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紫薇、馬宗潔(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I. D. Yalom)。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方匯德、呂伯杰、張家瑜、陳巧芸、黃瀠、賴念華(譯)(2013)。助人者危機介入的隨身指南(原作者:Albert R. Roberts, Kenneth R. Yeage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9)
牛格正、王智弘(2008)。助人專業倫理。臺北市:心靈工坊。
王秀紅(2000)。自我照顧的概念及其在國內護理研究應用之評析。護理雜誌,47(2),64-70。
王宥勻(2015)。情緒管理團體諮商方案之實施對國小兒童情緒管理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王美芳(2015)。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困境及其相關探討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縣。王韋琇(2010)。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急重症單位女性護理人員之壓力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韋琇、丁原郁(2012)。提出以現實治療團體促進護理人員壓力因應。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2,57-84。
王瑞芸(2008)。教師人際關係成長團體與學校領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
丘育君(2014)。新認知行為取向紓壓團體對高科技人員之壓力反應與壓力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刑志彬、許育光(2014)。學校心理師服務實務與模式建構初探:困境因應與專業發展期待分析。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9,117-149。
朱真楷(2010年12月21日)。「嗆要槍殺師,霸凌集體化」,64老師連署換校長,八德國中繼廁所拍裸照,撕衣、攜刀上學事件頻傳,校長放任不管,江宜樺震怒,要徹查分局是否吃案。中國時報,A1版。
江艾穎(2014)。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余孟紋(2015)。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2005年9月)。他山之石--先進國家學校輔導工作比較和省思。「第一屆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挑戰」發表之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
吳美金(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吳珮瑱(2004)。女諮商師協助性受虐者心理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靜吉(1984)。誰來支持我?張老師月刊,84,60-62。
宋宥賢(2016)。臺灣校園專任輔導教師角色職責構建與專業定位促進之探究。新社會政策,46,115-124。
宋宥賢、林顯明(2016)。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制度之角色職責定位探究:困境與因應策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107-138。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4)。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彰化縣:品高。
李玉嬋(1992)。實習教師效能訓練與同儕支持小團體輔導在團體歷程、治療因素及效果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宛芸、陳彥如(2013)。支持性團體對特殊兒童父母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33,11-17。
李勁霆(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賦權增能與教師心理契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素玲(2009)。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惠珍(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汪淑媛(2006)。家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情緒張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89-226。
沈雅婷(2016)。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困境與自我照顧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周育而(2016)。五位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周美玲(2015)。國中輔導教師增能團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林妏砡、陳盈穎、李玠錞、黃敬傑(2012)。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的多重關係之困境及因應。諮商與輔導,313,7-11。
林孜穎(2019)。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情緒耗竭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林宛靜(2005)。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人員支持性團體成果探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林映伶(2015)。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照顧-以內觀為取徑。諮商與輔導,356,33-36。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 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
林郁倫、陳婉真、林耀盛、王鍾和(2014)。心理師校園駐區服務的困境、需求與挑戰由臺北市國中輔導人員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36(1),37-64。
林家興(2014)。諮商專業倫理: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桂如(2007)。身心障礙學生之家長支持性團體運作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5(4),259-270。
林淑君、王麗斐、謝珮玲(2012)。團體帶領者僵局經驗之初探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4),899-919。
林淑君、陳秉華(2002)。心理治療者的反移情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1),103-121。
林雅惠(2015)。國中輔導教師角色壓力、工作滿意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萬億(2007)。團體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巿:五南。
林旖旎(2011)。建構臺灣大學諮商師的自我照顧模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9-2410-H007-032),未出版。
林綺雲(2010)。自殺防治守門人的困境與自我照顧。諮商與輔導,295,49-55。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珍婉(2000)。做個諮商人。臺北市:心理。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原作者:Richard A. Krueger, Mary Anne Casey)。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洪郁筑(2018)。當我們同在一起-臺中市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參與同儕支持團體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洪素珍、楊大和、黃燕珠(譯)(2002)。創傷與治療師-亂倫生存者心理治療中的反移情與替代性受創(原作者:Laurie Anne Pearlman, Karen W. Saakvine)。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5)
洪莉竹(2008)。中學輔導人員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p451-472
胡南漢、廖偉志、賴彩娥(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的多重角色關係探討。諮商與輔導,353,44-49。
胡峯鳳(2007)。大專院校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修慧蘭、林蔚芳、洪莉竹(譯)(2013)。專業助人工作倫理(原作者:Gerald Corey、Marianne Schneider Corey、Patrick Callanan)。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1)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三版)。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3)。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四版)。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6)。
