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1: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文玲
研究生(外文):CHIU, WEN-LING
論文名稱:運用MAPS教學策略於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成效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MAPS Teaching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enior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s.
指導教授:林進材林進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N-TSAI
口試委員:張媛甯黃彥文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YUAN-NINGHUANG, YEN-WEN
口試日期:2021-07-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1
中文關鍵詞:MAPS教學策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成效
外文關鍵詞:MAPS teaching strategyreading comprehensionthe effec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探討MAPS教學策略運用於國小高年級國語文課程中, 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成效之改善情形,並評估MAPS教學策略在國小高年級國語課程之可行運作模式與策略,以瞭解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遭遇的困難與解決對策。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班級之國小高年級 19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MAPS教學策略教學方案於課堂中實施。行動歷程共有三個循環階段,歷時 12 週,研究過程透過質性與量化資料之搜集與,分析歸納出本研究結論如下:
1.MAPS教學策略融入國小高年級國語文課程可行性高。
2.MAPS教學策略有助於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3.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歷程所遭遇之問題有其因應之道。
(1)提問策略中的題目應根據課堂實際狀況調整,給學生較多且具體的提示。
(2)心智繪圖需調整為更具結構化的提問設計及教學引導。
(3)口說發表注意學生特性,適時給予提示與鼓勵。
(4)同儕鷹架宜給予高成就及低成就學生不同強化需求。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採MAPS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dopted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how the MAPS teaching strategy is applied to the Mandarin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school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Mandarin , and to evaluate the feasible operation mode and strategy of the MAPS teaching strateg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ndarin curriculum.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eachers in actual teaching and their solutions.
In this study, 19 senio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class where the researcher teaches are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MAPS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plan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classroom. The course of action has three cyclic stages, which lasted for 12 week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MAPS teaching strategy is highly feasible to integrate into the senior students Mandarin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schools.
2. The MAPS teaching strategy helps to improv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the Mandarin in the senio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3. Teachers have their own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lan.
(1) The questions in the questioning strategy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classroom, giving students more and specific hints.
(2) Mind mapping needs to be adjusted to a more structured questioning design and teaching guidance.
(3)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oral presentations, and give prompts and encouragement at appropriate times.
(4)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should gives high-achieving and low-achieving students different needs for reinforcement.
Finally,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using MAPS teaching strategi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MAPS教學策略之意涵 9
第二節 閱讀理解之意涵 21
第三節 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54
第三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58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60
第五節 課程與教學方案設計 63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5
第七節 研究倫理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方案醞釀期 71
第二節 方案規劃設計期 76
第三節 方案實施期 83
第四節 方案反思與評鑑期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0
第一節 結論 140
第二節 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47
一、中文部分 147
二、 西文部分 154

附錄 157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 157
附錄二 協同教師會議記錄 158
附錄三 教師教學日誌 159
附錄四 課堂教學觀察記錄 160
附錄五 學生訪談紀錄 161
附錄六 課程回饋問卷 162
附錄七 六年級第一學期國語科期中評量試卷 163
附錄八 六年級第二學期國語科期中評量試卷 166
附錄九 六年級第一學期國語科期中評量試卷雙項分析表 170
附錄十 六年級第二學期國語科期中評量試卷雙項分析表 173
附錄十一 運用 MAPS 教學策略之教學活動設計 176


