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1: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玟君
研究生(外文):CHEN, WEN-CHUN
論文名稱:以活動理論探討國小級任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Investig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sing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for Parental Communication: From a Perspective of Activity Theory
指導教授:李郁緻李郁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YU-CHIH
口試委員:吳幸玲吳純萍
口試委員(外文):WU, HSIN-LINGWU, CHUN-PING
口試日期:2021-07-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LINE私人群組LINE官方帳號即時通訊軟體活動理論親師溝通
外文關鍵詞:LINE private groupLINE official account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activity theory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中,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不僅使人手一支手機,也使得即時通訊軟體大量崛起,讓訊息傳遞快速且方便。例如:LINE、Facebook、WeChat等軟體,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訊息傳遞工具。級任教師在親師溝通上,除了使用聯絡簿、電話外,也運用即時通訊軟體與家長連繫。
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文本分析法與省思札記等方式蒐集資料。本研究訪問花園市森森國小不同年級共六位級任教師,以深入瞭解國小級任教師如何透過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本研究以LINE(含LINE私人群組與LINE官方帳號)為主,討論即時通訊軟體如何在親師溝通中被使用,具體瞭解級任教師選擇班級LINE群組的動機、經營群組/官方帳號的方式及其對親師關係與班級經營帶來的影響。本研究使用活動理論的架構分析LINE的使用如何影響級任教師進行親師溝通。
本研究主要的結論如下:一、LINE有助於傳遞訊息、解決問題、呈現教學成果,且前述優點為國小級任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主要動機。二、級任教師透過選擇不同的即時通訊軟體功能、以不同方式傳達訊息、訂定班級LINE群組規則、傳達不同的溝通內容及搭配電話及聯絡簿與社群家長互動,以建立信任關係。三、級任教師與家長在班級LINE群組間的分工互動,增加親師溝通的真實感與頻率,使家長不再是班級的局外人,但教師也因此更容易與家長產生衝突,教學專業受到質疑。四、使用LINE官方帳號與LINE私人群組的最大差異在於班級氣氛的經營、班級凝聚力、親師間互動的關係。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oom of smartphones, there has been a sheer rise of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which make message transmission faster and more convenient for users. Software such as LINE, Facebook, WeChat, etc.,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tools for daily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life. Nowadays, we can also observe in many classrooms that, among other traditional communicative tools, such as contact books, cellphone and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are largely used in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In this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methods, such a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extual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notes are conducted. There are six homeroom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grades in Sensen Elementary School in Huayuan City participating this research. Through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this study focuses on how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with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LINE. The foci include: (1) how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is used in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2) the specific decision on using LINE private group or LINE official account, (3) how such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are incorporated into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ve practice, and (4) the impact on parent-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class management. The framework of activity theory is utilized in this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usage of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and its impact on teachers’ communication practice with parents.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1) LINE, as an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is helpful for delivering messages, solving problems, and fulfilling duties during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And they a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teachers chose using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2) The way homeroom teachers interact with parents with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varies, including sending/receiving messages individually or collectively, setting group rules, and delivering announcements in different ways (texts, photos, maps, etc.) . And accompaning by the use of landlines and contact books, LINE and other communicative tools altogether help teachers establish good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and parents; (3) There usually are certain degree of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homeroom teachers and parents created through the usage of LINE, so that parents are no longer outsiders in the class. But teachers conflict with parents much easier and their teaching profession is questioned by parents.; (4) The largest difference between using LINE official accounts and LINE private groups l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lass atmosphere, the cohesion of the clas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v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活動理論 8
第二節 親師溝通 15
