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14: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靜芬
研究生(外文):Ching-Fen Wu
論文名稱:一個發展學習共同體的故事:「班級學習共同體」的三段行動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A Story of Developing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A Three Part Action Process
指導教授:蕭昭君蕭昭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au-Jiun Hsiao
口試委員:李雪菱林意雪
口試委員(外文):Shiue-Ling LeeYih- Sheue Lin
口試日期:2021-06-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30
中文關鍵詞:學習共同體行動研究師生互動教育實踐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CommunityAction Research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Education Practition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乃一個國小班級導師,作為一個行動研究者,連結其生命經驗、教學實務現場,及校園結構三者,歷時八年半在班級裡探尋「學習共同體」的三階段行動研究歷程。
行動者從「表面上」的學習共同體出發,以行動研究法,不斷對「自己」進行解構、重構、再解構、再建構……的「重新框定」循環歷程;在一次次的「視框轉換」間,行動者一步步深入探究學習共同體的「核心內涵」。
佐藤學一再強調,「學習共同體」不是技術、沒有SOP;它是願景、是哲學。檢視本研究,可以看見學習共同體如何失敗、如何成功,並以此揭示學習共同體的「核心內涵」──平等、民主、傾聽、對話、公共性、追求卓越。
對行動者個人而言,研究的價值是對自己的解放、對學習共同體的認識,以及探索「如何成為一位真正的老師」;對「學習共同體」的研究發現,是體現了佐藤學強調「學習共同體是『願景』及『哲學』」的主張;對「教育行動研究」,則是印證真正的「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可以幫助教育實務工作者「增權賦能」,也是「很有力量」的研究方法。
This research is an Elementary School Homeroom teacher as an action-researcher,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 life experience, on-site teaching practice, and school structure; conducted over an eight-and-a-half-year search for “Learning Community”, a three-part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e practitioner started from the “superfici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hrough continuous cycles of deconstructing, reconstructing, deconstructing, and constructing… this cyclical process, achieved a “redesigned framework”; by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perspective”, the practitioner step-by-step investigated deeply the “core properties” of learning community.
Manabu Sato emphasizes, “learning community” is not a technique, there is no SOP; rather it is a vision, a philosophy. Examining this research reveals learning community’s failures and way to succeed, as well as the core properties of learning community – equality, democracy, attentive listening, dialogue, commonality, and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According to the action researcher, this research’s value is in liberating oneself,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learning community, and investigating “how to become a real teacher”; The research findings about learning community, prove Manabu Sato’s point, “learning community” is a vision and a philosophy; as for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t proves that true action research is a method of empowering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a research method with great strength.
序 言 1
第一章 楔子~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緣起 3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0
第二章 與文獻相遇~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認識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 13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在台灣的發展 43
第三節 「學習共同體」相關的「行動研究」65
第三章 與行動研究法相遇~研究方法及資料處理 101
第一節 為「了解」和「改變」而行動研究 101
第二節 澄清問題情境─資料蒐集及反思分析 108
第三節 研究倫理 118
第四節 我的研究場域及研究參與者 119
第五節 研究過程中的困境與對應 124
第四章 與自己的世界相遇 129
第一節 與過去的我相遇 129
第二節 框框架架的校園文化 135
第五章 第一階段行動歷程~迷路˙困頓 157
第一節 從「拉鋸」到「衝突」的師生關係 157
第二節 紛擾與排擠的生生關係 168
第三節 結構裡的束縛與掙扎 171
第四節 「不得其門而入」的學科教學 174
第六章 第二階段行動歷程~與學生相遇 181
第一節 從「避免衝突」到「傾聽接納」的師生關係 181
第二節 從「排擠」到「平等協商」的生生關係 200
第三節 在結構裡「鬆綁」束縛 214
第七章 第三階段行動歷程~跨入學習共同體 227
第一節 和諧平等、互為主體的師生關係 228
第二節 破解排擠、長出友誼的生生關係 239
第三節 認識結構,「解放」束縛 252
第四節 「伸展跳躍」的學科教學 267
第五節 三階段行動歷程回顧分析 293
第八章 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結論 301
第一節 行動研究帶給我的「看見」與「改變」301
第二節 未來行動展望 309
後 記 319
參考文獻 323
附錄一 自我挑戰表 330
附錄二 自我挑戰約定書 330
丁亞雯(2013)。局長序。載於陳麗華、方志華、王博弘、邱馨儀、倪雨平、 曾振富、楊美鈴(主編),SLC──建構學習共同體學校藍圖(頁3-4)。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瑞邦(2013)。一個督學的學習共同體之路:分區模式的實踐經驗。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38-52)。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如杏(2013)。學習共同體在深坑國中的初試啼聲。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98-112)。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 杰(2018)。運用學習共同體進行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暑期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淑娟(2000)。對「家」之情感與意義的轉變:一個家庭教育者的重生。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成虹飛(1999)。我為何要作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論文發表於國立臺東師範學院主辦之「1999 國際行動研究」學術研討會,臺東。
成虹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教育資料與研究,35,1-7。取自http://readopac1.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sysId=0004648413&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
成虹飛(2001)。行動研究中閱讀/看的問題:一篇重寫的稿子。載於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75-198)。臺北市:揚智文化。
佐藤學(2003a)。靜悄悄的革命: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李季湄,譯)。長春市:長春。
佐藤學(2003b)。課程與教師(鍾啟泉,譯)。北京市:教育科學。
佐藤學(2004)。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鍾啟泉,譯)。北京市:教育科學。
