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7: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成婕妮
研究生(外文):CHEN, CHIEH-NI
論文名稱: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關係-成婕妮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BLE AND INVISIBLE-CHEN CHIEH NI OF ARTWORKS
指導教授:楊明迭楊明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MING-DYE
口試委員:黃郁生盧福壽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YUE-SHENGLU, FU-SHOU
口試日期:2021-01-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社會外在內在
外文關鍵詞:SocietyPeopleExternalInn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主要是討論與解讀研究者於2012年到2018年這幾年之間的創作思維,應環境的改變而產生不同的創作。因為身為一位老師,學生、母親、父親、老闆、員工等多重的角色,加上社會下的洗禮,心境轉折變化也非常的大,所以在作品的創作方向會圍繞在自己心靈層面的剖析,社會人際,自然的結合等方面來敘述。

在這幾年研究所的學習當中,對於版畫的迷戀,可能也因為創作者自己的個性執著,總是不斷的尋找,尋找屬於自己版畫的方式,在整篇論文裡面也談論到各種版畫方式和表現出的不同,以及所學習到的版畫應用複合媒材所產生的變化方式及效果,沒想到透過作品學習過程中,時間的累積,人生的歷練讓創作者所產生的心境變化,意外發現所呈現作品的脈絡與作品的表現方式,在思維上來說,表現出人與人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那層關係,在技法上來說,呈現出作品技法那層看不見表面上與表面下的間接關係不謀而合,讓創作者便是會心一笑更堅定創作方向之路。

本篇論文分為5個大章節開始會說明創作者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的動機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領域,漸漸的看到最深層的自我,進而探討靜態中看到那一層人與人間,看不見的關係與連結來解讀自己的作品。接著會透過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與真實生活、人、事,物必須自處的狀態,來觀看整個心裡外在與內在,人際的矛盾,疏離,妥協,隨緣,為自己找到一個自得的出口,最後敘述檢視自己的作品想法,以創怍實驗的心態,發現多重新意創作的方式,來體悟人生的道理,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進而開闊更多發展性的創作未來的可能性,能將藝術教育為這個社會帶來一些貢獻。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andinterprets my creative thinking from 2012 to 2018, which brings variouscreations given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circumstances. Taking on multiplepositions, such as a teacher, a student, a mother, a father, an employer, andan employee, as well as going through a baptism of social experiences, mymental state has undergone great transitions and variations. Therefore, in thestatements of this thesis and the creation of works, I focus on analyzing myown inner thought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integration of nature.

