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于珊、林怡先、徐郁倫、盧俊吉、林麗(2015)。應用Kirkpatrick四層次評估準則探討員工教育訓練。管理資訊計算,4(1),287-296。DOI: 10.6285/MIC.4(S1).27
內政部消防署(2019年2月25日)。107年度緊急救護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nfa.gov.tw/pro/index.php?code=list&ids=815
石增剛(2010)。消防百年風華紀要-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特刊編。臺北市:內政部消防署。
江濟人(總編輯)(2015)。繼往開來 守護生命—臺灣緊急醫療救護發展紀實。臺北市:內政部消防署。
吳曉玲(2016)。應用Kirkpatrick模式評量護理臨床教師培訓課程之實施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新北市。
李佩玲(2006)。人才教育訓練反應層次評估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李淑莉、馬秀令、楊朱陽、莊玉仙、林淑媛(2009)。高雄某教學醫院之輔導員輔導新進護理人員的經驗述說,嘉義護理,9(2),7-17。
李隆盛(2008)。向企業學習:克伯屈的四層次。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24日。取自:評鑑評鑑雙月刊第13期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8/05/01/623.aspx
周志中(1993)。台灣心肺復甦術教育的缺失。台灣醫界,36(4),61-64。
周志中(2003)。急救!該怎麼做。台北:力大。
林文政、王湧水、許智翔(2008)。不同訓練方法成效評估之研究:一項室內講授式與戶外體驗式團隊訓練的比較。管理與系統,2(17),229-254。
林文政、陳必碩、江婉瑜(2003)。以所羅門四群組準實驗設計評估團隊建立訓練的成效-某大型壽險公司的個案分析。管理學報,20(5),899-928
林秉毅(2007)。高齡學習方案規劃人員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邱俊仁、程俊傑、吳鋼治、邱浩彰、楊國卿、候勝茂(2012)。院內心肺復甦(CPR)之成效。台灣醫學,16(1),34-39。
洪榮昭(200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台北:五南圖書。
紅十字會(2012年6月8日)。急救訓練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redcross.org.tw/home.jsp?pageno=201206080002
胡勝川(1999)。心肺復甦術。台灣醫學,3(3),326-332。
胡勝川(2000)。,高級心臟救命術,金名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胡勝川(2001)。心肺復甦術的演變。慈濟醫學,13(3),143-148。
胡勝川(2016)。ACLS精華第五版。台北,金名圖書。
苗迺芳(1991)。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主考救教育課程評價及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18)教學醫院評鑑基準及評量項目-公告版。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22日。取自:https://www.jct.org.tw/lp-1156-1-xCat2-2018.htmll
馬惠明、郭展維(2014)。公共場所 民眾CPR+AED教材。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張迺貞、周天(2015)。運用Kirkpatrick模式評估資訊法律課程在數位學習環境之學習成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2 (4),417-450。
張進富、蔡天賜、阮祺文、周志中(2001)。2000 國際ECC & CPR 急救準則重大改變。台灣醫界,44(6),31-32。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陳文鍾(2000)。心肺復甦術。台灣醫學,4(2),138-142。
陳玟霖、郭淑宜、高毓秀 (2014)護理人員高級心臟救命術訓練成效自我評估之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0(4),32-38
陳姿伶、蔣憲國、劉伊霖(2012)。運用 Kirkpatrick 四層次模式推行公部 門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9:24-44。
陳燕嘉,陳民輝,範渚鑫,董恕平,楊忠謀,蕭志界,王立敏(2004)。評估人群對心肺復蘇術教學之功效。台灣急診醫學會醫志,6(2),322-330。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心理。
黃艾(2019)。影響放射師繼續教育學習成效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黃沛銓(2013)。民眾對於施行心肺復甦術、使用公眾電擊器與好撒馬利亞人法的知識、態度與意願(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
黃雪雅(2019)。高齡教學專業人才培訓之研究:Kirkpatrick的學習層面之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雅芸(2018)。愛與礙―阻礙習得基本救命術人員實施急救行為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高雄。楊志偉(2012)。你也可以是提供高品質緊急醫療的一環談基本救命術及心肺復甦術。健康世界,315,21-26。
楊志強(2004)。測驗品質考驗與TestGrag98的應用。九十三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書: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臺北市:國立師範學院。
溫玲玉、魏士琤(2008)。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葉小卉(1983)。高雄市大專院校男生對急救知識之認知、態度及需要的研究。公共衛生,10(3) 296-309。
蔡進雄(2010)。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人員研究所在職進修成效評鑑之研究:Kirkpatrick 評估模式之應用。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0,1-26。
衛生福利部(2017年4月6日)。心肺復甦術參考指引摘要表(2015年版)。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170-7692-1.html
衛生福利部(2018年5月3日)。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24日。取自:https://www.jct.org.tw/cp-46-2579-a5a35-1.html
衛生福利部(2019年6月21日)。10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16-48057-1.html
鄭之勛、張孟源和呂立(2008)。醫療安全暨品質討論會《4》非預期緊急醫療事件之處置。臺灣醫界,51(8)32-36。