佐藤學(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鍾啟泉,譯)。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佐藤學(2012a)。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鍾啟泉,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佐藤學(2012b)。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鍾啟泉、陳靜靜,譯)。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佐藤學(2013a)。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黃郁倫,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佐藤學(2013b)。學習革命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黃郁倫,譯)。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佐藤學(2013c)。佐藤學教授序。載於SLC──建構學習共同體學校藍圖(頁5)。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佐藤學(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黃郁倫,譯)。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佐藤學(2018)。邁向專家之路:教師教育改革的藍圖(黃郁倫,譯)。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宋玉瑜(2016)。一位國小低年級教師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理念以提升學童社會與情緒能力之行動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學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吳慧蘭、李亮慧、李國健、蔡佩旻、陳彥成、許莉芬、陳世易、蘇呈耀、何呂升、劉俞宏、林佩嫻、黃怡貞、李三元(2013)。學習、跳躍、分享、成長──學與教的饗宴重慶國中學習共同體之經驗分享。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73-84)。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麗君(2018)再看─公開授課。載於新北市公開授課資源手冊(頁4-8)。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1年3月21日,取自https://docs.ntpc.edu.tw/master/%E6%96%B0%E5%8C%97%E5%B8%82%E5%85%AC%E9%96%8B%E6%8E%88%E8%AA%B2%E8%B3%87%E6%BA%90%E6%89%8B%E5%86%8A.pdf
李涵鈺(2015)。再思教與學—日本學習共同體見學有感【電子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 122-127。
李靜茹(2015)。運用學習共同體於課文本位之自我提問閱讀理解教學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咏吟、單文經(1996)。教學原理(第二版)。臺北市:遠流。
沈盛圳、林文生、林秋蕙、柯華葳、陳欣儀、陳麗華、潘慧玲、簡菲莉(2013)。學習共同體──台灣初體驗。臺北市:天下雜誌。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電子版】。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林文生(2013)。學習共同體的基礎建設:先導學校工作備忘錄。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24-37。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義祥、游文彬、陳香吟、陳佑民、林純嘉、林詩雯、紀曉惠、吳明秋、曾綉絹、楊欣怡(2013)。步入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風景──新北市永吉國小的實踐經驗。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125-138)。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俐敏(2018)。以學習共同體深化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星國小五年級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高明(編著)(2018)。教育家如何評課。福州:福建教育。
林淑娟(2014)。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低年級教學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琬蓉(2015)。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集體創作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騰蛟(2013)。局長序:轉動學習共同體 開拓學習新視野。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2-3。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騰蛟(2014)。追求卓越,從「學習」開始。載於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頁3-7)(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林政逸、吳珮瑩(2016)。學習共同體前導學校實施情形、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電子版】。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59-88。
柯惠姿(2017)。學習共同體理念結合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一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倪思穎(2015)。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國小六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高珮珊(2015)。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國語文之行動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資訊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崇文(2015)。「翻轉」教育在「翻轉」什麼【電子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2), 99-100。
陳月雲(2013)。從「學習共同體」開始──營造師生共同學習的環境。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159-164)。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良亦(2013)。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以台北市三興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祐萱(2017)。運用學習共同體於英文閱讀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顗文(2016)。學習共同體運用於陶藝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陶蕃瀛(2001)。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東海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之「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台北市。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電子版】。應用心理研究,23,33-48。
陳雅慧(2013)。改革,從桌子轉九十度開始。載於沈盛圳、林文生、林秋蕙、柯華葳、陳欣儀、陳麗華、潘慧玲、簡菲莉(合著),學習共同體──台灣初體驗。臺北市:天下雜誌。
陳麗華(2012)。參訪日本學習共同體的迴響──穿梭在客位與主位之間的思維撞擊【電子版】。教師天地,181。
陳麗華、方志華、王博弘、邱馨儀、倪雨平、曾振富、楊美伶(主編)(2013)。SLC──建構學習共同體學校藍圖。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麗華、陳劍涵、陳茜茹(2014)。你的教室ㄇ了沒?台灣導入學習共同體學校的模式與策略省思。2020年11月13日,取自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3053/2/%E4%BD%A0%E7%9A%84%E6%95%99%E5%AE%A4%E4%BA%86%E6%B2%92.pdf
強曉嵐(2017)。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課堂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張文斌(主編)(2013)。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文斌(2013)。從校長入班教學看學習共同體實施的可能性。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63-72)。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益勤(2013)。教改非流行,佐藤學要台灣慢下來(2015更新)。親子天下雜誌49期。2020年11月13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2367-/?page=3