I have kept searching for the way toblock print that belongs to myself. The reason is that I take fancy to theblock prints during the learning in graduate school, and that I have aninflexible personality. In the whole thesis, the difference of the ways toblock print and presentation were also mentioned, and so were the sequentiallyevolved changes and effects of applying multiple media of block prints.Surprisingly, through the author’s mental changes resulted from the process oflearning how to do, the accumulations of time, and experiences of life, we canaccidentally discover the contexts and the ways of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ks.As for the thoughts, my works can show both visible and invisible relationshipsbetween people; as for the skills, my works can represent the invisible andindirect relationship that can match by coincidence on surface and undersurface. And that is the reason that makes creators smile and confirm thedirection of creation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thesis. In the beginning,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on changes of motivations areintroduced. Because of the various phases and domains of creations, I graduallyrealize the deepest ego. Then I go further, with this realization, to explorethe invisible relationships and connections among people and to interpret myown artworks. Next,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existence of real life and surroundings, and to inspect the externals andinternals of my whole mentality. After experiencing interpersonalcontradictions, compromises, destinies, I found an unrestrained way to getalong with myself. Finally, I state the procedures of inspecting my ownthoughts in the works. By making use of the attitude of creative experiments, Ifound multiple and novel ways to create and to comprehend human life. Afterliving up to this philosophy, I widen and develop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creations and hope to make art education contribute to our society.
目錄
誌謝……………………………………I
摘要……………………………………II
ABSTRACT……………………………………III
目錄……………………………………V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 成長經驗的影響……………………………………1
(二) 環境的動力……………………………………2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向……………………………………4
(一) 回顧自我與創作之間……………………………………4
(二) 研究架構與脈絡分析……………………………………16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18
第一節 自我知覺與表現主義的關係……………………………………18
(一) 心裡空間的層次……………………………………18
(二) 來自潛意識的混亂藝術……………………………………20
第二節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藝術結合……………………………………23
(一) 自我的孤獨、疏離與對立……………………………………23
(二) 愛與情感關聯的需要……………………………………28
(三) 窺視的年代……………………………………31
(四) 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連結……………………………………34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思維……………………………………39
第一節 我與情緒思想的抽象表現主義……………………………………39
第二節 發現複合媒材應用的可能性  ……………………………………44
第三節 看於形外,見於形內……………………………………47
第四章 創作媒材與形式表現……………………………………48
第一節 柔版在版畫中的特殊性與魅力……………………………………48
第二節 柔版與複合型態的併用……………………………………51
第三節 柔版的加法與減法……………………………………53
第四節 可以生活可以藝術的絹印……………………………………57
第五節 剝皮轉印與水墨的結合……………………………………60
第五章 作品解讀與分析……………………………………62
第一節 後聖誕系列……………………………………62
(一) 傳愛……………………………………62
(二) 禮物……………………………………64
第二節 共存系列……………………………………65
(一) 共存一……………………………………66
(二) 共存二……………………………………67
(三) 共存三、四……………………………………67
第三節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連結與關係系列……………………………………69
(一) 觀……………………………………70
(二) 泡沫……………………………………71
(三) 是存在也是消失……………………………………73
(四) 流動……………………………………75
(五) 浮現……………………………………76
(六) 映系列……………………………………80
第六章 結語……………………………………84
參考文獻……………………………………85
書籍……………………………………85
期刊雜誌……………………………………86
網路資源……………………………………86



