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上官劍、李天露(2015)。美國 STEM 教育政策文本評述。高等教育研究學報,38(2),64- 72。
于淑汶(2018)。國小學生對STEM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7)。中國 STEM 教育白皮書。北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STEM 教育研究中心。
孔令文(2020)。STEAM體現於工藝教育。中等教育,71(1),74-88。
王子華(2019)。「清華STEAM學校」之DDMT教學模式的建構。科學教育實作學門電子期刊,17。
王子華、林紀慧(2018)。「清華STEAM學校」推動創新數理人才在地培育機制。科學教育實作學門電子期刊,12。
王名璨(2017)。以計算物理實踐STEM程式設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為國(2001)。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教育之運用。臺灣教育,606,10-20。
尤嬿琇(2018)。應用實作風帆車推動國小STEAM統整課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任婉毓(2018)。幼兒繪本實現STEAM教育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江淑卿(2001)。兒童類比推理能力的學習潛能評估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3(1),47-64。
每天都要一起玩(2020年2月24日)。幼兒STEM教育怎麼教?澳洲撥款百萬澳幣基金啟動最大規模STEM早期教育五年科研計畫。取自:https://www.everydayweplay365.com/single-post/2020/02/24/monashplayworld
李昆達、葉啟村(2005) 。從 van Hiele 發展層次分析國小六年級圖形概念之研究,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P.5-P.6。
李坦營(2018)。以STEAM為本建構海洋教育新興議題融入視覺藝術之課程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臺北市:心理。
吳樎椒、張宇樑、江立珍、陳雅慈、張富棠、洪巽盈(2004)。課程統整 Follow Me-從美國經驗談起。臺北市:學富。
林天佑 (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70-86。
林永盛(2019)。STEM教育融入幼兒園課程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佩蓉(2013)。幼兒園語文教學的迷思。國教新知,60(4),3-19。
林佩蓉、蔡慧姿(譯) (民2003)。統整式語文 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行動研究取向。(原作者:C.C.Pappas,B.Z.Kiefer,L.S. Levstik)。臺北市:心理。
林佳璇(2014)。摺紙教學活動與幼兒空間能力表現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11,49-64。
林娟伶(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行動歷程與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美馨(2011)。國小學童認識信念、科學文本理解與推論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金衍安(2017)。國中生在實作活動的STEM知識整合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幸曼玲等(2015)。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上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周淑惠(1998)。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周淑惠(2004)。3 歲-6 歲:兒童心智發展-以自身為中心出發。學前教育,27(1)。68-69。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主題探究取向。台北:心理。
周淑惠(2018)。具STEM精神之幼兒探究課程紀實-「一起創建遊戲樂園」主題。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2020)。幼兒 STEM 教育:課程與教學指引。新北市:心理。
邱上真(2003)。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53-80)。臺北市:心理。
邱嘉燦(2017)。STEM教學在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柯盈瑜(2013)。圍棋學習對幼兒圖形推理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范哲瑋(2018)。開發國小高年級土石流議題STEM教材之研究-以Micro:Bit及相關偵測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范斯淳(2016)。高中工程設計取向之課程設計與實驗:跨學科STEM知識的整合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范斯淳、游光昭(2016)。科技教育融入STEM課程的核心價值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2),153-183。
馬士茵(2019)。跨領域STEAM課程設計與教學-以動物大觀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馬秀蘭(2008)。以 Van Hiele 理論探討圖形樣式思考層次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4(1),49-85。
馬紅芹(2015)。美國STEM 教育的發展歷程研究。教育研究與評論(技術教育版),2,5- 9。
高溫妮(2016)。利用STEM教學模式進行植物單元之教學--- 以國小三年級「植物的身體」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高儷育(2000)。一個幼稚園班級內「團體討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徐愛婷等(譯),D.M.Campbell,&L.S.Harris 原著(2002)。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臺北市:心理。
張仁家、林癸妙(2019)。美國STEM教育的發展沿革與經驗-以俄亥俄州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5(4),1-25。
梁正沛(2016)。STEM整合式教學對高職生能源教育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陳芬芳(2019)。應用專題導向在生物與環境單元的設計與教學對學生STEAM的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怡倩(2017)。從STEAM的A來看美國STEAM教育。香港美術教育期刊,1,4-9。
陳韋岐(2017)。高職廣告設計科實施STEAM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陳奕翰(2013)。樂高積木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提升空間能力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臺北市。陳冠宏(2018)。下世代教育-STEAM新素養。清華教育,95。
