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大延(1998)。自閉症者的特徵。特殊教育季刊,52,7-13。
王大延(2012)。黃穎峰、廖敏玲(譯)。Super Skills 給亞斯伯格、高功能自閉症與相關障礙孩子的社交技巧團體課程(原著:Coucouvanis, J)。臺中市:財團法人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原著出版年:2005)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欣宜(2007)。國小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教學成效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1(2),55-79。
王欣宜、黃穎峰、廖敏玲、吳宗儒、王雅萍、潘憶嫻(2016)。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輔導手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臺中市。
王俊凱(2016)。運用iPad AAC介入方案對提升低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王淑娟、周怡君、黃雅祺、賴珮如(譯)(2011)。心智解讀-自閉症光譜障礙者之教學實用手冊。臺北市:心理。
孔逸帆(2011)。手勢溝通介入方案對無口語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孔逸帆、鍾莉娟、楊熾康(2012)。手勢溝通介入方案對無口語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4,71-104。
王詩瑋(2016)。運用Super Skills課程提升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伍苑岐(2018)。Super Skills社會技巧課程對增進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朱思穎(2016)。功能性溝通訓練提升值功能自閉症幼兒自發性社會溝通之個案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4(1),55-74。
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和邱紹春(2004)。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中文編譯版(教室版)(VABS)(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臺北市,心理。
吳雅萍(2013)。探討溝通行為的發展階段。雲嘉特教期刊,18,19-27。
何華國(2003)人際溝通。臺北市:五南。
李姿瑩(2003)。社交能力訓練介紹。國教新知,49,36-50。
李淑芬、張正芬、葉啟斌(2017)。心智理論教學提昇自閉症幼兒社會技巧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43,1-10。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個案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林幸慧、陳淑貞(2012)。人際發展介入方案運用於自閉症者人際互動訓練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54,105-113。
林欣怡、楊宗仁(2005)。圖卡兌換溝通系統對改善國小低功能自閉症學生自發性溝通行為類化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99-224。
林家儀(2015)。Super Skills 社交技巧團體運作之探究—從小團體領導者的經驗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儀婷(2008)。開啟溝通的一扇窗。特殊教育季刊,109,30-38。
林寶貴、曹純瓊(1996)。高雄市國小階段自閉症兒童語言能力調查研究。聽語會刊,12,46-61。
林寶貴、錡寶香、楊淑蘭、李秀妃、劉惠美、童寶娟、…、陳小娟(譯)(2019)。溝通障礙導論─以實證本位觀點為導向(原作者:Robert E. Owens, JR., Dale Evan Metz, & Kimberly A. Farinella)。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年:2019)
胡心慈(2017)。~坐而「聽」不如起而「行」~以「問題導向學習」為取向的自閉症兒童家長成長團體之發展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6,47-96。
姜忠信、吳進欽、朱慶琳、江淑蓉(譯)(2019)。教導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家長學習手冊(原作者:Brooke Ingersoll, Anna Dvortcsak)。臺北市:紅葉。(原著出版年:2010)
姜忠信、宋維村(2005)。自閉症嬰幼兒的早期診斷:文獻回顧。臨床心理學刊,2(1),1-10。
紀沛晴(2017)。智慧型手機結合有聲圖片溝通應用程式對國小無口語重度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施琬如、唐榮昌(2003)。低功能自閉症兒童的手勢溝通訓練。國小特殊教育,36,30-37。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06)。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2006年08月17、18日中原大學社會技巧訓練工作坊。
胡愈寧、吳青蓉、張菁芬、葛傳宇(2011)。印象管理:溝通與表達。臺北市:華立。
胡愈寧、葉肅科(2017)。人際關係與溝通:瞭解溝通技巧。臺北市:華立。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張正芬(2002)。一位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發展歷程─二年縱貫研究的發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27-47。
張正芬(2019)。在我的肩膀起飛─全方位自閉症學生輔導寶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正芬、吳淑敏(1998):〈「自閉症兒童發展測驗」之編製及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291-314。
莊妙芬(2001)。替代性溝通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與異常行為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9,181-212。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教育部(2019)。在我的肩膀起飛─全方位自閉症學生輔導寶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與理論實務。臺北市:心裡。
教育署(2002)。特殊學校自閉症兒童輔導教學計劃指引。臺北市。
郭美女(2004)。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
陳俞瑾(2018)。繪本教學方案促進低口語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張春興(2012)。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惠萍(2017):地板滾球教學對國小中度自閉症學童口語表達與社會互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群曄(2013)。溝通筆對國小無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質采、龔萬青(譯)(2006)。自閉症行為問題的解決方案─促進溝通的視覺策略(原作者:Hodgdon L.A.)。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陸莉、劉鴻香(1998)。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T-R)(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Revised)。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3)。啟智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臺北市:五南。
黃金源(2009)。自閉兒的行為問題及其處理對策。特殊教育論文集,1,114-134。
黃金源(2011)。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19-29。
黃琳琇(2014)。圖卡兌換溝通系統對國中階段無口語自閉症學生之主動溝通行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慈愛(2008)。蔡明富主編。「情」「行」有Go棒-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輔導實戰手冊。高雄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穎峰、廖敏玲(譯)(2012)。Super Skills 給亞斯伯格症、高功能自閉症與相關障礙孩子的社交技巧團體課程。(原著:J.D. Coucouvanis)臺中市:社團法人臺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25-63頁。(原著出版年:2005)
楊宗仁(2008)。自閉症兒童之遊戲與文化介入。刊於第五屆兩岸四地啟智服務研討會大會論文集,385-391。臺北市: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與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楊蕢芬(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臺北市:心理。
葉易欣(2015)。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無口語自閉症學童溝通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賈林祥(2007)。自閉症兒童的語言障礙及其形成原因。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4),100-104。
