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資訊網
取自https://12basic.edu.tw/12about-2.php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中群科課程綱要-商業與管理群(2018)。
丁雪華、徐超聖(2010)。臺北縣國小教師同儕課程領導與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教育科學期刊,9(2),1-29。
王智弘(2009)。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動機、專業承諾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東海教育評論,3,71-97。
毛晉平(2005)。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感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3(4),458-459。
白家儀、賴志峰(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3,185-209。
吳宗立、林保豊(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193-230。
吳和堂、鍾明翰(2011)。國小實習教師的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專業成長之因果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2),419-438。
吳明隆、吳彩鳳(2011)。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3,222-246。
吳亭儀、施麗玲、曾清一、曾俊凱、陳秋月、羅美雲(2011)。與情緒共舞:教師的情緒管理。教育部輔導計畫叢書電子書。
吳國銘(2019)。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與學生學習成就 關係之研究-以教師教學效能為中介變項。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9,135-166。
李欣蓓、黃韶顏(2009)。高中職餐飲管理科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稻江學報,4(1),242-265。
李重毅、廖晧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4,38-59。
李敏龍(2014)。國中教師成就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呂美慧(2012)。教育大辭書。
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3/
林碧芳、邱皓政(2008)。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41-170。
林秀卿、郭丁豪、馬上閔(2013)。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9,161-184。
林靜翌(2015)。教保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林燦瑩、蕭靜芬(2014)。員工工作適性及成就動機對留任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某公部門為例。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3-300。
邱憲義、蕭佳純(2019)。高中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介變項、學校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7(1),39-78。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周佳佑(2005)。工作壓力的認識與改善。國家文官培訓所T&D飛訊,37,1-5。
胡惟喻、陳依婷、劉素真(2016)。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專業知能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6,103-120。
施宜煌(1998)。幼兒教育專題研究。臺中市:華格那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琦玲、林益彰、洪櫻純(2011)。大專學生學校適應、成就動機與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關係之研究。德霖學報,25,205-220。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4。
梁芷瑄(2015)。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成就動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知覺對參與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張德銳、李俊達、王淑珍(2014)。認知教練對中小學教師教學省思及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之教師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5(1),61-80。
張柏青、王志宏(2018)。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勞務對於主觀幸福感之影響:兼論園藝療癒之調節效果。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1),37-56。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
張芳慈、陳淑瑜(201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係之試探性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國小為例。清華教育學報,34(1),105-161。
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8-34。
陳瑋婷(2011)。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相關性之後設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3(2),439-456。
曾瑞譙、凃柏原(2010)。台南縣私立幼托園所教保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幼兒教育,300,45-62。
湯誌龍、楊麗香(2005)。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3,250-280。
黃儒傑(2009)。新手與資深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141-174。
黃長發、簡彩完、黃彥翔、戴位仰(2014)。教師工作壓力對規律運動的影響。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2(1),23-35。
黃仁茂、陳怡靖、鄭燿男(2015)。金門縣國小學童之家庭社會資本、成就動機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軍警公教人員子女與一般家庭子女之比較。學校行政雙月刊,100,66-87。
黃寶園(2015)。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後設分析。高雄師大學報,38,27-48。
黃琇屏(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9,71-88。
黃琇屏(2016)。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看法與壓力因應之個案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3,113-133。
劉宗明、黃德祥(2008)。國中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1-34。
劉鎮寧(201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教師專業表現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關聯性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42,67-102。
劉倚禔、吳勁甫(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教育科學期刊,16(1),157-169。
鄭芬蘭(2000)。教育大辭書。
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856/
鄭淑方(2012)。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其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蕭金土、汪成琳(2003)。高中職校長教學領導、特教班教師教學效能及其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147-175。
羅寶鳳、陳麒(2020)。初任教師工作困擾、教學效能與專業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2),37-71。
蘇郁嵐、陳李綢(2007)。國中生社會地位、合作與競爭對其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及歸因風格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1),111-127。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doi:10.1037//0033-295x.84.2.191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doi: 10.1037//0022-3514.51.6.1173
Blandford, S. (2000). Manag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s.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R. (2007). Teachers'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associations with teachers' help seeking: Examination of a novel approach to teacher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9(2), 241-252. doi: 10.1037/0022-0663.99.2.241
Borich, G. D. (2006).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Research base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han, D. W. (200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mponents of burnout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 1042-1054. doi: 10.1016/j.tate.2006.04.005
Elias, H., Noordin, N., & Mahyuddin, R. H. (2010).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self-Efficacy in relation to adjustmen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Social Sciences,6(3), 333-339.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Helmreich, R. L., & Spence, J. T. (1978). Achievement motivation & scientific attain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 222-226. doi: 10.1177/014616727800400209
Money,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1056)
Motallebzadeh, K., Ahmadi, F., & Hosseinnia, M.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L teachers’ reflective practices and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Cogent Psychology, 5(1), 1-9. doi:10.1080/23311908.2018.1424682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y men of college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cholls, G.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dimensions & directions. London, UK: Kogan.
Ryan, D. W. (1986). Develop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Sarchs, J. (2003). The activist teaching profession.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Tindill, A. S., & Coplin, L. (1989).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9), 16-23.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1(1), 3-25. doi: 10.1037/0022-0663.71.1.3
Zhao, Y. (2013).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4(6), 1365-1370. doi: 10.4304/jltr.4.6.1365-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