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文秀(2014年10月29日)。前瞻的學生輔導法 還是跛腳。聯合報,第五版。
王煜凱(2017)。國中新手專任輔導教師工作挑戰及壓力調適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王煜凱、朱忻哿(2018)。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教育實習與實務現場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23-226。
王嫈慧(2013)。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角色知覺-專任輔導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王應棠(2010)。研究訪談的特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1-20。
王麗斐(2015)。當學生輔導法通過後。載於嘉義大學主編,2015學生輔導與學校諮商學術研討會(頁63-67)。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王麗斐(2018)。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學校輔導教師專業知能需求暨教師兼行政與兼導師人員輔導工作內涵與議題調查報告(初稿)。台北:教育部。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1-8。
田秀蘭、盧鴻文(2018)。我國國民中學輔導工作50年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64(4),77-106。
吳怡珍(2015)。別讓國家喪失更多人才-孩子的心靈誰來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92-194。
吳玟芷(2007)。高中職校發展取向輔導工作模式可行性研究-現況知覺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吳武雄、許維素、賴念華(1997)。學校輔導教師角色認定角色期待對學校輔導工作影響之相關研究(教師研習中心教育專題研究)。台北:教師研習中心。
吳芝儀(2005)。我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34,23-40。
吳芝儀(2015)。學生輔導法立法之後的省思與前瞻。載於嘉義大學主編,2015學生輔導與學校諮商學術研討會(頁71-79)。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吳姿瑩(2006)。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角色認同與角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余孟紋(2015)。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宋宥賢、林顯明(2016)。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制度之角色職責定位探究:困境與因應策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107-108。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4)。學校輔導工作理論與實施。彰化:品高。
沈珮熒(2014)。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以學校本位概念經營校內外系統合作之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周文勇、周韞維(2004)。防治幫派入侵校園研究。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周育而(2016)。五位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困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林育鑫(2014)。新制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林美珠(2005)。美國學校諮商與輔導工作「績效」觀的轉變。教育研究月刊,134,147-154。
林美華(2003)。國小輔導人員自我概念、輔導角色知覺與輔導角色踐行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教育大學,屏東。林清文(2007)。學校輔導。台北:雙葉。
林清文(2008)。學校輔導教師工作。教育研究月刊,172,147-149。
胡幼慧、姚美華(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俞金龍(2017)。臺北市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角色任務與專業職能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洪莉竹(1997)。以系統觀看學校輔導工作的運作與推展。諮商與輔導,140,2-6。
洪莉竹(2005)。創造學校輔導人員的專業定位-專業學校諮商師的角色與功能。教育研究月刊,134,11-22。
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陳志恆主編(2013)。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實務挑戰與生存指南。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1日。取自:http://tw.classf0001.uschoolnet.com/css000000055793/cm4k-1461467906-5555-4765.pdf
陳秉華(2005,9月)。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和挑戰。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 現代教育論壇:第一屆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嘉義。
陳奎熹(2004)。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
陳偉(2018)。阿里巴巴用人術。台北:核果文化。
張安民(2007)。高中職校輔導教師作業績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張芬芬(2003)。教育質性研究進階問題探索-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學富。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雅惠(2014)。播種、耕耘與開拓─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實務工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張麗鳳(2008)。從零到一-輔導教師成為集體改革行動者的歷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康秀月(2008)。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輔導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教育部(2011)。立法院通過「國民教育法」修正案-增置學校專任輔導教師及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學生輔導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1日。取自:http://guidepaper.edu.tw/?menu=2&subject_sn=130
教育部(2013)。教育部補助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輔導人力成效評估~打造「輔導黃金三角」,守護孩子幸福未來。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學生輔導法。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1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80&KeyWord=%e5%ad%b8%e7%94%9f%e8%bc%94%e5%b0%8e%e6%b3%95
教育部(2020)。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第二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1)。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1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100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在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台北:巨流。
許瑞其(2007)。國中實習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知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許維素(1996)。學校輔導人員的專業角色認定。諮商與輔導,132,25-28。
許維素(1998a)。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許維素(1998b)。學校輔導人員角色認定困境的突破。諮商與輔導,145,2-7。
許維素(2006)。從學生全人發展觀點談學校輔導教師的定位。載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2006年中國輔導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9-100)。台北,中國輔導學會。
麥麗蓉(2003)。為大學校園輔導工作找出路-一個強調輔導工作者專業主體性的大學校園輔導工作模式初探。輔導季刊,39(1),12-18。
