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2007)。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
王國川(1998)。計劃行為理論各成分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立-以青少年無照騎機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43(2),67-91。
王郁雯(2010)。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吸菸青少年戒菸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以南部某專科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王東翔(2015)。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現況與專業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白玉鈴(2012)。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行為意向⎯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江昭蓉(2013)。適應體育方案介入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盛、林東清(2007)。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資訊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資訊管理學報,14(2),80-103。
李美玲(1996)。特殊體育之有效教學法。1996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2-1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李偉清(1997)。國中教師對特殊體育的態度與適性教學實施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偉清(2017)。適應體育對身心障礙幼兒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桃竹區特殊教育,29,18-23。
呂岱霓(2013)。以計畫行為理論與自我決定理論之觀點探討員工管理才能訓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鎮坤(2003)。身心障礙者運動人口倍增策略-一個政策分析的觀點。國民體育季刊,32(2),53-57。
林章榜、廖主民(2005)。Eccles的期望-價值理論的概念與應用。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系(所)刊,5,85-89。
林宜鍵(2010)。適應體育桌球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桌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暘甄(2013)。以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提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秀紋(2014)。宜蘭縣國小教育人員適應體育教學實施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林佳怡(2020)。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進行適應體育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卓冠維(2013)。國小資源班學生參與適應體育課程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侯媽賢(2017)。臺北市國小教育人員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困難及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施大立(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梅君(2007)。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臺北市國中生視力保健行為意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君慧(2014)。樂齡者持續參與學習意圖因素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柯麗玲(2013)。以計畫行為理論的觀點探討網路輔助教學使用意圖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涂珮瓊、許文耀、張正雄、陳盈如(2011)。 門診癌症患者參與心理社會介入之意圖評估-計畫行為理論之運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3),403-428。
陳在頤(1982)。特殊體育。臺北市:健行文化。
陳亮吟(2008)。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之教學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陳偉仁、陳明聰與胡心慈(2014)。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建構之研究。中華民國教育學會年刊,103,75-94。
陳張榮(2016)。美國與臺灣適應體育發展之探討。桃竹區特殊教育,27,1-8。
陳詒枚(201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學輔導教師使用牌卡模式-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許銘松(2000)。國小啟智班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許辰維(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冒險性遊憩活動參與者之行為意向-以登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張文遙(2012)。臺北市國小特教班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態度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莊美玲、林曼蕙(1998)。身心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智能障礙類。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頁101-143)。臺北:教育部。
國立體育大學(2002)。適應體育學系暨碩士班本系簡介。取自https://ape.ntsu.edu.tw/p/412-1021-2.php?Lang=zh-tw.
教育部(1954)。公私立中等以上學校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核辦法(已廢止)。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68)。公私立中等以上學校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核辦法(修正)。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7)。國民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4),79-81。
教育部(2004)。「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適應體育。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9)。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0)。109學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1)。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臺北市:教育部
曾達君(2018)。臺北市國小特教教師適應體育專業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曾建興、林晉榮(2009)。適應體育教師專業化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3),149-156。
曾莛汝(2019)。適應體育體能訓練活動方案增進國小腦性麻痺兒童體適能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黃月蟬(1997)。智能障礙學生之體育教學策略。特殊教育季刊,62,6-9。
黃明媛(2018)。新北市中高齡者使用『新北動健康』行動應用程式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解構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群淵(2019)。適應體育課程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動作技能表現與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程淑麗(2007)。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心理。
楊忠和(1985)。特殊體育教學之探討。台灣教育,419,34-38。
葉宏達(2006)。國民小學普通班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葉宗鑫(2018)。雙北地區國小特教教師適應體育的教學專業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管麗屏、陳張榮(2016)。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教學策略。桃竹區特殊教育,27,26-33。
廖于璇(2019)。中等學校體育教師適應體育專業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臺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2000)。簡介關於我自己。取自https://www.blogger.com/profile/18365245711609198121.
蔡春美、戴智權、楊荊生(1981)。特殊體育的理論與實際。臺東: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
蔡銘坤(2005)。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淑微(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採行合作教學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旖芳(2020)。國小教師桌上遊戲融入教學之現況與使用意圖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劉鈺芳(2012)。臺北市國小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之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劉文琇(2013)。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滕德政(2004)。適應體育教學。臺北市:師大學苑。
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教育季刊,62,1-5。
聯合國(1989)。兒童權利公約。
薛婷方(2003)。學前階段特殊教育班師資現況及其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應凱仁(2017)。特殊學校教師對學校發展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謝嘉珍(2009)。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惠雯(2021)。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家長使用早期療育服務資源之行為意圖-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謝雅蓁、盧瑞山、邱思慈、張家銘(2013)。國中生不同背景變項對融合式體育課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影響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2),53-65。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3-51。
闕月清(2002)。教育部91年度提升學生體適能專案計畫-智障類學生體適能現況之調查計劃研究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闕月清(2004)。有效體育教學。載於張春秀等合著,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教法(頁287-268)。台北縣:冠學文化。
闕月清(2015)。適應體育概論。臺中:華格那企業。
魏瑛慧(2013)。嘉義地區特教班教師適應體育專業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蘇明順(2014)。適應體育桌球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及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and Beckmann, J.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Berlin an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1-39.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4), 665–683.
Ajzen, I., (2005).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New York,NY:Open University Press.
Davis, F.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ssachusetts.
Dunn, J. M. (1997).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l. Brown and Benchmark Publishers.
Eccles, J.S., Adler, T., Futterman, R., Goff, S., Kaczala, C., Meece, J., & Midgley, C.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Spence(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pp. 75-146). San Francisco, CA: W. H. Freeman.
Esposito, P. E., MacDonald, M., Hornyak, J. E., & Ulrich, D. A. (2012).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of Youth with Down Syndrom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50(2), 109-119.
Fishbein, M. and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London: Addison-Wesley.
Rogers, E. M., & Shoemaker, F.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New York.
Sherrill, C. (1986).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sports for Disabled athletes. In C: Sherrill (ED), Sport and disabl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herrill, C. (199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 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4th ed. ). Dubuque, IA: W. C. BROWN Publishers.
Sherrill, C. (200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 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6 th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Taylor, S., & Todd, P. A. (1995). 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2(2), 137-155.
Winnick, J. P. (199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L: Human Kinetics Books.
Winnick, J. P. (201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L: Human Kinetics Books.
Winnick, J. P. and Porretta, D. L., (2017).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