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國維(1957)。王國維戲曲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
王清松、呂冠儀(2003)。歌仔戲曲調鑼鼓的應用。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發行。
王耀華、劉春曙(1986)。福建民間音樂簡論。上海文藝出版社。
林永昌(2006)。臺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南市 : 臺南市立圖書館。
林茂賢(2001)。臺灣傳統戲曲。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茂賢(2006)。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
林鶴宜(2000)。台灣歌仔戲。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鶴宜(2007)。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鄉。
武俊達(1999)。戲曲音樂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
邱坤良(1981)。中國傳統戲曲音樂。遠流出版社。
施德玉(2017)。板腔體與曲牌體。增訂版。臺北:國家出版社。
柯銘峰、陳孟亮、周以謙(1996)。歌仔戲唱腔。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發行。
柯銘峰、劉文亮等(2000)。歌仔戲唱腔(第二輯)。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
校。
紀慧玲(1999)。廖瓊枝凍水牡丹。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亞湘(2006)。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書籍出版社:南天書局。
徐麗紗、鄭英珠(2004)。歌仔戲曲調之美。初版。宜蘭縣: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徐麗莎(1991)。台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學藝出版社。
張炫文(1998)。歌仔調之美。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玟惠(2010)。曲韻悠揚: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初版。臺北市 :麗文文化。
陳進傳等(2000)。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傳藝中心籌備處。
莫光華(1996)。臺灣歌仔戲論文輯錄。臺中: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曾永義(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 。
楊馥菱(1999)。臺灣歌仔戲史。漢光文化。
楊馥菱(2002)。臺灣歌仔戲。晨星。
劉秀庭(1995)。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劉美菁(1999)。歌仔戲概論。臺北:學海。
劉南芳(2016)。台灣歌仔戲中的活戲套路及程式語言。初版。臺北市:文津。
鄭榮興 ( 2016 )。新三仙會。臺灣: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蔡欣欣主編(2002)。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
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蔡欣欣(2005)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臺北:里仁。
二、期刊
周以謙(2002)。秋風辭音樂設計剖析-兼談台灣歌仔戲音樂的若干問題。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研討會論文集。,頁368-389。
林鶴宜(2015)。臺灣歌仔戲「做活戲」後場樂師的人才養成與即興伴奏技巧,
戲劇學刊第二十一期,頁161-194,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
學戲劇學院。
林鶴宜(2013)。中西即興戲劇脈絡中的歌仔戲「做活戲」:藝術定位、研究視野與劇場運用。民俗曲藝。179期,,頁123–184。
林鶴宜( 2011 )。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機制和養成訓練。戲劇學刊。13期,頁65–101。
柯銘峰。臺灣歌仔戲「音樂設計」與「編腔」概念。臺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03)
,頁123-131。
曾永義(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中)。中外文學 16卷9期。頁81。
葉龍彥(1999)。正宗台語片興起的背景。台北文獻,直字第一二七期。頁 205。
游素凰(2005)。臺灣戲曲音樂教育的省思—從學校專業戲曲教育的「識譜聽音」
課程探討,臺灣戲專學刊第11期p401-434。
劉南芳(2016)。流行歌曲在臺灣歌仔戲中形成的套路與影響。戲劇學刊。24期。
頁7~。
劉秀庭(2002)。曾仲影的音樂生涯。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92~94。
劉秀庭(2002)。曾仲影的音樂生涯。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38。敘述曾仲影對歌仔戲音樂的看法。
三、論文資料
方芷絮(2005)。公設文化機構功能角色之探討—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佛
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台瑞(2009)。E 世代數位化學習方式 融入傳統戲曲教學之可能性。2009
數位創世紀學術實務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
王姮云(2012)。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駐園表演」研究—以2004至2009年為例。
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冠儀(2001)。台灣歌仔戲武場音樂研究。南華大學,。
李旻恩(2018)。歌仔戲專業人才培育。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碩士學位學程碩
士論文。
沈主明(2014)。外台歌仔戲「活戲」演出之曲調運用與音樂即興研究。國立臺
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周于甄(2006)。國樂樂師對當代歌仔戲音樂發展之影響探討。南華大學美學與
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千溢(2016)。臺灣歌仔戲「頭手」的職能探討-以2010-2015「高雄春天藝術
節」歌仔戲為例。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戲表演藝術碩士論文。
柯銘峰(2006)。電視調對台灣歌仔戲曲調運用的研究。南華大學。
張桂菁(2004)。台灣歌仔戲文場樂器的變遷與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畢鎬嬌(2017)。國光藝術戲劇學校之人才培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表演藝
術碩士學位。
陳孟亮(2013)。歌仔戲-戲曲聲腔劇種變異之典型。廈門大學中文系戲劇戲曲學專業博士論文。
陳歆翰(2012)。新編曲調在精緻歌仔戲中的運用-以尚和歌仔戲劇團六齣為例。
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戲表演藝術碩士論文。
陳銀桂(2003)。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研究—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國立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琥(2000)。民權歌劇團外台歌仔戲的音樂運用。國立臺灣大學。
黃駿雄(2014)。武戲手法在當代新編歌仔戲中的應用研究。佛光大學。
劉映秀(2011)。臺灣歌仔戲傳統文場樂師的養成及其技藝-以臺北地區為限。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慎(2002)。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
賴達逵(2003)。台灣歌仔戲胡琴音樂研究。嘉義:南華美藝所碩士論文。賴鈺鈞(2017)。財團法人台灣傳統藝術推廣基金會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之經營
成果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行銷及產業組碩士論文。
四、樂譜
薌劇音樂(1980)。龍溪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編。
五、網路資源
文化大學網站。https://chinesemusic.pccu.edu.tw/files/15-1155-41427,c8522-1.php?Lang=zh-tw(瀏覽日期2021/2/21)
民權歌劇團網站。2021年 3 月 31 日,。網址:http://www.minkuan.org.tw/。(瀏覽日期2021/3/31)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系所簡介網頁。網址:
http://b013.tcpa.edu.tw/files/11-1013-684.php?Lang=zh-tw。(瀏覽日期2020/11/2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站。網址: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106017.html。(瀏覽日期2020/11/21)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網站。網址:http://www.tcpa.edu.tw/bin/home.php。(瀏覽日期
2020/11/20)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網站。https://chinesemusic.tnnua.edu.tw/var/file/27/1027/img/180/118084246.pdf。(瀏覽日期2021/2/2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網站。https://cmusic.ntua.edu.tw/files/11-1000-207.php(瀏覽日期2021/2/21)
維基百科網站。配器法。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5%8D%E5%99%A8%E6%B3%95。(瀏覽日期2021/5/25)
傳藝中心網站。網址:https://www.ncfta.gov.tw/content_59.html。(瀏覽日期
2021//25)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網站。網址: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list?uid=41。(瀏覽日期2020/11/21)
薪傳歌仔戲劇團網站。2021年 3 月31 日,。網址:http://www.shintrun.com/
。(瀏覽日期202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