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文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DHU5576034)王世英、王石番、蔣安國(2010)。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媒體識讀教育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5,59-86。
古雅馨(2010)。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NU5732021)朱則剛(2005)。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探討。圖書資訊學刊,3(1&2),1-13。
江宜芷、林子斌、孫宇安(2018)。理解媒體素養:以大學生的批判性消費素養認知為例。教育實踐與研究,31(1),1-38。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Airiti Reader】。取自https://service.ebook.hyread.com.tw/ebookservice/epubreader/hyread/v3/reader.jsp
吳政峰(2008)。基隆地區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FGU05375014)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
吳翠珍(2004)。台灣媒體教育的實踐與反思。台灣教育,629,28-39。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吳聲品(2008)。媒體識讀。藝術欣賞,4(6),117-118。
李佩綺(2019)。數位時代之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259-267。
李香潔(2016)。以動態能力理論探討電視台新媒體策略-以三立電視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4CCU00438006)李珮瑜(2014)。英國媒體素養教育對臺灣媒體素養教育之啟示。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7,11-27。
李蔡彥、鄭宇君(2011)。資訊科技與新媒體研究之發展。傳播研究與實踐,1(1),75-80。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18 年 4 月 20 日)。2015年兒童3C產品使用與上網行為大調查【網路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8/1364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9年7月9日)。2019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網路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525
林士珍(2007)。媒體識讀能力與第三人效果之研究─以2006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世新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SHU05472014)林佳儀(2019)。青少年社群媒體使用行為影響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7CSU00399009)林照真(2011)。新瓶裝「假」酒?:有關新媒體制入性行銷的分析與批判。中華傳播學刊,20,95-114。
邱林川、陳韜文(2009)。邁向新媒體事件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9,19-37。
紀秋郎(主編)(1993)。新知識英漢辭典。臺北市:黃帝圖書公司。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8年12月)。2018台灣網路報告【網路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twnic.net.tw/doc/twrp/201812b.pdf
郗雯韻(2011)。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色情暴力訊息暴露與霸凌經驗之探討以新北市高中職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NU5571096)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主編)(2013)。朗文當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香港:培生教育。
張小蓓(2013)。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臉書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世新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1SHU05472002)張卿卿、陶振超(2018)。2018年第二期第一次調查計畫:「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臺北: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張琬翔(2012)。誰的媒體?探討草根媒體之解放與賦權。教育研究學報,46(2)85-106。
張毓珊(2011)。桃園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051059)張瑋玲(2018)。運動媒體素養量表研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6UT005800029)張霄亭(譯)(2012)。教學科技與媒體(原作者:Smaldino, S.、Lowther, D. 、Russell, J)。臺北市:華騰文化。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教育部統計處(2020)。國民小學校別資料。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596D9D77281BE257
梁家福(2015)。國小六年級學生網路識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3UT005212006)許心怡(2013)。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1NTNU5732009)許雅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媒體使用行為與素養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DHU5576059)郭玉慧、葉興華(2014)媒體人與教育人的跨界實踐─以媒體素養課程發展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7(2),43-66。
郭宜婷(2011)。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051005)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佩珮(2010)。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NU5051063)陳芸芸、劉慧雯(譯)(2011)。McQuail’s大眾傳播理論(原作者:Denis McQuail)。新北市:韋伯文化。
陳映先(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電視新聞媒體素養能力之初探研究-以金門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PT1149003)陳意婷(2016)。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社群網站臉書使用行為與人際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4NTNT0374008)媒體素養問卷──自媒體時代來臨 青少年自認媒體素養高(2017年06月09日)。金車文教基金會。取自: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0070
曾榮華(2006)。一位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實踐智慧之研究:課程美學探究取向(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4NTCTC576027)曾瑾瑗(2010)。新媒體產業的機會與挑戰(1)Web 2.0 的概念與應用。清流月刊。取自:https://www.mjib.gov.tw/3dflipbook/3d-flip-book/index.html?BookPath=../../FileUploads/eBooks/d47f235c5e7b411db081bb4c1e9fa6b5/Book_file/645558d246bd4841bbbb1ef918442bee.pdf
程世嘉(2017 年2月21日)。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經新聞。取自:https://www.economic-news.tw/2017/02/LIVEhouse-New-Media.html
