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2002)。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2. 王美娥(2006)。國小學童對形狀與色彩組合的情緒意象調查研究。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3. 王強強(2007)。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臺灣和美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4. 孔祥慧(2008)繪本插畫中的空間表現與象徵---以日本繪本《老鼠弟弟》系列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5. 王秀枝(2011)。應用音樂與繪本於生命教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情緒管理和同儕關係影響的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 王秀槐(2014)。師生在生命困頓中相遇-師資培育生命教育課程的主題規劃與實踐行動研究。生命教育研究,6(2),63-97。 7. 古素惠(2017)。生命教育繪本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8. 朱雪雲(2005)。圖畫書視聽教材在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9. 吳仁芳(1993)。兒童色彩世界之探討。國教月刊,7-8(39),5-16。 10. 李天任(1997)。運用色票與實景在色彩心理反應研究之差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11. 吳榮鎮(2001)。落實輔導在認識工程-生命教育。學生輔導,76,100-111。 12. 何秀珠(2002)。生命教育「體驗 活動」實施之省思~從國小全校性「護蛋活動」談起。研習資訊雙月刊,19(5),80-87。 13. 吳庶深、曾煥棠、詹文克(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 14. 江福祐(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15. 吳月霞(2006)。生命教育融入幼兒自然體驗教學之行動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6. 李怡真、林以正(2006)。愛情關係中的情緒表達衝突之縱貫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8(1),53-67。 17. 吳亞琪(2010)。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銘傳教育墊子期刊,2,84-108。 18. 江莉莉(2011)。繪本應用於國民小學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19. 林文昌(1999)。色彩計畫。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0. 林宮嫚(2007)。李歐•李奧尼的繪本應用於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21. 林楚欣、廖彗茹(2009)。幼兒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成效。朝陽學報,14,1-32。 22. 林庭玉、楊淞丞、黃淑珍(2010)。給庭玉老師的祝福-幼兒園生命教育教學實例分享。正修學報,23,223-238。 23. 林亭汝(2014)。色彩聯想與配色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24. 林群雯、郭文貴、李昱頻、郭毅珊(2017)。玩具布偶熊色彩意象之研究。華岡紡織期刊,1(24),35-40。 25. 施淑文(1994)。建築環境色彩設計。臺北市:淑馨。 26. 柳毓珍(2006)。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7. 侯敏慧(2009)。生命教育教學影響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8.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1)。藝術教育。2011年10月3日, 取自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 velopment/kla/arts-edu/index.html 29.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 30.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臺北市:業強。 31. 洪蘭(2004)。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2004年9月15日,臺北市: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 me1.asp 32. 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33. 徐蕙芳(2007)。也談幼兒生命教育。蒙特梭利,69,37-39。 34. 徐超聖(2015)。國小階段生命教育推動理念的新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0),87-95。 35. 徐德成(2020)。後現代兒童繪本的圖像美學及其在繪本教學上之啟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36.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37. 張湘君、葛琦霞(2000)。生命教育一起來。臺北市:三之三。 38.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39. 張婷怡(2005)。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40. 張子涵、黃雅卿、陳俊宏(2011)。色彩嗜好性別說之理論探討與驗證,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學報,15,57-76。 41. 張淑美(2013)。生命教育的教與學。教育部主辦: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承辦,2013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110-112。 42. 張景媛、胡敏華(2015)。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務。教育脈動,3,1-12。 43. 胡夢鯨、王怡芬(2017)。生命教育故事課程在國小的實施歷程,困難與成效之探討:以嘉義縣的兩所國小為例。2017生命教育論壇暨成果展,65-96,臺北市:得榮基金會。 44. 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18)。生命教育中程計畫。2020年9月20日,取自https://life.edu.tw/zhTW2/life_regulation 45.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46. 黃天中(1992)。死亡教育概論─死亡教育課程設計研究。臺北市:業強。 47.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實務,241-253,臺北市:寰宇。 48.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9. 黃玉純(2004)。以圖畫書為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50. 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南市。 51. 黃壬來(2006)。生命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學篇)。 高雄縣: 文藻外語學院 。 52.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53. 雲美蓮(2007)。繪本在生命教育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繪本在生命教育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54. 邱秀娥(2011)。國小低年級學童生命教育融入繪本閱讀教學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55. 黃瑩瑩(2013)。情緒字典-50種常見情緒的意義及整理方法。香港青年協會。 56. 黃淑琳(2015)。服裝色彩對情緒之影響-以台灣國小學童為例。高雄實踐大學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57. 