盧宛伶(2010)。護理人員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自我覺知學習成效之研究Kirkpatrick模式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蕭力愷(2005)。心肺復甦術的過去與現在。消防月刊,4,70-72。
戴幼農(1994)。訓練評核的原則與方法。就業與訓練,12(4),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謝明芫、謝素英、許麗齡(2014)。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接受高級心臟救命術課程自評執行急救能力之研究。新台北護理期刊,6(1)17-28。
謝燿州(2013)。護理人員接受自動體外電擊器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新北市。
羅仁美(2014)。「教學醫院二年期藥師訓練計畫」學員學習成效探討: 以Kirkpatrick四層次訓練評估模式分析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台中市。羅美娟(2002)。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焦慮與參訓者在網路化訓練方案後自評成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顧以歆(2015)。老人交通安全路老師培訓成效之研究:Kirkpatrick評估模式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英文部分
Billi, J. E. & Membrino, G. E. (1993). Education in adult AdvancedCardiac Life Support training programs:Changing the paradigm.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2, 475-483.
Dorri S, Akbari M, & Dorri Sedeh M. (2016). Kirkpatrick evaluationmodel for in-service training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ranian Journal of Nursing and MidwiferyResearch, 21(5), 493-497. doi: 10.4103/1735-9066.193396.
Huang PC, Chiang WC, Hsieh MJ, Wang HC, Yang CW, Lu TC, Wang CH, Chong KM,Lin CH, Kuo CW, Sun JT, Lin JJ, Yang MC, Ma HM. (2018). Public knowledge,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regarding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ationwide survey in Taiwan. Journal of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18(2),572-581.
Flint, L. S., Jr., Billi, J. E., Kelly, K., Mandel, L., Newell, L., &Stapleton, E. R. (1993).Education in 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trainingprograms. Ann Emerg Med, 22(2 Pt 2), 468-474.
Goldstein, I. L.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cation.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JohnstonTC. Clark MJ, Dingle GA, FitzGerald G. (2003). Factors influencingQueenslanders’ willings to perform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suscitation , 56, 67-75
Jude, J. R., Kouwenhoven, W. B., & Knickerbocker, G. G. (1961).Cardiac arrest. Report of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cardiac massage on 118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 178, 1063-1070.
Kirkpatrick DL, Kirkpatrick JD.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 The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CA : Berrett-Koehler.
Kouwenhoven, W. B., Jude, J. R., & Knickerbocker, G. G. (1960).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 The Journal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73,1064-1067.
Marenco JP, Wang PJ, Link MS, Homoud HK, Estes NA III. (2001). Improving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the role of the automated externaldefibrillator. Th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5,1193-2000.
Safar, P. (1996).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resuscitation. Crit Care Med, 24(2 Suppl), S3-11.
Tagami, T., Hirata, K., Takeshige, T., Matsui, J., Takinami, M., Satake,M., Satake, S.,Yui, T., Itabashi, K., Sakata, T., Tosa, R., Kushimoto, S.,Yokota, H., & Hirama,H. (2012).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fth link of thechain of survival concept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irculation, 126(5), 589-597.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1.086173
Werner, J. M., & DeSimone, R. L. (2009). Evaluating HRD program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8th Edition.Mason, OH: 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