廖嘉程、李嘉年(2017)。自閉症患者社會溝通能力介入方法之後社分析文獻回顧。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5(2),124-134。
鳳華(2005)。許天威、徐亨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潘羿君(2015)。語音溝通筆方案對低口語自閉症學生主動溝通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蔡佩芬、王靖瑜、林瑋怡、楊燕如、黃志雄(2013)。自然環境教學對低口語能力幼兒溝通表現影響之研究。兒童照顧與教育,3。
蔡明富(2005)。ADHD與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訓練課程-認知行為取向。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蔡明富(2005)。AUTISM 學生社會技巧訓練課程─認知行為取向。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蔡明富(2015)。ADHD學生數位化社會技巧訓練課程之編製。屏東特教,14,6-9。
蔡明富(2017)。社會情緒立可「帶」─學前社會技巧課程理念與實務。
蔡明富(主編)(2019)。國中小資源班學生社會技巧課程~處人技巧取向。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蔡逸周(2012)。黃穎峰、廖敏玲(譯)。Super Skills 給亞斯伯格、高功能自閉症與相關障礙孩子的社交技巧團體課程(原著:Coucouvanis, J)。臺中市:財團法人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原著出版年:2005)
盧玉真、李翠玲(2013)。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策略與運用。雲嘉特教期刊,17,38-47。
錡寶香(2002)。重度障礙兒童的溝通需求與療育。國小特殊教育,34,13-20。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臺北市:心理。
錡寶香(2015)。重度障礙學生的溝通服務與支持。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謝函穎(2019)。桌上遊戲課程方案對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蘇昱蓁、王欣宜、柯玉真(2012)。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實施成效分析。特殊教育叢書。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 5.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Barbera, M. L., Rasmussen, T. & Sundberg, M. (2007). The Verbal Behavior Approach: How to Teach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 Jessica Kingsley Pub.
Browder, D. (1987).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handicaps. Baltimore: Brookes.
Collins, T. A., Gresham, F. M., & Dart, E. H. (2016). The effects of peer-mediated Check-In and Check-Out on the social skills of socially neglected students. Behavior Modification, 40(4), 568-588. doi:10.1177/0145445516643066.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couvanis, J. (2005). Super Skills: A Social Skills Group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Related Challenges. New York: Backer & Tylor Books.
Ganz, Jennifer B.& Simpson, Richard L. (2004). Effect on Communicative Requesting and Speech Development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Childre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4(4), 395-409.
Hodgdon L.A. (2002). Solving Behavor Problems in Autism: Improving Communi- cation with Visaul Strategies. Troy: QuirkRoberts Publishing.
Hsu‐Min Chiang (2008). Expressive communica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 use of challenging behavior.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2(11).
Jennings, S. (2010). Creative Drama in Groupwork. London: Routledge.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Kaiser, A.P., Ostrosky, M.M., & Alpert,C.L. (1993). Training teachers to use environmental arrangement and milieu teaching with nonvocal preschool children. 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8(3), 188-199.
Kanner, L. (1943).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 Nervous Child, 2, 217-250.
Kelly, A. (2019). Developing Effectiv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Routledge.
Liao, X. (1997).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cGinnis, E (2016). Skillstreaming in Early Childhood. Nobel Akademik Yayincilik. ISBN: 978-605-320-420-6
McGinnis, E., & Goldstein, A. P. ( 1997). Skillstream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New strategies and perspectives for teaching prosocial skills(Rev. ed.). Champaign, Ill.: Research Pres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NASP). (2002). Social skills: Promoting positive behavior, academic success, and school safety. http://www.naspcenter.org/factsheets/socialskills_fs.htm
Owens, J. R.(2007). Language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7th Ed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Peeters, T., & Gillberg, C. (1999). Autism: Medical and educational aspects (2nd ed.). London: Whurr.
Pierce, C. A., Glad, K. S. & Schreibman, L.(1997). Social perceptio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 attention deficit?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 Disorder, 27(3), 265-281.
Raven, J., Raven, J. C., & Court, J. H. (2000). Manual for 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 and vocabulary scales. Section 3: The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Oxford, UK: Oxford Psychologists Press; San Antonio, TX: 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Schopler, E., Mesibov, G. B., & Hearsey, K. (1995). Structured teaching in the TEACCH system. Learning and cognition in autism: Current issues in autism (pp. 243-268). New York, NY: Springer.
Stone, W. L., Ousley, O. Y., Yoder, P. J., Hogan, K. L., & Hepburn, S. L. (1997).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wo- and three-year-old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7(6), 677-696.
Walker, H. M., McConnell, S., Holmes, D. Todis, B.,Walker, J.,& Golden, N. (1988). The Walker social skills curriculum: The ACCEPTS program. Austin, Tex: Pro-Ed.
Yin,R. K. (2003). Case study rese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