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宏恩(2015)。政黨標籤的規模效應-以2014年村(里)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2卷1期,頁109-141。
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期,頁177-207。
王保健(2017)。論直轄市區級政府自治:英國大倫敦市經驗之借鏡。《文官制度季刊》。9卷3期,頁91-118。
王浩平、趙永茂(2019)。日本地方自治體行政區域合併或跨域治理策略之研究:以關東都市圈為例。《問題與研究》,58卷4期,頁29-68。
王啟東(2002)。台灣地區村里功能與角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梅玲(2012)。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research,上網日期2019年11月26日,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273/?index=2%E3%80%82。
王錦榮(2017)。論里長功能角色的演變-以縣市合併前、後之原高雄轄區為例。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朱鎮明(2004)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 21 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38期,頁31-60。
江惠雯(2014)。從治理的觀點探究台中縣市合併前後公所職能之差異。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104 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上網日期2019年11月26日,檢自: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4/bc1/2015census/68%E6%A1%83%E5%9C%92%E5%B8%82.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105年工業,上網及服務業普查:105年桃園市-報告書統計表,上網日期2019年11月26日,檢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44381&ctNode=543。
李恩禮(2015)。縣市合併升格原「縣轄市」改制為「區」其基層區里治理影響之研析~以臺南市永康區為例。南臺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海鈺(2004)。里長官派可行性之研究─以高雄市為個案分析。國立中爭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雪琴(2015)。臺中市大里區公所與里長互動治理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 ,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沈富雄(2003)。從村(里)長的角色功能論選舉之存廢。《考銓季刊》,34期,頁1-7。
卓達銘(2005)。村(里)長職務定位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市。林合民、李震山、陳春生、洪家殷、黃啟禎(2015)。行政法入門。臺北市:元照出版。
林峻儀(2007)。從地方治理論里長功能與角色之研究-以台北縣中和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淑貞(2007)。台北市里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萌芬(2012)。臺東縣村(里)長角色與其功能運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客家委員會(2017)。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上網日期2019年11月26日,檢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紀俊臣(1994)。台北都會區建設體制與民眾參與。臺北市:馬陵出版社。
紀俊臣(2019)。 臺灣村里基層治理與社區參與功能。《中國地方自治》,72卷6期,頁3-24。
修杰麟(2005)。我國村里制度定位及演變-探討村里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之關係。《中國地方自治》,58卷3期,頁25-35。
郝培芝(2014)。另類的地方政府改革模式?從歐洲比較觀點分析法國基層政府改革之獨特性。《行政暨政策學報》,59期,頁127-166。
高永光(2004)。村(里)長社會、行政及政治性角色功能之研究。發表於「臺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會」(5月 8日),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
張美瑤(2012)。就業態度、從業壓力、組織認同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縣市合併後市府員工為例。《數據分析》,7卷4期,頁13-32。
張修維(2016)。直轄市改制後地方基層組織之變革- 以桃園直轄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張惠美(2015)。縣市合併後我國地方財務狀況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財富與稅務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燕羣(2009)。村(里)長產生方式與村里功能之研究-以臺中縣神岡鄉之分析。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許育菁(2017)。新北市改制後區公所治理之研究:組織設計的槓桿觀點。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郭怡均(2016)。里長在地方選舉中的角色-2014年台北市議員選舉中正區案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靜晃(2007)。社會行為研究法。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建仁(2013)。東京都治理總檢驗:以311震災與核災為例。《中國地方自治》,66卷5期,頁22-35。
陳朝建(2004)。地方制度法專題:村里資源與村(里)長的私房錢,上網日期2019年11月26日,檢自:http://blog.sina.com.tw/macotochen/article.php?pbgid=423&entryid=9298。
陳朝建(2011)。改制直轄市後區公所功能業務調整及其治理能力提升策略。《研考雙月刊 》,35卷6期,頁71-87。
陳華昇(1993)。威權轉形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榮政(編譯)(2011)。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學(David M. Newman原著)。臺北市:學富文化。
彭渰雯(2010)。德國生態小鎮菲爾特的自治經驗初探——兼論台灣次級地方政府的自治條件。《看守台灣季刊》,12卷4期,頁55-62。
彭懷真(2009)。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游宗翰(2018)。鄉(鎮、市)改制對地方派系之影響:以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東益、謝忠安(2014)。縣市合併改制議題之研究:以高雄市、臺南市及臺中市為例。《東吳政治學報》,32卷3期,頁51-130。
黃信達(2011)。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後地方派系與政黨關係初探。《政治與政策》,1卷2期,頁91-140。
黃源致(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楊永年(2015)。里長運用里鄰建設服務經費之研究-以臺北市信義區為例。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葉陽明(2011)。從憲政結構與功能觀點論德國巴伐利亞邦(Bayern)之多層級治理。《中國行政評論》,18卷2期,頁1-56。
臺灣省文獻會(1980)。台灣省通志:卷三政事志地方自治篇第一冊。臺北市:眾文。
趙永茂(2005)。里的定位以及與區、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中國地方自治》,58卷5期,頁3-13。
趙永茂、王皓平(2011)提升我國直轄市治理能力之策略:以當前六都治理困局因應為例。《研考雙月刊》,35卷6期,頁9-18。
趙永茂、陳銘顯(2010)。我國地方與新都會發展的挑戰與回應。研考雙月刊》34卷6期,頁23-32。
劉勳駿 (2019)。議員與村里長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屏東縣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良文(2007)。考銓人事法制專題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盧梅英(2015)。組織變革前後基層里幹事角色認知之研究 —以縣市合併後之臺中市為研究對象。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賴承吟(2019)。縣市合併對議員選區服務之影響: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賴昭雄(2014)。直轄市里長定位與職能之研究-以台中市霧峰區里長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謝忠安(2008)。村里基層行政人員民主價值觀與行政裁量之探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謝敏鋒(2005)。里長角色之研究:以台北市松山區東榮里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簡君玶(2009)。行政監督失靈下的分配政治-村里基層工作經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慈柔(2016)。縣市升格對於鎮公所改制區公所回應性之影響 -以○○區公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Carey, John, and Mathew S. Shugart, (1995). “Incentives to Cultivate a Personal Vote: a Rank Ordering of Electoral Formulas.” Electoral Studies, 14, 419-439.
Goodnow, Frank J, (1900).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Lasswell, Harold. D, (1936).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Whittlesey House.
Lipsky, Michael, (1980).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Mayhew, David, (1974). 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