黃拓遠(2016)。大學生社群網站使用動機、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銘傳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4MCU01331025)黃柏偉(2015)。臺中市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逢甲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3FCU05055016)黃惠萍(2016)。從 1999-2011 教學案例檢視台灣兒童媒體素養教育,新聞學研究,129, 143-193。
黃雅玲(2000)。21世紀的新媒體─網路。司法改革雜誌,27,72。
楊洲松(2004)。解放與賦權——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灣教育,629,2-8。
楊馥榮(2018)。為什麼使用Facebook?國小六年級學童使用Facebook社會比較之探究,人文社會學報,14(4),269-292。
經濟部工業局新媒體研究小組(2020年4月27日)2019台灣行動用戶媒體使用與接觸行為調查【網路統計資料】。取自:https://datayogurt.tw/public/yogurtup/7/f166a44fca83ade899652c2ee674ee8d.pdf
經濟部工業局新媒體研究小組(2020年4月30日)2019台灣行動裝置影音娛樂行為調查【網路統計資料】。取自:https://datayogurt.tw/public/yogurtup/7/0c6ec285620992a500a5a7299657a916.pdf
董懿嫺(2018)新媒體直播的魅力研究─以台灣新聞媒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6NKNU0785014)臺灣通識網(2017年10月2日)。CH03. 多元文化觀的媒體識讀教育 / 李紋霞老師【YouTube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bPse4TDNpM&list=PLfS0WrMWEu_537gIMqECB14o-5G47riJG&index=3
劉雅綾(2016)。臺東地區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縣:臺東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5NTTU5178002)劉慧雯(2015)。從媒體素養到新素養:是論教學策略與認識論的轉變。中華傳播學刊,27,67-98。DOI: 10.6195/cjcr.2015.27.03
潘玲娟(2004)。媒介素養與媒體教育。復興崗學報,81,235-248。
蔡淑琴(2012)。臺南市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及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1NTNT5374002)蔡嘉琪(2014)。新媒體場域下之台灣形象研究──媒體、主題與代言人。興國學報,15,195-207。
鄭明長(2012)。批判取向的媒體素養之教學途徑。課程與教學,15(1),67-90。
鄭勝元(2013)。臺北市國中學生之電子健康素養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1NTNU5571059)蕭宏祺(2012)。YouTube 的崛起:一個新的公民參與平台?【YouTube: Online video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Jean Burgess and Joshua Green 合著】。新聞學研究,113,239-252。
謝沂璉(2020)。臺灣大學生資訊分享動機、新聞素養與社群媒體體驗價值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8NTUA0472006)鍾布、黃煜、周一凝(2014)。新媒體時代的網路新聞研究前沿,傳播與社會學刊,29,235-265。
簡梅瑩(2011)。國小高年級媒體素養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4(2),33-64。
魏然(2015)新媒體研究的困境與未來方向。傳播與社會學刊,31,221-240。
羅曉南、余陽洲(2016)。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三版。新北市:正中。
蘇生豪(主編)(1997)。活用漢英辭典。臺北市:文橋。
英文文獻
Buckingham, 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uckingham, D. (2005) The Media Literacy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ehalf of OFCOM. Project Report. London: OFCOM, 2005. https://www.ofcom.org.uk/advice/media_literacy/medlitpub/medlitpubrss/ml_children.pdf
Deuze, M. (2001). Online journalism: Modell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news media on the World Wide Web. First Monday, 6(10). Retrieved from http://firstmonday. org/ojs/index.php/fm/article/view/893/802
Gitelman, L. (2006). Always al ready new media, history, and the data of cultu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Lee, A. Y. L. (2010). Media education: Definitions, approaches and development around the globe.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58(3), 1-13.
Literat, I. (2014). Measuring New Media Literacie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ool.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s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6(1), 15-27.
Livingstone, S. (1999). New Media, New Audiences? New Media & Society, 1(1), 59-66.
Livingstone, S. (2004) Media Literacy and the Challenge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7, 3-14.
Media Literacy Defined: The Basic Definition (n.d.). In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namle.net/publications/media-literacy-definitions/
Megee, M. (1997). Media literacy: The new basic. Emergency Librarian, 25(2), 23-26.
Melki, J. P. (2015). Guiding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Arab Curricula through Understanding Media Uses of Arab Youth.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6(3), 14-28.
Meyrowitz, J. (1998). Muliple media literac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 96-108
Ofcom (2020). Ofcom Children’s Media Lives: Life in Lockdown. Project Report. London: OFCOM, 2020. https://www.ofcom.org.uk/__data/assets/pdf_file/0024/200976/cml-life-in-lockdown-report.pdf
Potter, W. J, (2010). The State of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4(4), 675–696. DOI: 10.1080/08838151.2011.521462
Pungente, J. J. (1999). Canada’s key concepts of media literacy.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room/canadas-key-concepts-media-literacy Stevenson, A. (Ed.). (2011).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