陳家騏、古建國(2017)。STEM教學應用於高中探究與實作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8(2),17-38。
陳淑捐(2017)。STEM教學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以土石流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陳淑琴(2007)。幼兒主題課程與方案教學。臺北市:華都。
陳鈴珠(2017)。STEAM教育在國小高年級空氣單元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陳新轉(2003)。「科技整合」觀念在課程與教學應用上的迷思、省思與改進建議。研習資訊,20(4),26-34。
陳慶宏(2018)。應用橡皮筋動力車推動偏鄉國小 STEAM 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曹亮吉(2003)。阿草的數學聖杯。台北:天下文化。
陶英琪、陳穎涵譯(2006)。Katz, Lilian G.。探索孩子心靈世界 : 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郭家良(2014)。STEM 課程統整模式運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惠娟(2013)。幼兒空間方位及觀點取替能力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臺北市。張雨勝(2016)。問題導向的STEM課程對高一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雅玲(2018)。運用紙芝居在幼兒園發展STEAM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許雅幸(2011)。親子數學活動對幼兒數學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張雅琴(2019)。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對教師專業知識主體性之治理-社會認識論權力/知識觀點的解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詩敏(2019)。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融入STEAM元素科學課程之學生學習成效¬-以「有趣的力」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聰顯、秦夢群(2019)。遇見第三位教師:學校空間環境的學習促進。中等教育,70(2),32-48。
黃光國(2015)「靶子論壇」、辯證詮釋與「互為主體」。輔導與諮商學報,37(2),73-84。
黃筠(2018)。探討6E模式搭配虛擬實境系統進行STEAM教學實作課程對高中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四軸飛行機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游家綺(2017)。STEM取向之機構玩具實作活動對國中生機械性向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壹讀(2019年6月24日)。對比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發展的STEM教育,我們到底缺的是什麼?取自:https://read01.com/zh-tw/Ey50n4J.html#.XlkreiozbX4
新加坡教育網(2018年6月29日)。打造機器人也搶不走的競爭力,新加坡STEAM教育給孩子的新出路。取\自:http://www.iedusg.com/show-15-14782-1.html
詹雪禎(2017)。STEM教學融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以節能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鄒慧英(2000)。多元化的教學評量。國教之友,558,16-23。
莊麗娟(2012)。動態評量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65-506)。臺北市:心理。
賓靜蓀(2017)5大精神,培養STEAM新素養。親子天下,89,96-97。
劉一慧(2012)。STEM專案學習對自我效能與工程專業承諾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松翰(2019)。小組競賽合作學習模式對國小STEAM營養教育活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釋鋒(2016)。STEAM課程統整模式運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對於學生知識整合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葉柏維(2017)。STEAM理論融入高中科技實作活動設計¬¬-以手機號角音箱設計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2),1– 20。
葉嘉青(2000)。談光譜計畫─多元智能理論介入幼兒教育的方式。成長幼教季刊,11(2),8。
鄭雯文(2017)。國小高年級推動STEM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豪蒂(2018)。STEM融入海洋科學議題對國中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劉豫鳳(2009)。建構一個方案教學的理想園-義大利瑞吉歐幼兒學習環境要素之探討。幼兒教育,(295),32-46。
親子天下(2017年6月22日)。曾俊夫:玩創客,小學生自製「打怪健身房」。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552
親子天下(2018年6月22日)。四個建議,解決臺灣STEAM教育困境【線上新聞】。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737
盧姵綺(2019)。STEAM跨領域美感教育專題教學設計之探究。藝術教育研究,37,49-82。
蕭婉尹(2020)。幼兒園學習區STEAM教學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謝明昆、賴素惠、楊麗娜、袁麗珠合著(2009)。主題開放教學孩子與社區融合的課程與教學。臺北:華騰。
簡楚瑛(1994a)。方案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兼談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臺北市:
文景。
簡楚瑛(1994b)。方案教學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簡楚瑛、盧素碧、蘇愛秋、劉玉燕等(2003)。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台北市:心理。
鐘緯珊(2018)。STEM課程元素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與樂器」單元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貳、英文部分
Barlex,D.(200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design & technology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in England.ITEEA 2002 Annual Conference ,In Columbus,OH.