第三節 即時通訊軟體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分析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8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5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3
第六節 資料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0
第一節 活動概述 70
第二節 主體 70
第三節 工具 86
第四節 規則 99
第五節 社群 105
第六節 分工 118
第七節 目標 124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33
第一節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的想像 133
第二節 使用班級LINE群組的習慣 134
第三節 研究發現 134

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發現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149
第三節 實務建議 150

參考文獻 152
附錄一:個別訪談知情同意書 160
附錄二:教師訪談大綱 161


中文參考文獻
LINE官方BLOG(2021)。http://official-blog.line.me/tw/
LINE for Business(2019年2月21日)。LINE@生活圈升級LINE官方帳號 功能大躍進。
https://www.linebiz.com/tw/column/featured-article/redesign-oa/
Mia(2019年10月23日)。台灣平均每人 200 好友!LINE 首公布台用戶數據,將新增
好友分類、一鍵分享。INSIDE。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7901-line-friend-new-feature
2019 台灣網路報告(2019)。
https://report.twnic.tw/2019/TrendAnalysis_globalCompetitiveness
水杉而(2014年1月28日)。LINE 2014持續耕耘台灣市場 拓展多元服務、著重在地化
服務。手機王。https://www.sogi.com.tw/talks/LINE_2014%E6%8C%81%E7%BA%8C%E8%80%95%E8%80%98%E5%8F%B0%E7%81%A3%E5%B8%82%E5%A0%B4_%E6%8B%93%E5%B1%95%E5%A4%9A%E5%85%83%E6%9C%8D%E5%8B%99_%E8%91%97%E9%87%8D%E5%9C%A8%E5%9C%B0%E5%8C%96%E6%9C%8D%E5%8B%99/6224790
王予萱(2018)。ClassDojo用於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
王芬玲(2010)。教師對特殊幼兒貧窮家庭親師溝通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
王淑俐(1994)。為師最樂:現代師生倫理與溝通技巧。南宏。
方冠中(2008)。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1期-即時通訊科技問題探討研究報告。高雄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王宥鈞(2015)。國中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行為意圖及滿意度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淑靜 (2014)。教師使用即時通軟體建立親師溝通平臺之研究-以Line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王雅薇 (2016)。國小級任教師使用社群資訊平台進行親師溝通意願與行為之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
王語婕 (2018)。Line親師溝通需求與使用動機之研究-以臺東縣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
王麗淑 (2019)。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意願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開南大學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王萬清(2013)。下班時間溝通親師零距離。師友月刊,556,20-24。
http://dx.doi.org/10.6437/EM.201310_(556).0005
石育倫(2011)。彰化縣偏遠地區小學教師與隔代教養家長之親師溝通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朱珊妮(2002)。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朱潔茹 (2016)。以即時通訊LINE作為國小低年級親師溝通媒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人文藝術學院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
呂英如(2018)。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探討-以桃園市某國小低年
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何英煒(2017年1月10日)。台灣網友 9成5愛用LINE。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110000124-260204?chdtv
呂新立 (2016)。班級經營資訊系統整合開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醒吾科技大學資訊
科技應用系。
吳如娟、陳建文、李舒媺(2019)。以活動理論探討翻轉教室之學生學習成效。高等教育
研究紀要,10,91-109。
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的障礙與突破。台灣教育,616,48-54。
吳明隆(1999)。新時代有效親師合作的內涵與具體作法。公教資訊季刊,3(1),56-74。
吳明隆(201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思慈(2019)。溝通媒介與溝通需求對親師溝通滿意度的影響-以臺北市國小學生家長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吳政穎(2013)。導入社群網站於國小學童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活動理論為架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宗鴻(2002)。尊重是互動的開始-班級親師溝通的方式。師友月刊,1,75-77。
http://dx.doi.org/10.6437/EM.200201.0075
李昕芮(2015)。幼兒園家長使用LINE App進行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李宛霖 (2016)。影響國中小教師使用行動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因素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李宜蓁 (2020)。國小級任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李秉芳 (2017)。國中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
李惠美(2016)。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親師溝通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華大學。
周立勳(1997)。不好做但必要做的工作-談該如何做好親師溝通。班級經營,2(1),
21-25。
林志宜(2009)。建構小五學生 Google 地球地圖學習情境:以活動理論為架構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怡君(2010)。從活動理論觀點研究臺灣中學跨國協作交流計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林秀芳(2012)。臺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親師溝通積極度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林芳蘭 (2019)。臺南市國小教師使用聯絡簿、電話或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林美琪(2011)。屏東縣國小新住民家長親師溝通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思伶(2018)。特教教師進行親師溝通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
特教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
林郁婷(2010)。以活動理論檢視三位中學英語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林莉玲(2016)。國小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嘉義縣教師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林進財(2005)。班級經營,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Index.aspx
卓峯志(2014)。健康促進宣導活動」如何決定代言名人?─以活動 理論做為分析
架構。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傳播文化,13,1-55。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穎蓵(2015)。非都市型小學應用LINE於班級經營及親師溝通之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
孟憲蓓(2010)。從部落格探討幼稚園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