馮凌莉(2017)。學校組織制度對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黃文三(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值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愛玲(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與輔導行政人員合作時的困境與因應—專輔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黃詩涵(2015年1月4日)。全民瘋諮商 心理師難當。喀報。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8月17日。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7499?issueID=540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葉明雯(2015)。國中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因應工作壓力的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楊瑞珠、連廷嘉(2004)。台灣都會區高危險群青少年流行率之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115-140。
廖映如(2015)。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實施現況、角色期待與工作困境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中。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蕭文(1995)。從市場角度談學校輔導工作的形成與發展:消費者導向的輔導工作策 略。輔導季刊,31(2),2-6。
賴念華(1999)。台灣青少年學校輔導工作的困境初探。輔導季刊,35(1),55-62。
葉明雯(2015)。國中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因應工作壓力的經驗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劉福鎔(2006)。高中職輔導教師專業承諾影響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謝曜任(2013)。從WISER模式談專任輔導教師的角色與功能。輔導季刊,49(3),25-28。
羅培玲(2007)。國中輔導教師自我角色定位、角色任務與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蘇國姿(2015)。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角色之案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蘇鳴全(2018)。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角色模糊、角色期望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外文部分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1977). Role statement: The role of the secondary counselor. The School Counselor, 24, 228-234.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1990). ASCA defines role of the school counselor. The ASCA Counselor, 28, 10-23.
American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2003). The ASCA National model: A framework for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6(3), 165-168.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05). The ASCA National Model: A framework for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2nd ed.).Alexandria, VA: Author.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10). School counselor competenc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hoolcounselor.org/files/SCCompetencies.pdf
American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2010b). The role of the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Retrieved March 7,fromhttp://www.schoolcounselor.org/content.asp?pl=325&;sl=133&;contentid=240
Baker, S.B. (1996). School counsel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nd ed.). New Jersey, NJ: Prentice Hall.
Charles,C.,& Larry,C.(2007).Future school principals’views of the roles of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s.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1(1),35-41.
Dollarhide, C.T.,& Saginak, K.A. (2008).Comprehensive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 K-12 delivery systems in action.Boston,MA:Pearson.
Earl Babbi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台北:時英。
Erford, B. T. (2007). Transforming the School Counseling Profession.2nd Ed. New Jersey: Pearson.
Fitch,T., Newby, E.,Ballestero, V.,& Marshall, J. (2001). Counselor preparation : Future school administr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counselor’s role.
Gybers, N. C. , (2001).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in the 21st century: Remember the past into the future.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5(2), 96-105.
Gysbers, N. C. (2001).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in the 21st century: Remember the past into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KOC/is_2_5/ai_84152029
Harmon, F. M., &Baron, A. (1982). The student-focus as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seling services. The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60(5), 49.
House, R. M., & Martin, P. J. (1998). Advocating for better futures for all students: A new vision for school counselors. Education, 119(2), 284-291.
Hutchinson, R. L., Barrick, A. L., & Groces, M. (1986).Func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counselors in the public school: Ideal and actual. The school Counselor, 34, 87-91.
Institute of Guidance Counselors(2004). The work of guidance counselors, from http://www.igc.ie/
Miller, F. W., Fruehling, J. A., & Lewis, G. J. (1988). Description & implications. The School Counselor, 24, 182-186.
Musheno, S.&; Talbert,M.(2002).The transformed school counselor in a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41(3),186-191.
Partin, R. L. (1993). School counselors’ time: Where does it go? The School Counselor, 40, 274-281.
Renee, A. P. (1988), Acquisition of the Role Identity of Teache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博士論文, 未出版.
Schmidt, J. J.(2003)Counseling in schools: Essential service and comprehensive programs of responsive for all students (5th ed.).New York, NY: Person Education, Inc.
Sears, S. (1999).Transforming school counseling: Making a difference for students. NASSP Bulletin, 83(603), 47-53.
Smith, Jonathan A.(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王勇智、李文玫、曾寶瑩、張慈宜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3)。
Sisson, C. F., &; Bullis,M. (1992). Survey of school counselors' perceptions of graduate training priorities. The School Counselor, 40,1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