Barbre,J.G.(2017)Baby steps to STEM: Infant and toddler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activities.US,St.Paul:Redleaf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17)
Boyarshinov,A.,&Hand,J.(2014).STEAM: Preschool activities for STEM enrichment.Kindle Education, Amazon Digital Services LLC.
Broughton, A., & McClary, M. B. (2020).Creating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STEAM curriculum.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13(2), 8-11.
Clements, D. H., Sarama, J., & DiBiase, A. (2002).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Mathematics: A National Conference.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8( 9), 510-515.
Cook, K. L., & Bush, S. B. (2018). Design thinking in integrated STEAM learning: Surveying the landscape and exploring exemplars in elementary grad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18(3-4), 93-103.
Cook, K., Bush, S., Cox, R.,Jr, & Edelen, D. (2020).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teachers'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and mathematics planning practic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20(4), 197-208.
Eckhoff, A., & Linder, S. M. (2020).Inspiring conversations.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13(4), 16-17.
Erin, E., Peters, V., & Remold, J. (2019). Understanding STEM‐focused elementary schools: Case study of walter bracken STEAM academy.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19(8), 446-456.
Montie, J. E., Claxton , J., & Lockhart, S. D. (2007). A multinational study supports
child-initiatedlearning: using the findings in your classroom. Young Children, 62
(6),22-26.
Gunn,J.(2017).The Evolution of STEM and STEAM in the U.S.Concordia University.
Retrieved 22 September,2018,from
https://education.cu-portland.edu/blog/classroom-resources/evolution-of-stem-and
-steam-in-the-united-states/
Linder, S. M., & Eckhoff, A. (2020).Examples of STEAM.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13(3),
28-30.
Linder, S. M., & Eckhoff, A. (2020).Asking questions and being problem solvers.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13(5), 26.
Maeda,J.(2011).STEM TO STEAM.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re77.com/posts/20692/Getting-STEAMy-in-Rhode-Island
Sharapan,H.(2012).From STEM to STEAM : How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can
apply Fred Roger’s approach. Young Children ,67(1),36-40.
Reed,S.K.(2010).Thinking Visually.New York,NY:Psychology Press.
Yakman,G.(2008).STE@M Education: an overview of creating a model of integrative education. Pupils Attitudes Towards Technology 2008 Annual Proceedings, In Netherlands.
Yakman,G.(2010).Whatis the point of STE@M?-A Brief Overview.Steam: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STEAM Education,7,3-7.
Zollman,A.(2012).Learning for STEM Literacy:STEM Literacy for Learning.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112(1),12-19
Huang, L. (2014). Learning to read with 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The teacher's view.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7(5), 71-77.
Hays, P. A. (2009). Integra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ognitive–behaviortherapy, and multicultural therapy: Ten steps for culturally competentpractice.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 40(4), 354-360.
Björklund, C., & Ahlskog-Björkman, E. (2017). Approaches to teaching in thematic work: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mathematics and a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25(2), 98-111.
Lee, H. S. & Butler, N. (2003).Making authentic science accessible to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8), 923-948.
James A. Beane(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Loughran, S. B. (2005). Thematic teaching in action. Kappa Delta Pi Record, 41(3), 112-117.
Quigley, C. F., Herro,D., & Jamil, F. M.(2017). Developing a conceptual model of STEAM teaching practic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17, 1-12. doi: 10.1111/ssm.12201
Stock,P.,&Burton,R.J.(2011).Defining terms for integrated (multi-inter-trans-disciplinary) sustainability research.Sustainability,3(8), 1090–1113.
Wai, J., Lubinski, D., & Benbow, C.P. (2009). Spatial ability for STEM domains: aligning over 50 years of cumulativ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solidifies its importance.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Innovation &Improvement.(2016). STEM 2026: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 Retrieved April 19, 2018 from https://innovation.ed.gov/files/2016/09/ AIR-STEM2026_Report_20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