學婦產科與老幼科。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巨流出版社。
洪麗玲(2000)。臺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燦宏(2019)。國中教師社群軟體作為親師溝通工作之研究-以LINE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徐千惠(2006)。班級經營-管理與實務取向。華騰。
唐子晴(2018,12月)。LINE台灣月活躍用戶破2,100萬,特愛三大功能、使用率名
列全球第一。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1783/line-linetoday-linestore-sticker
徐宜君(2014)。台南市國中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親師溝通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之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1(4),14-22。
唐昇志(2002)。以活動理論為架構分析網路主題式學習活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東華大學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
凌嬿茹(2015)。親師溝通效果與LINE的使用及家長教養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Y國小低
年級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

孫愛盈(2015)。以IS持續使用模式探討國小教師持續採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
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莊梅裙(2018) LINE進行親師溝通、家長參與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台南市國中家長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媒體藝術研究所。
莊鎮嘉(2008)。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認知因素與使用者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張依靜、尹玫君(2009)。嘉義市國小學童使用班級網站的現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
探討。教育研究學報,43(2),169-194。
http://dx.doi.org/ 10.7029/JES.200910.0169
張淑玲(2005)。合作成長小組促進國小教師數學教學知能與反思能力成長之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博士論文。
張卿卿、陶振超(2018)。媒介使用與社會互動。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頁171-174。
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material/files/54184212020.pdf
張卿卿、陶振超(2019)。你今天line了嗎?。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96。
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epaper/%E7%AC%AC96%E6%9C%9F20191009.htm
張雅卿(2009).原住民地區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麗美鄉二家幼兒
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張筱涵(2018)。新竹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運用親師溝通媒介現況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學院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張瑋玲(2013)。臉書好友加不加?--數位時代親師溝通管道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
陳宏維(2010)。以活動理論探討兩位臺灣大學英文寫作教師教學信念及實施(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潔(2015)。國小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陳幼琪(2016)。國小教師使用LINE做為親師溝通管道之行為意向及其對班級經營成效
之影響-以家長參與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暨媒體與遊戲設計研究所。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20,2月11日)。教育部國教署通報-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因
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針對校內、外住宿學生居家檢疫注意事項及回報事宜(臺教國署學字第1090014733號)。https://cpd.moe.gov.tw/page_two.php?id=33949
教育部統計處(2018)。各級學校學生數。https://stats.moe.gov.tw/
教育基本法(民國88年06月23日)。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計
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集刊,54(1),55-86。
http://dx.doi.org/10.6209/JORIES

陳佩英、曾正宜(2011)。探析專業學習社群的展化學習經驗與課程創新行動-活動理
論取徑。教育研究集刊,57(2),39–84。
http://dx.doi.org/10.6910/BER.201106_(57-2).0002
陳俐文、陳棟樑、楊麗櫻(2019)。國小學童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
行為意圖與滿意度之研究。兩岸職業教育論叢,3(1),44-57。
http://dx.doi.org/10.6685/ASVEJ.201910_3(1).0005
陳彥廷(2016)。活動理論觀點下國小師資生數學課程轉化的阻力與助力。教育學報
44(2),51-79。
陳春梅、林淑珍(2007)。親師互動策略之探討-教師與家長的家庭功課。第7屆教育專
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暨成果發表會高職組成果集。
陳斐卿、林盈秀、蕭述三(2013)。教師合作設計課程的困難─活動理論觀點。教育
實踐與研究,26(1),/63–94。http://dx.doi.org/10.6776/JEPR
陳淑惠(2017)。應用網路社群軟體在國小親師溝通之研究-以LINE App為例 (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陳傳文 (2019)。國小教師以即時通訊軟體 LINE 作為親師互動工具之意願探討(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陳嘉芬(200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與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
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畢達恆(2003)。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匯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
究實力。巨流。
許妙芬(2016)。國民中學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許尹玟(2018)。即時通訊軟體LINE應用於幼兒園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郭欣妤(2014)。以活動理論觀點探討大學動保社團之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清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學習科學研究所。
郭素文(2004)。運用班級通訊電子報促進親師溝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學系。
許鴻德(2012年3月2日)。手機簡訊服務如何開創新的藍海市場?。手機王。
https://www.sogi.com.tw/articles/%E6%89%8B%E6%A9%9F%E7%B0%A1%E8%A8%8A%E6%9C%8D%E5%8B%99%E5%A6%82%E4%BD%95%E9%96%8B%E5%89%B5%E6%96%B0%E7%9A%84%E8%97%8D%E6%B5%B7%E5%B8%82%E5%A0%B4_/6187561
童子瑜(2020)。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
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
黃月琴(2015)。教師採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研究- 以LIN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黃志賢、林福來(2008)。利用活動理論分析臺灣泰雅族國中生的數學學習並設計教
學活動。科學教育學刊,16(2),147-169。
http://dx.doi.org/10.6173/CJSE.2008.1602.02
湯申嘉(2017)。行動即時通訊軟體之滿意度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楊文吟(2019)。以整合性科技模式探討國小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接受度之調
