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延皊(2001)。學生事務主管工作壓力之研究-以中區大專院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王美惠(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行政公務人員工作輪調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朱明若、李姣姿(2001)。全球化之下工作壓力對職工身心健康之影響及整合性的對策。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6),413-422。
沈如鳳、王朝億(2019)。海軍人員工作輪調對工作滿意之影響-以知覺工作輪調效益為中介變數。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第11期,143-154。
何金銘、黃英忠、陳輝美(2005),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以海關人員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2),19-37。
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李森隆(2012)。角色壓力、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對員工離職傾向之研究:以東部某空軍基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孟承橦(2014)。科技業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離職傾向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林佳蓁(2018)。國民中學主任角色壓力、工作倦怠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學校行政,115,91-120。
林坤霖、柳瑞泰、白家欣(2019)。國軍不動產管理人員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第11期,69-79。
林建煌(2002)。管理學。台北:智勝。
邱信憲(1994)。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馬瑞雲(2008)。公務人員職務輪調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東市。秦大智(2019)。從精進士官制度探討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工作輪調為調節變項。陸軍學術雙月刊,55(564),35-53。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崔來意(2000)。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莉佳(2010)。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之影響:以人格特質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陳秀卿(2000)。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亮霖(2003)。應用熵理論分析工作倦怠之來源、緩衝與傳播途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陳宜興(2018)。組織社會化、家長式領導、激勵因子與工作輪調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陸軍後勤職類軍、士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陳彩怡(2004)。工作輪調對社會網路利益、生涯成功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銀行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陳淑芬(2002)。高科技研發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離職意圖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陳宗賢(2003)。員工協助方案與組織氣候對工作士氣、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上市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小芳(2012)。護理人員工作輪調、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相關性探討-以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陳梅麗、林小玲、連金延、余先敏、蔡欣玲(2000)。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離職意願與離職行為之相關研究。榮總護理,17(3),260-269。
陳銘薰、黃新龍(2019)。工作壓力、幸福感、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聯之研究-以國軍軍士官為例。商管科技季刊,20(2),157-179。
陳建龍(2015)。師徒功能與廚師工作倦怠的關係:角色壓力的中介效果。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9(3),1-21。
郭儒茜(2006)。基層戶政工作人員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郭敏雄(2010)。公務人員工作輪調、工作滿足與離職債向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各區公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 95 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戚巧玲(2014)。高科技產業組織文化、人格特質、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對工作滿意和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台中市。張碧珠(2010)。學習型組織、工作輪調對高績效團隊的相關探討-以A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台中市。張仕宏(2004)。組織變革認知與員工工作壓力及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以三家國防機構合併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張良任(2010)。工作輪調、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探討-以 Y 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張善東(2005)。國軍監察幹部工作壓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張琬菁(2011)。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張秀瑛(2000)。工作輪調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張志成(1996)。角色衝突、組織承諾、離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公營事業管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張舒涵(2004)。大學院校約聘人員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張景盛、戴士欽、石英鈴(2008)。臨床護理人員工作輪調與工作滿意對組織承諾影響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10(1),15-26。
張曉春(1983)。專業人員工作疲乏形成模式-以社會工作員為例。思與言,2(21),179-201。
許詮佑(2019)。空軍人員工作壓力、工作倦怠、離職傾向與情緒勞務之影響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黃臺生(2001)。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工作倦怠感之研究:Golembiewski階段模式的探討與驗證(已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黃琇婷(2004)。空軍後勤軍官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結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黃玉琳(2019)。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對離職傾向影響效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縣。黃琡珺(1997)。以質化研究方式探討企業工作輪調實施之利弊。長榮學報,1(1):29-44。
黃英忠(1990)。「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東華書局。
黃英忠(2001)。現代管理學 (第四版)。台北: 華泰書局。
曾國書(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稅儒耕(2007)。組織精簡後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程品勝(2011)。國軍士官工作特性、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楊主行(2000)。國際觀光旅館員工對工作輪調與生涯發展關係之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楊家霖(2012)。軍隊工作壓力知覺、工作幽默感與工作滿意相關研究-工作幽默感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楊小鋒(2006)。一根稻草的重量,台北:有名堂。
詹雅雯(2007)。探討影響工作輪調效益之因素研究-以銀行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台北市。趙皇賓(2002)。工作輪調對員工生涯發展結果影響之探討-以台灣國產汽車前五大製造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劉芝妍(2018)。情緒勞務、工作倦怠與離職傾向關係之探討-以工作動機為調節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劉仲矩、周玉涵(2016)。公部門人員情緒勒索認知、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聯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6(1),43-68。
劉雅惠(2011)。教師工作倦怠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3,200-221。
蔡承佑(2007)。大學職員工作輪調制度認知、組織公平與輪調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蔡淑美(2011)。組織變革下已婚志願役軍士官工作壓力與工作家庭衝突之研究-以北部某空軍基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蔡倉豪(2014)。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研究-以某南部陸軍訓練單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台南市。鄭喬瑋(2019)。國民中學教師兼任生教組長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工作輪調之研究-以新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北市。樊景立(1978)。紡織廠女作業員離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賴立偉(2017)。工作輪調、工作滿意度及組織認同影響留營意願之研究-以空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台北市。賴德成(2013)。國軍「精粹案」組織變革對志願役士官留營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空軍各基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潘月秋、黃培文、李金泉、張清律(2012)。工作輪調認知與意願、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以台南地區護理人員為例。護理雜誌,59(2),51-60。
戴仁和(2020)。軍中職場霸凌、工作倦怠對離職傾向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謝信宏(2014)。人員工作輪調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國防部某兵工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繆敏志(1993),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與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中國行政,53,21-46。
顏鴻傑(2010)。工作鑲嵌程度與員工離職傾向之關係-以國軍志願役士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藍采風(2003)。全方位壓力管理。台北:幼獅。
英文文獻
Alessandra, T. (2006), On the Lookout for Burnout, Club Management;85(3); 28-31.
