02/20)
[3]Adolf Wölfli Stiftung(2020, Sep 4). AdolfWölfli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dolfwoelfli.ch/ (2020/09/04)
[4]雜識匯(2017, Nov 14)。他叫阿道夫:一個精神病藝術家【新聞群組】。取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v2a833q.html (2020/09/07)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601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
 
1. 高職教師工作壓力影響情緒勞務與教學熱忱之研究 -以高職餐飲科教師為例
2. 臺北市幼兒園家長健康飲食認知與幼兒飲食行為關係之研究
3. 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與領導風格之研究
4. 時間還是金錢?好奇心對消費者折價券偏好的影響
5. 以結構方程式探討親職參與對父母回應和幼兒認知記憶能力的影響
6. 數學自我概念、工作價值對臺灣15歲學生數學學習情緒之影響 -以PISA 2012為例
7. 閱讀自我效能、學習投入與教師自主支持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的影響:個人與脈絡因素之多層次分析
8. 適應性完美主義、自我效能及學習興趣對臺灣中學生科學學習投入之影響效果與機制
9. 以結構方程模式探究父職參與對臺灣三歲幼兒語言表達及社會能力之影響
10. 科學學習投入、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及教師自主支持對臺灣中學生科學學習興趣之影響:多層次分析
11. 採用結構方程模式探究父職參與對臺灣三歲幼兒情緒調節與社會能力之影響
12. 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師生互動之研究
13. 環保意識、價格敏感度對二手手機購買意願的影響:產品專業知識的調節效果
14. 福利制度、薪資公平對員工留任意願與自發服務行為的影響-以慈濟支薪員工為例
15. 自我概念與自我決定對臺灣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快樂感發展趨勢之縱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