邱珍琬(2018)。圖解情緒教育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58. 游恆山(1993)。情緒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59. 詹佩華(2008)。由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臺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60. 莊雅雯(2013)。故事教學融入生命教育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影響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1. 楊琬曾(2018)。生命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之原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 102-105。 62. 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63. 廖欣怡(2015)。繪本圖像在視覺藝術上的象徵與表現-以14隻老鼠系列繪本中的色彩與構圖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64. 歐秀明(1999)。應用色彩學。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5.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集刊,26,1-26。 66.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67. 劉怡(2014)。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生命教育成效之研究 -以小小真愛生命教育繪本為例-。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68. 劉壽懷(2015)。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五個探索階段╳四種教養類型╳五項輔導步驟。臺北市:時報出版。 69. 錢永鎮(2000)。生命教育-交孩子走人生的路。台中市:曉明女子高級中學生命教育中心編輯。 70.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寰宇。 71.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 72. 陳俐伶(2006)。國小五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73. 陳明輝(2008)。繪本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教學研究-以「人與自然」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74. 盧耿良(2008)。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75. 陳素杏(2009)。圖文與教學-國小教師使用繪本教學之行為現況及繪本特質認同度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76. 潘婉清(2009)。生命教育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自尊、同儕關係、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77. 陳凱婷、陳慶福(2009)。繪本團體運用於國小喪親兒童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1-34。 78. 陳中屏(2011)。生活‧色彩索引設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79. 陳佳慧(2011)。家長參與國小生命教育之研究-以「彩虹生命教育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80. 陳貞蓉(2011)。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國劇臉譜的人格特質認知分析。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81. 陳立言(2013)。在黑暗中尋找光明。教育部主辦: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承辦,2013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101-102。 82. 陳明麗(2014)。從國小教師觀點看宗教團體推動校園之生命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3),111-114。 83. 陳俐吟(2017)。國小生命教育發展之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2),103-105。 84. 陳筱妮(2017)。繪本媒材對典型發展學前兒童重述故事表現之影響:電子繪本與紙本繪本之比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85. 蔡雅文(2010)。幼兒圖畫書情緒表達之內容分析。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86. 蔡惠姝(2010)。色彩情感情緒設計探微。藝術研究,2010(1),10-11。 87. 謝金蓉(2011)。以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尊重與關懷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88. 蔡可卉(2019)。一個生命教育的教學實驗:教師生命經驗自述分享與電影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19(2),1-21。 89. 蔡允中(2019)。互動式繪本《我回來了》之創作論述-社會壓力題材繪本與擴增實境應用結合之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90. 簡育瑛(2010)。生命教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91. 羅慧明、潘小雪、林文昌(1987)。色彩計畫。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92.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編著):台灣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93. Clément, F., Bernard, S., Grandjean, D., & Sander, D. (2013).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in adults andchildr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27, 539–548. 94. Dworetsky, J. P. (1985). Psychology.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 95. Ekman, P. (1972). Univers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in Facial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J. Cole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207-283. Lincoln: University ofNebraska Press. 96. Plutchik, R. (1980a). A general psychoevolutionarytheory of emotion. In Theories of emotion,3-33. 97. Plutchik,R.(1980b).A Language for the emotions. In Psychology Today, 68. 98. Posner, J., Russell, J. A., & Peterson, B. S.(2005). The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affectiveneuroscience,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7(3), 715-734. 99. Tomkins, S. S. (1962). Affect, imagery,consciousness: Vol. 1. The positiveaffects. Sprin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