張家齡(2017)。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 -以基隆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簡鈺靜(2015)。國小社會領域教學應用學習共同體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瀞文(2012)。日教育大師佐藤學 分享對台灣的三個觀察(2015更新)。親子天下。2020年11月13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3739-/?page=1
許以平(2013)。學習共同體理念在國小語文領域課文理解教學之實踐。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145-158)。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許以平(2014)。日本濱之鄉小學脇坂圭悟老師五年級社會課公開課及議課的啟示。2020年11月13日,取自http://siespolaris.blogspot.com/2014/12/blog-post.html
許以平(2020)。公開授課的再意義化。2020年11月13日,取自http://siespolaris.blogspot.com/
許鏸文(2011)。「看見」:一個國小女老師鬆動性別刻板的行動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莊世清(2013)。從教到學的遞嬗。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170-173)。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21年4月20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國小國語3上‧教師專用課本(含習作詳解)(2020)。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
康淑惠(2019)。應用學習共同體理念與PaGamO平台於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春榮、陶道毓(2013)。新北市立土城國中學習共同體的實踐與先導經驗分享。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92-97)。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游芳菱(2020)。發現不同的可能:一個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探索文化教育與實踐之旅。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淑雲(2015)。學習共同體運用在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馨漪(2019)。析論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差異。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褚一璇(2013)。以ARCS動機理論與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五年級木刻版畫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昆翰(2015)。應用學習共同體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康寧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用生(2012a)。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載於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頁16-26)(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歐用生(2012b)。日本中小學「單元教學研究」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121-147。2021年3月21日,取自file:///C:/Users/fennc/Downloads/pta_6012_9353907_16819%20(1).pdf
歐用生(2013a)。學習的革命:本土實踐的反思。載於張文彬(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4-16。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歐用生(2013b)。日本小學教學觀摩──教師專業成長之意義。教育資料集刊,57輯,66。2020年11月28日,取自https://special.moe.gov.tw/periodicalInfo.php?guid=EEAA36F1-4263-4D42-A873-62F221A4F17F&paid=1120&_g=DB2D4F46-5BE7-47EC-9B5D-E5268756B78C&_p=38&token=3e16b096851c0c4d282ad7266f5fdc9a
歐用生(2014)。「協同學習」在通識教學上的應用。通識在線,第52期。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5&Sn=16
鄭淑慧(2013)。當生活課程遇到學習共同體: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標的生活課程備課。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139-144)。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如清(2013)。學習共同體在我班。載於張文斌(主編),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頁167-169)。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3)。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手冊1.0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2020年11月20日,取自http://nas.kses.ntpc.edu.tw/kses_share/%E5%85%89%E8%88%88%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5%AD%B8%E7%BF%92%E7%B6%B2/102%E5%AD%B8%E7%BF%92%E5%85%B1%E5%90%8C%E9%AB%94%E6%8E%A8%E5%BB%A3%E8%B3%87%E6%96%99/%E5%AD%B8%E7%BF%92%E9%A0%98%E5%B0%8E%E4%B8%8B%E7%9A%84%E5%AD%B8%E7%BF%92%E5%85%B1%E5%90%8C%E9%AB%94%E6%89%8B%E5%86%8A.pdf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2020年11月20日,取自https://market.cloud.edu.tw/resources/ebook/1719704
潘慧玲、黃淑馨、李麗君、余霖、劉秀嫚、薛雅慈(2015)。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進階手冊2.0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2020年11月20日,取自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7659/1/%E5%AD%B8%E7%BF%92%E9%A0%98%E5%B0%8E%E4%B8%8B%E7%9A%84%E5%AD%B8%E7%BF%92%E5%85%B1%E5%90%8C%E9%AB%94---%E9%80%B2%E9%9A%8E%E7%89%88%E6%89%8B%E5%86%8A2.0%E7%89%88_%E5%85%A8%E6%96%87.pdf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6)。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入門手冊1.2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2020年11月20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gms.tku.edu.tw/learningcommunityintw/%E5%AD%B8%E7%BF%92%E5%85%B1%E5%90%8C%E9%AB%94%E6%95%99%E5%AD%B8%E8%B3%87%E6%BA%90/%E6%8E%A8%E5%8B%95%E6%89%8B%E5%86%8A
蕭昭君(2004)。國內教育行動研究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與困惑。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457-494)。臺北市:心理。


薛雅慈(曉華)(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2020年3月20日,取自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11713/1/ntnulib_ja_L0807_5901_101.pdf
鍾啓泉(2012)。譯後記。載於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頁150-153)(原作者:佐藤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無日期)。2020年10月25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gms.tku.edu.tw/learningcommunityintw/%E9%97%9C%E6%96%BC%E8%A8%88%E7%95%AB?authuser=0
Dr. Haim. G. Ginott(2007)。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南勢,譯)。新北市:上游。
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臺北市:遠流。
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第二版)(吳美枝、何禮恩,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Peter Mclaren(2003)。 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蕭昭君、陳巨擘,譯)。臺北市:巨流。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