圖目錄
圖 1 成婕妮,《學校的後花園》,油彩,116.5CM X 91CM,1992……………………………………5
圖 2 成婕妮,《觀》,凹版、銅版蝕刻、細點腐蝕,15CM X 20CM,2017……………………………………6
圖 3 成婕妮,《自然偷窺》,紙板,39.3CM×27.2CM,2015……………………………………7
圖 4 成婕妮,《困》,柔版,27.2CM×19.6CM,2015……………………………………7
圖 5 成婕妮,《相對論》,石膏板,109.1CM×78.7 CM,2015……………………………8
圖 6 成婕妮,《映系列一》,柔版,104CM×76CM,2019…………………………………9
圖 7 成婕妮《映系列 二》,柔版,104CM×76CM,2019……………………………………9
圖 8 成婕妮《映系列 三》,柔版,104CM×76CM,2019…………………………………10
圖 9 成婕妮,《映系列四》,柔版,104CM×76CM,2019…………………………………10
圖 10 成婕妮,《存在關係》,柔版,104CM×76CM,2019………………………………11
圖 11 成婕妮,《共存一》,柔板,52CM×38CM ,2016 …………………………………12
圖 12 成婕妮,《共存二》,柔板52CM×38CM,2016……………………………………12
圖 13 成婕妮,《共存三》,柔板52CM×38CM,2016……………………………………13
圖 14 成婕妮,《共存四》,柔板52CM×38CM,2016……………………………………13
圖 15 成婕妮,《浮現一》,72.5×91CM,複合媒材,2017………………………………14
圖 16 成婕妮,《浮現二》,72.5×91CM,複合媒材,2017………………………………14
圖 17 成婕妮,《浮現三》,72.5×91CM,複合媒材,2017………………………………15
圖 18 成婕妮,《自然層次》,複合媒材,65CM×53CM,2019……………………………15
圖 19 瓦西里·康丁斯基,《構圖7號》,油彩,1913,私人FELIX KLEE收藏…………22
圖 20 亨利·馬蒂斯,《舞者2》,油彩,1909,藏於俄羅斯艾米塔吉博物館……………22
圖 21 杜象,《L.H.O.O.Q》,1919年……………………………………25
圖 22 杜象,《噴泉》,現成物,1917年……………………………………25
圖 23 馬格利特,《人子》,油彩,116 CM × 89 CM,1964年,私人收藏…………27
圖 24 成婕妮,《真實與虛幻》,複合媒材,80.0CM×65.0CM,2014…………………28
圖 25 夏卡爾,《我與村莊》,油彩、畫布,192.2 X151.6,1911,典藏於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29
圖 26 成婕妮《傳愛》,裝置藝術,尺寸依場地而定,2015……………………………30
圖 27 成婕妮《傳愛》,裝置藝術,尺寸依場地而定,2015………………………………30
圖 28 LANCEB 攝,《東京的人群》,取自ISTOCKPHOTO………………………………32
圖 29 成婕妮《禮物》,裝置藝術,尺寸依場地而定,2015…………………………………33
圖 30 成婕妮,《戶外寫生紀錄》,2019……………………………………36
圖 31 成婕妮,《築映畫展紀錄》,2020……………………………………36
圖 32 《選舉造勢》,取自蘋果日報……………………………………37
圖 33梵谷,《星夜》,73.7 X 92.1CM,1889,典藏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40
圖 34 帕洛克,《MARTHA HOLMAS》,1949……………………………………41
圖 35 帕洛克,《32號》,油畫,78.7X57.1CM,1949年,私人收藏…………………41
圖 36 成婕妮,《實驗作品》,簽字筆,2017……………………………………42
圖 37 成婕妮,《實驗作品》,浮水印水墨,2017……………………………………43
圖 38 成婕妮,《實驗作品》,鉛筆素描,2017……………………………………43
圖 39 成婕妮,《兒童美術教學課程》……………………………………44
圖 40 吳少英《迴30》,2016……………………………………45
圖 41 楊明迭《水花園系列》,2015  ……………………………………45
圖 42楊明迭《草衣 NO23》,2011……………………………………45
圖 43楊明迭《生命的自然消長》,2015……………………………………46
圖 44 成婕妮,《柔版製作過程》……………………………………49
圖 45 成婕妮,《柔版印製分色過程》……………………………………50
圖 46 成婕妮,《是存在也是消失》,39.3CM×15.0CM,柔版,2017…………………51
圖 47 成婕妮《泡沫之一》54.5CM×39.3CM,複合媒材,柔版,2017…………………52
圖 48 成婕妮《泡沫之二》54.5CM×39.3CM,複合媒材,.柔版,2017………………52
圖 49 成婕妮,《共存系列》,柔版,52CM×38CM ,2016………………………………53
圖 50 成婕妮,《實驗作品》,2019……………………………………54
圖 51成婕妮,《實驗作品》,2019……………………………………55
圖 52 成婕妮,《實驗作品》,2019……………………………………55
圖 53 成婕妮,《映系列》,柔版,109.1CM×78.7CM,2019   …………………………56
圖 54 成婕妮,《流動》,104CM ×76CM,2018       ……………………………………58
圖 55 成婕妮,《絹版印製過程-圍兜印製》,2018   ……………………………………59
圖 56 成婕妮,《花朵人名信片》,絹印,2019        ……………………………………59
圖 57 成婕妮,《浮現作品的製作過程》  ……………………………………61
圖 58 成婕妮,《浮現三》,複合媒材,91CM× 72.5 CM,2018     ……………………61
圖 59 成婕妮,《傳愛》,裝置藝術,依場地而定,2016        ……………………………63
圖 60 成婕妮,《禮物》裝置藝術,80CM×80CM×200CM,2016   ……………………64
圖 61 成婕妮,《共存一》,柔版,52CM×38 CM,2016…………………………………66
圖 62 成婕妮,《共存二》,柔版,52CM×38 CM,2016  …………………………………67
圖 63成婕妮,《共存三》,柔版,52CM×38 CM,2016   ………………………………68
圖 64 成婕妮,《共存四》,柔版,52CM×38 CM,2016………………………………68
圖 65 成婕妮,《觀》,凹版、銅版蝕刻、細點腐蝕,15CM X 20CM,2017………70
圖 66 《泡沫》,取自維基百科  …………………………………71
圖 67 成婕妮,《泡沫一》,水彩、柔版,38CM×52CM,2017  ……………………72
圖 68 成婕妮,《泡沫二》,水彩、柔版,38CM×52CM,2017  ………………………73
圖 69 成婕妮,《是存在也是消失》,柔版,20CM×52CM,2017 ………………………74
圖 70 成婕妮,《流動》,絹版,104CM×76CM,2017   ………………………………75
圖 71 成婕妮,《浮現一》,複合媒材,91 CM× 72.5CM,2016   ……………………77
圖 72 成婕妮,《浮現二》,複合媒材,91 CM× 72.5CM,2016     ……………………77
圖 73 成婕妮,《浮現三》,複合媒材,91 CM× 72.5CM,2016     …………………78
圖 74 成婕妮,《舞動-實驗作品》,22.5CM ×15.5 CM,2017…………………………78
圖 75 成婕妮,《形成-實驗作品》,27CM ×22CM,2018       …………………………79
圖 76 成婕妮,《融合》,複合媒材 22.5CM×15.5CM,2019   …………………………79
圖 77 成婕妮,《自然層次》,複合媒材,65.5CM×53.5CM,2019 …………………80
圖 78成婕妮,《映系列一》,柔版,104CM×76CM,2019      …………………………81
圖 79 成婕妮,《映系列二》,柔版,104CM×76CM,2019     …………………………82
圖 80成婕妮,《映系列三》,柔版,104CM×76CM,2019      …………………………82
圖 81 成婕妮,《映系列四》,柔版,104CM×76CM,2019     …………………………83