Beehr, T. A., & Newman, J. E. (1978). Job stress,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literature review.Personnel psychology,31(4),665-699.
Bennett, B. (2003). TrainingStrategies for Tomorrow. Bradford, England: MCB Business StrategyPublications.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Campion, M.A., Cheraskin, L., & Steven, M. J. (1994) .Career-related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job ro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6), pp.1518-1542.
Cunningham, W.J. (1983). Teacher burnout-solutions for the1980’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Urban Review, 15(1), 37-49.
Demeruti, E., Bakker, A. B., Nachreiner, F., and Schacfeli,W.B. (2001),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6,pp.499-512.
Fang, Y. (2001). Turnover propensity and it’s causes amongSingapore nurses: An empirical study.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859-871.
Guralnik, D. B. (1971). The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NJ: Prentice Hall.
Hayes, C. T., & Weathington, B. L. (2007), Optimism,Stress, Life Satisfaction, and Job Burnout in Restaurant Manager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1(6),565-579.
Jamal, M., (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 Type-Abehavior to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psychosomatichealth problems & turnover motivation.Journal of Human Relations, 43(8), 727-738.
Jackson, S. E., Turner, J. A., & Brief, A. P. (1987),Correlates of Burnout among Public Service Lawy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8, 339-349.
Kahill, S. (1988). Symptoms of professional burnout: A review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CanadianPsychology, 29, 284-297.
Maslach, C., Jackson, S. E., & Leiter, M. P. (1996).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3rd ed.,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Occupational Behavior, 2, 99-113.
Mobley, W. H. Honer, S.O.,&Hollingsworth,A.T.(1978).An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 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3(4),408-414.
Pines, A. M. (1982). Changing Organizations : Is a Work Environment without Burnout anImpossible Goal? in W.S. Paine(ed.), Job Stress and Burnout :Research,Theory, and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s . Beverly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 pp.192.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7th ed.).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Hall.
Rayle, A. D. (2006). Do school counselors matter mattering asa moderator between job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9(3), 206-215.
Selye, H. (1956). The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anghamitra B., & Leena, C. (2005). OrganizationalDownsizing 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s.VIKALPA, 30, 65-78.
Stevenson, J. G. (1994). Employee burnout and perceived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and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16(3), 350-367.
Savicki, V. (2002). Burnoutacross thirteen cultures: Stress and coping in child and youth care workers.Westport, Conn: Praeger.
Sudman, S. (1976). AppliedSampl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riggs, D. D., and King, P. M.(2000). Job Rotation. Professional Safety, 45(2), 32-34.
Tett, R. P., & Meyer, J. P. (1993). Job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 commitment,turnover intention, and turnover: Path ana1yses basedon meta-analytic findings. PersonalPsychology, 40, 259-291.
Trimble, D. E. (2006).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missionari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34(4), 349-360.
Viteles, M. S. (1950) . Man and machine relationship, theproblem of boredom. In R. B. Ross (Ed.), Proceedingsof the Annual Fal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Advancement of Management(pp. 129-138). New York.
Wipawee, T., & Bryan, A. N. (2004). A quantitative methodfor determining proper job rotation intervals.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28(1-4), 251-266.
Walker, C. R., & Guest, R. H. (1952) . The man on the assembly lin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其他文獻
維基百科(2020)。自由的百科全書【線上論壇】。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BE%E9%80%B2%E5%A3%AB%E5%AE%98%E5%88%B6%E5%BA%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