孫婉萍(2015)。學校教師參與正念減壓課程之經驗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袁美雲(1997)。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教師理性信念及情緒穩定之諮商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高鳳霞、鄭伯壎(2014)。職場工作壓力:回顧與展望。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4(1),77-101。
張在蓓(2017)。青少年母親親職適應團體之成效研究-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吟慈(2008)。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自我照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佩娟(2004)。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芳全(2014)。問卷就是要這樣編(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張美雲(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美雲、林宏熾(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55-84。
張英熙(2013)。從失落到接納:特殊兒童家長心理支持團體實務。臺北市:心理。
張書晴(2015)。高中職進修學校專任輔導教師的工作困境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偉誠(2018)。輔導教師在學校系統內對於諮商專業的挑戰與因應。諮商與輔導,391,2-6。
張瑞華(2014)。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桃園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張畹平(2015)。臺北市國小輔導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工作壓力與專業耗竭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教育部(2013)。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教育部(2020)。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第二版)。臺北: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梁雅賀(2014)。中部地區國民中小學專任輔導教師督導協助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莊子瑩(2018)。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之推動現況、遭遇困境與解決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莫藜藜(譯)(2017)。團體工作實務(四版)。(原作者:C. R. Toseland & R. F. Rivas)臺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6)。
許育光(2013)。 國小輔導教師實務內涵初探: 從困境與期待分析進行對話。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8,57-89。
許維素(2013)。我的密蘇里遊學反思:臺灣學校輔導專業發展的發想(六)。諮商與輔導,334,46-55。
郭育民(2015)。新北市國民小學輔導教師知覺行政支持與感受工作困境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郭珮君(2017)。輔導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諮商與輔導,381,37-39。
陳秀樺(2013)。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督導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佩雯(2017)。綠自然照顧與諮商專業的結合-受暴婦女參與園藝治療團體歷程之探索(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宛汝(2018)。南投縣公立國民中小學輔導教師情緒勞務對工作倦怠之影響-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梅麗、林小玲、連金延、余先敏、蔡欣玲(2000)。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離職意願與離職行爲之相關性研究。榮總護理,17(3),260-269。
陳愉雅、張高賓(2012)。諮商心理師五大人格特質、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耗竭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1-23。
麥麗蓉(2009)。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臺灣心理諮商季刊,1(3),11-21。
曾木利(2014)。臺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湯麗玉、葉炳強、陳良娟、謝碧容(2000)。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成效初探。應用心理研究,7,171-190。
黃月伶(2010)。國民中小學專任人事工作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東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黃志雄(2005)。特殊教育教師的壓力調適與成長團體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121-148。
黃秀雅(2007)。諮商員的工作危機與自我調適。諮商與輔導,263,10-19。
黃孟寅(2011)。諮商心理師專業耗竭與自我照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黃政昌(2003)。心理師的自我照顧與滋養。諮商與輔導,205,36-41。
黃淑娟(2017)。探討轉換型領導及賦權感受對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黃婷蔚、陳慈樸(2014)。諮商師專業耗竭與自我界線的覺察之倫理議題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50,26-31。
黃智慧(2003)。減緩教師工作壓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黃慈音、謝艾美、楊雅嵐(譯)(2013)。助人工作者的養成歷程與實務(原作者:Marianne Schneider Corey & Gerald Corey)。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年:2011)
黃靖淳(2015)。國小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困境與因應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黃漣華(1989)。團體衛生教育-談成立支持團體。護理雜誌,36(4),27-32。
黃翠媛、施素娥、劉善欣、黃秀梨(1995)。心臟病患出院後支持性團體需求之探討。護理雜誌,42(1),65-74。
黃麗君(1997)。國中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2。
楊雅惠(2014)。社會支持團體介入方案應用於社區第二型糖尿病患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葉明雯(2016)。國中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因應工作壓力的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葉建君(2010)。資深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經驗之探討-從全人健康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熊秉荃、蔡芸芬(1995)。以支持團體探討精神科新進護理人員之關切主題。護理研究,3(2),117-126。
熊德筠(1990)。如何運用支持性團體協助病人。護理雜誌,37(2),91-96。
臺中市教育局(2015)。臺中市104學年度第2學期國小輔導主任會議手冊。
趙文滔、陳德茂(2017)。中小學輔導教師在跨專業系統合作中的挑戰:可能遭遇的困境、阻礙合作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應用心理研究,67,119-179。
劉小菁(譯)(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原作者:Skovholt, T. M.)。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劉泳君(2015)。屏東縣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劉芳綺(2011)。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自我照顧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劉淑慧(2018)。諮商督導的美麗與哀愁。載於蕭文、田秀蘭(主編),臺灣輔導一甲子(101-108)(112-114)。臺北市:心理。
劉淑慧等譯(2009)。諮商研究法(原作者:Heppner, P. P., Wampold, B. E., & Kivlighan, D. M.)。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9)
劉雅惠(2011)。中彰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蔡昌雄、蔡淑玲、劉鎮嘉(2006)。死亡焦慮下的自我照顧-以安寧護理人員為例。生死學研究,3,133-164。
蔡欣玲、陸瑞玲、陳美碧、尹祚芊(2000)。震災中的護理情-921震災後護理人員之統整團體。榮總護理,17(2),159-165
蔡淑玲、蔡昌雄、周傳姜(2009)。安寧護理人員自我照顧模式的探討。安寧療護雜誌,14(2),115-126。