圖 82 成婕妮,《存在關係》,柔版,104CM×76CM,2019     …………………………83
‧ BIBLIOGRAPHY  \l 1028 Jurgen schilling. 著,《行動藝術》,吳瑪俐 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
‧弗洛伊德(S.Freud.)著 ,《佛洛伊德》,顧聞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7。
‧何恭上 著,《近代西洋繪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4。
‧佩爾•吉費里爾(PereGimferrer) 著,《馬格利特》,符泉生 譯,臺北,錦繡文化企業,1993。
‧長尾剛 著,《圖解榮格心理學》,蕭雲菁 譯者,臺北,易博士文化,2007。
‧阿德勒(AlfredAdler) 著,《自卑情結》,王韶華 譯,臺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
‧胡永芬 著,《美國精神的象徵帕洛克》,臺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5。
‧胡永芬 著,《抽象畫創造者—康丁斯基》,臺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5。
‧格羅瑞亞‧穆爾(GloriaMoure) 著,《杜象》,許季鴻 譯,臺北,錦繡文化企業,1994。
‧郭永玉 著,《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臺北,貓頭鷹出版,2000。
‧郭博文 著,《社會哲學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凱•杜士(KayDeaux) 著,《90年代社會與心理學》,楊語芸 譯,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
‧霍爾.尼斯維奇(HalNiedzviecki) 著,《我愛偷窺》,黃玉華 譯,臺北,立緒文化,2012。




‧周東曉 著,《帕洛克走向抽象化的關鍵創作》,臺北,藝術家雜誌,2021年3月550期。


‧社會化: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6%9C%83%E5%8C%96
‧社會與人之間的關係: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news/xzno5zr.html
‧選舉造勢:蘋果日報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81120/2W6ZCQVEPD5XJFOGCAAM3S7KKU/
‧人與人之間的四種距離分別是多少?:
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emotion/ljx8p99.html
‧藝術家雜誌社/抽象表現畫家帕洛克從具象到行動繪畫的轉型關鍵: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
‧傑克森•波拉克1949年珍貴畫作:
https://www.sothebys.com/zh-hant/%E6%96%87%E7%AB%A0/%E5%82%91%E5%85%8B%E6%A3%AE-%E6%B3%A2%E6%8B%89%E5%85%8B1949%E5%B9%B4%E7%8F%8D%E8%B2%B4%E7%95%AB%E4%BD%9C
‧視覺素養學習網: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10/chap10-01.htm
‧重新想像當代水墨:https://www.cobosocial.com/dossiers/contemporary-ink-art/
‧泡沫-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1%E6%B2%AB  
‧反泡泡-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6%B3%A1%E6%B3%A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