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靜珠(2012)。王靜珠文集:幼兒教育篇。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韻茹(2016)CIPP評鑑模式應用於幼兒園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9),110-116。
丘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郭李宗文、簡淑真、林玫君。(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伍振鷟(1993)。教育評鑑。臺北市:南宏。
幼兒園基礎評鑑(2020年2月17日)。全國教保資訊網。取自
https://www.ece.moe.edu.tw/%e5%b9%bc%e5%85%92%e5%9c%92%e8%a9%95%e9%91%91/%e5%b9%bc%e5%85%92%e5%9c%92%e5%9f%ba%e7%a4%8e%e8%a9%95%e9%91%91%e6%8c%87%e6%a8%99
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大事記(2020年2月18日)。行政院農委會。取自
https://fae.coa.gov.tw/timeline.php
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食農教育法草案(2020年2月18日)。行政院農委會。取自https://fae.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kids_edu_articles&id=5
李之瑜(2019)。幼兒園實施食農教育之方式及歷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宋玉安(2018)。食農教育向下扎根: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小港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宜儒(2016)。以CIPP模式進行學校體適能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新北市:心理。
幸曼玲、楊金寶、柯華葳、丘嘉慧、蔡敏玲、金瑞芝、…廖鳳瑞(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幸曼玲、張衛族、曾慧蓮、周慧茹、林娟伶、鄭玉玲、…王珊斐(2014)。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實踐:以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方案教學為例。臺北市:心理。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市:學富。
林劭仁(2008)。教育評鑑-標準的發展與探索。臺北市:心理。
林世昌(2006)。CIPP模式學校層級課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以臺南縣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施涵(2019)。食農教育:共讀《爺爺的有機麵包》-身為幼教老師反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8(6),105-107。
教育部(2018)。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陳建宏(2020年2月24日)。日本「食育基本法」之概要。取自http://www.rest.org.tw/upload/2014072223102686.pdf
陳惠貞、陳美芳、林柏霖、楊文仁(2018)。幼兒園教師參與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3,75-90。
陳玲岑、郭愷珶(2017)。考察日本推動食育基本法之作法出國報告。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陳淑琦、羅文喬、林玉珠、郭李宗文、鄭瑞菁、谷瑞勉、…詹文娟(2015)。幼教課程模式(二版)。臺北市:華騰。
陳建興(2018)。私立幼兒園以食農教育作為招生行銷策略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董信宏(2018)。食農教案研究- 家家有盆菜在斗六幼兒園食農教育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郭又甄、張簡如閔、蔡奕屏(2015)。名廚出任務!翻轉餐桌的飲食革命。臺北市:大雁。
張瑋琦(2013)。食農教育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張瑋琦(2020年1月15日)。我們需要怎樣的食育法—食農教育。上下游News&Market 新聞市集。取自http://www.news market.com.tw/blog/34008/
張瑋琦(2016)。104年度食農.食米教育成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張佩華(2018)。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體驗學習課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康以琳(2013)。人與食物的距離-農村小學推行食農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臺北市:五南。
黃國茜、劉寶蓮、蔡昌(2016)。華人社會的幼兒教育。香港:教育出版社。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黃嘉雄(2010)。課程評鑑。臺北市:心理。
黃正雄、張嘉育、霍秉坤、黃顯華、黃嘉雄、林佩璇、…吳俊憲(2008)。課程評鑑-理念、研究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2005)。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馮羿萍(2017)。彩虹幼兒園推行食農教育的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董時叡、蔡嫦娟(2012)。農村綠色生活推廣方案規劃研究:食農教育課程規劃設計。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董時叡、蔡嫦娟(2016)。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伙來。臺中市: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楊文仁、許雅惠(2019)。小小農夫趣市集-幼兒園有機食農教育操作手冊。臺中市:台灣有機農夫市集發展協會。
食農教育-校園合作(2020年3月1日)。農業資訊平台。取自
http://akm.cpc.tw/education.aspx?EDU_ID=20181104173531614
臺灣農業推廣學會(2016)。農業推廣文彙。臺中市: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劉倩吟(2013)。大地的恩澤:高雄地區國小推動食農教育的幾個案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蔡瑾靜(2017)。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五南。
賴守誠(2008)。食物的文化經濟與農鄉發展:義大利慢食運動及臺灣客家飲食運動的個案比較。農業推廣學報,(24),45-72。
錢嘉慧(2016)。以食農教育發展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戴利耘(2019)。運用CIPP模式於國民小學手製繪本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戴雅姿(2018)。臺北市幼兒園推動小田園教育體驗學習計畫之執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顏士程(2012)。臺灣幼兒園發展史。臺北市:華騰。
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2015)。我國食農教育推動策略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0,69-86。
Diane, T. D., Laura, J. C., & Cate, H.(2005)。3-5幼兒創意課程(上)課程架構篇(呂素美譯)。臺北市:上誼文化。(原著出版於2002)
Jaipaul, T. R., & James, E. J. (2010)。幼教課程模式(蔡明昌、張佩玉、陳真真、吳瓊洳、賴碧慧、謝瑩慧、陳若琳、陳秀玲、莊美玲、林庭玉、楊淞丞譯)。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於2007)
Mini Cook食育生活工作室(2015)。小小廚房酷食育。臺北市:大雁。
Pam, S., & Pat, P.(2010)。多元智能取向主題教學(洪淑蘭、陳香君、賴慈芳、蘇秀枝譯)。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於2002)
貳、外文部分
Food and taste education (2020,February 8). Slow Foo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lowfood.com/what-we-do/food-and-taste-education/
Our history (2020,February 8). Slow Foo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lowfood.com/about-us/our-history/
Our philosophy (2020,February 8). Slow Foo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lowfood.com/about-us/our-philosophy/
Preserve biodiversity (2020,February 8). Slow Foo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lowfood.com/what-we-do/preserve-biodiversity/
Stufflebeam, D. L.(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TK ellaghanand
DLStufflebeam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p.31‐62).Dordrecht, Netherlan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伊澤良治、佐藤幸野、二井宿小学校教職員(2010)。いのちを育みこころを
耕せ。東京:社団法人家の光協会。
佐々木正綱、小松泰信、横溝功(2001),農業高校の今日的存在意義に関する一考察:職農教育から食農教育へ。農林業問題研究,37(2),84-93。
日本法令索引-平成十七年法律第六十食三号-食育基本法(2020年1月20日)。取自
https://elaws.e- 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awId=417AC100000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