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頁
5-42。http://dx.doi.org/10.7014/TCYC.200008.0005
黃淑華(2006)。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親師關係與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儀(2017)。運用Line為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黃肇祥(2020年2月11日)。LINE 聲勢開始下滑了嗎?排名陸續遭 2 名新對手超越。
自由時報。https://3c.ltn.com.tw/news/39497
葉立誠、葉至誠(2011)。研究法與論文寫作(3版)。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楊智善(2016)。國小級任教師不同溝通媒介親師溝通自我效能暨親師溝通滿意度之比較
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楊嫊薰(2008)。質性研究田野練習實錄-訪談國中級任教師之親師溝通情形。臺灣教
育,650,40-46。http://dx.doi.org/10.6395/TER.200804.0040
楊麗櫻 (2019)。國小學童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行為意圖與滿意度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尹羚(2018)。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廖淑貞(2015)。智慧型手機即時通訊軟體與親師溝通之關聯性探討--以桃園市國小教師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班。
翟彗鏵(2019)。幼兒園親師溝通運用社群軟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
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
蔡宗達(2015)。行動即時通訊軟體輔助家庭聯絡簿使用成效之研究—以板橋區某國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
蔡昌宏(2015)。運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對親師溝通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區公立幼兒
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蔡旻珊(2014)。國小教師親師溝通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
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蔡淑汝(2015)。Line應用於家庭聯絡簿及親師溝通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蔡淑汝、吳明德、林廷華(2017)。高雄市國小家長對家庭聯絡簿與 LINE 運用親師溝通
之研究。高苑學報,22,133-150頁。
蔡燕平(2004)。組織採用即時通訊軟體與組織溝通之研究─以MSN Messenger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盧玉琴(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
歐用生(1995)。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與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師大書苑。
蔣黃花(2018)。教師使用LINE和FACEBOOK進行親師溝通之意願研究-以高雄市
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鄭芳蓉(2018)。國小教師使用行動即時通訊軟體LINE做為親師溝通平台之研究-以新
竹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班。
鄭思裴(2014)。以活動理論探索遠距健康照護服務遞送模式: 中風病患服務推廣之
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所)。
鄭雅芳 (2017)。教師採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
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劉玉萍(2019)。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新北市鄧公國
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劉育其(2020)。幼兒園家長使用社群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成效之探討—以LINE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劉佳蓉(2015)。臺北市國中特教教師親師溝通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簡苑真(2020)。親師溝通對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中介效果(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蕭玉品 (2018年5月2日)。葉丙成催生PaGamO 打電競一併把書念完。遠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44124
蕭月琦(2018)。幼兒園班級網頁用以親師溝通成效之探討-以嘉義市某公立幼兒園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蕭仲廷(2012)。論家長參與類型與親師溝通。臺東大學教育學糸休閒與社會研究,
5,63-75。http://dx.doi.org/10.29947/LSR.201206.0005
顏立、周雪敏(2019)。非介入性研究。載於諸彥含(主編),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頁236-262)。松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顏立、周雪敏(2019)。資料的整理與分析。載於諸彥含(主編),研究方法與論文
寫作(頁263-306)。松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顏立、康曉卿(2019)。調查研究法。載於諸彥含(主編),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頁
121-169)。松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珮芸(2018)。幼兒園教師運用社群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蘇怡文(2017年5月5日)。八成以上台灣人愛用Facebook、Line坐穩社群網站龍頭 1
人平均擁4個社群帳號 年輕人更愛YouTube和IG。資策會FIND。
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
蘇俐文(2019)。臺南市幼兒園家長使用科技接受模式進行親師溝通之調查(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英文文獻
Engeström, Y. (1987).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 Helsinki, Finland: Orienta-Konsultit.
Engeström, Y. (1999). Innovative learning in work teams: Analyzing cycles of
knowledgecreation in practice. In Y. Engeström, R. Miettinen, & R.-L.
Punamaki (Eds.),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pp. 377-404).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ngestrȍm, Y. (2000). 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redesigning work. Ergonomics, 43(7), 960-97Freidson,
Eliot (1971). Professionalism: The Doctors' Dilemma. Social Policy, 1(5),
35-40.
Kuutti, K. (1996). Activity Theory as a Potential Framework for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Research. In B. A. Nardi (Ed.),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Leont'ev. A.N. (1981).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d. Moscow:
Progress.
Vygotsky, L.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yatt-Smith, C., Lingard, B., & Heck, E. (2019). Digital learning assessments
and big data: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UNESCO Education Research and Foresight Working Papers.
Yamagata-Lynch, L. C., & Smaldino, S. (2007). Using activity theory to evaluate and improveK-12 school and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30,364-38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