蔣秀容、齊美婷(2011)。新進護理人員支持性團體之效果評價。榮總護理,28(1),17-26。
鄧惠泉、湯華盛(譯) (2008)。團體心理治療(二版)(原作者:Sophia Vinogradov,M.D.、Irvin D. Yalom,M.D.)。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
學生輔導法(2014年11月12日)。
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2015年10月15日)。
盧文玉(2010)。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輔導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謝明耀(2011)。北部地區高級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謝素貞、黎士鳴、毛鳳雪、鄒慧韞(2009).探討支持團體對新進護理人員身心健康之成效.童綜合醫學雜誌,3(1),20-26。
謝素真(2001)。支持團體對自閉兒母親生活品質之影響及團體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謝曜任(2017)。國小輔導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輔導季刊,53(3),65-70。
鍾思嘉(2000)。專業助人者的替代性創傷與因應策略。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教育部。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顏志龍、鄭中平(2016)。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臺北市:五南。
蘇芷宥、黃琪媛、吳芝儀(2016)。學校輔導工作者的多重關係。諮商與輔導,371,35-38。
蘇郁珺(2009)。受暴婦女參與團體學習增能賦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蘇琬婷(2016)。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職業承諾與離職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二、英文部分
Baker, E. K. (2003). Caring for Ourselves-A Therapist’s Guide to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Well-Being. Washington: APA.
Brems, C. (2000). Dealing with Challenge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inotti, D. (2014). Compe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Models in School Counseling: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ommentary. Professional Counselor, 4(5), 417-425。
Coaston, S. C. (2017). Self-Care through Self-Compassion: A Balm for Burnout. Professional Counselor, 7(3), 285-297.
Gutierrez, D., & Mullen, P. R. (201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unselor: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o counselor burnout.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38(3), 187-200.
Herlihy, B., & Corey, G. (1992). Dual relationships in counseling. Alexandria, VA: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ounseling Development.
Kitchener, K. S. (1988). Dual Role Relationships: What Makes Them so Problematic?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7(4), 217–221.
Kurtz, L. F. (1997). Self-help and support groups: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linowski, A. J. (2014) . Self-care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Philadelphia, PA: Jessica Kingsley.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2), 99-113.
McCallion, P., & Toseland, R. W. (1995). Supportive group interventions with caregivers of frail older adult. Social Work with Group, 18(1), 11-25.
Moursund, J.(1993). The process of counseling and therapy(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w-Hall, inc.
O’ Halloran, T. M., & Linton, J. M. (2000). Stress on the job: Self-care resources for counselor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2(4), 354-364.
Orem, D. (2001). Nursing Concepts of Practice (6th ed). St. Louis, MO: Mosby.
Pack, M. (2017). Self-help for Trauma Therapists: A Practitioner's Guide. New York, NY: Routledge.
Patrick R. Mullen, Daniel Gutierrez (2016). Burnout, Stress and Direct Student Services Among School Counselors.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6(4), 344-359.
Porter, N. (1995). Therapist self-care:A proactive ethical approach. Feminist ethics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Springer.
Stebnicki, M. A. (2008). Empathy Fatigue : Healing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New York : Springer Pub. C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East Asia. (2014). Self care for health.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East Asia.
三、網路部分
行政院公報(2017)。修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並自即日生效。檢自:https://gazette2.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23249/ch05/type2/gov40/num22/Eg.htm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01)。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2019 年2 月17 日,取自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網站:http://www.guidance.org.tw/ethic_001.html。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2014). 2014 ACA Code of Ethics. Retrieved March 4, 2019, from https://www.counseling.org/docs/default-source/default-document-library/2014-code-of-ethics-finaladdress.pdf?sfvrsn=96b532c_2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16). ASCA Ethical Standards for School Counselo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hoolcounselor.org/asca/media/asca/Ethics/EthicalStandards2016.pdf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17). The Essential Role of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hoolcounselor.org/asca/media/asca/Careers-Roles/WhyElem.pdf
Mullenbach, M. A. (2000). Master therapists: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resiliency and emotional wellness (Order No. 9975770).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4607713).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autorpa.lib.ncnu.edu.tw/docview/304607713?accountid=1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