王秀卿(2012)。故事結構問題提問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obert E. Slavin)。學富文化。
王政忠(2015)。MAPS教學法。中等教育,66(2),44-68。
王政忠(2016)。我的草根翻轉 MAPS 教學法。親子天下。
王婉怡(2016)。合作學習與MAPS教學策略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王豐裕(2019)。以智慧閱讀之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模組--提升五年級學生閱讀學習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任長松(2014)。探究概念辨析。全球教育展望,8,3-11。
江淇(2019)。心智圖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五南。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 報,16,65-104。
吳嘉峯(2015)。Edmodo融入國小五年級閱讀理解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吳瓊芳(2018)。Maps教學法促進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宋偉航(譯)(2016)。哈佛大學這樣教孩子競爭力:未來人才一定要具備的7大生存能力。方言文化。
李宜嫻(2015)。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以金門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李俊仁、阮啟弘、張智宏、羅于惠、宋玟欣、吳嫻、李冠慧、鄭仕坤、李佳穎 (2010)。 大腦、認知與閱讀。信誼。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博雅書屋。
李淑菁(2015)。找回課堂專注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78-181。
周舜欽(2015年8月)。學習金字塔的誤解。https://class.windelf.idv.tw/modules/tadnews/pda.php?op=news&nsn=783&ncsn=5
官美媛(1999)。國小學生摘取文章大意策略之教學研究─以五年級說明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 D. Gagne,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 )。遠流。
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台灣圖書館管理期刊,5(2)期,7-9。
林明慧(2020)。教師運用多層次提問策略提升高中生英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盈玲(2020)。運用MAPS教學法於國小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淑如(2014)。運用提問和摘要策略促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邱彥綾(2020)。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策略融入國語教學之研究─以多層次提問及心智繪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 2—培養 Super 小讀者。天下雜誌。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307-349。心理。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63-67。
柯華葳(2010)。中文閱讀障礙。心理。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心理。
洪蘭(2004)。兒童閱讀好處多。幼獅少年,330,92-93。
倪文錦、謝錫金(2006)。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華東師範大學。
夏崇舜(2005)。如何增進學生英文的閱讀能力。黃埔學報,49,314-315。
康恩嘉(2017)。運用六何法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閱讀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2-51。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瑜涵(2019)。MAPS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社會領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張馨云(2001)。國小三年級英語故事教學中學習鷹架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部(2011)。在職教師閱讀教學增能研習手冊。教育部。
梁芳瑜(2016)。MAPS教學法在國中國文教學之實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梁彩玲(2010)。溝通式語言教學:談合作學習。東華。
許尤美(2019)。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對高職生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許呈瑟(2020)。發現學習論對英文閱讀創新教學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2(1),129-148。
許秀萍(2015)。閱讀理解策略結合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能力及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幼獅。
許雅晴(2020)。應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偏鄉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連悅真(2016)。運用「MAPS教學法」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連舜華(2018)。運用「MAPS教學法」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水香(2018)。運用MAPS教學法於提升八年級學生英語閱讀理解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聿俊(2010)。國小兒童散文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明蕾(2010)。閱讀心理學對國小閱讀理解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99,53-63。
陳欣希(2015)。閱讀問思教學的全貌性與階段性。取自 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blog-detail?id=414
陳欣希、柯雅卿、周育如、陳明蕾、游婷雅(2011)。問好問題。天衛文化。
陳春蓮(2015)。國小高年級線上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美佑(2018)。國小六年級閱讀理解策略教學行動研究—以摘要策略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陳海泓(2015)。CORI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閱讀成效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1),99-129。
陳海泓、林秀娟、盧明君 (2017)。自我提問。載於柯華葳(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111-137頁)。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10-19。

陳雅雯(2014)。自我提問策略對國小學童閱讀童話提問能力及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鈕文英(202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雙葉。
黃政傑(2011)。教學原理。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五南。
黃紀軒(2018)。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黃瓊儀(2012)。台灣近十年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243-267。
詹中達(2019)。MAPS教學法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應用 - 融入UbD課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詹餘靜、陳靜怡 (2012)。差異分組式平衡閱讀教學對國小英語認字、閱讀理解能力 與閱讀態度之影響。英語教學,36 (2),125-163。
劉沛琳(2008)。概念構圖理解策略在大學英文閱讀教學之成效。課程與教學季刊,11(4),137-162。
潘建蓉(2017)。交互教學法結合英語讀物對國中學生英語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潘麗珠 (2008)。閱讀的策略。商周。
蔡夙眉(2015)。DRTA閱讀理解策略融入國小四年級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蔡清田 (2017)。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想畢業?讀這本。高等教育文化。
蔡清田(2000年4月)。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論文發表於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研討會。
蔡銘津(2009)。增進英文閱讀理解成效之策略探討。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5(2),1-12。
鄭玟玟(2019)。國民小學閱讀磐石獎學校推動閱讀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謝州恩(2012)。鷹架發展的理論、模式、類型與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364,2-16。


Alsamadadani,H.A.(2011).Effects of the 3-2-1 reading strategy on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Canad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4(3),184-190.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In P. D. 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 255-291.
Bender, W. N. (1995).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Bruner, J. S. (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21-32
Buzan, T., & Buzan, B. (1996). Radiant thinking. The mind map book: 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 53-58.
Carrell, P.L.,& J.C. Eisterhold.(1983).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3(2),121-134.
Dugan, J. (1997). Transactional literature discussions: Engaging students in the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The Reading Teacher, 51(2), 86-96.
Durkin, D. (1993). Teaching them to read (6th ed.). Allyn & Bacon.
Goodman, K. S. (1996). On reading. Portsmouth, Heinemann
Goodman,K.S.(1967).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6,126-35.
Griffin, C. C., Malone, L. D.,& Kameenui, E. J.(1995).Effects of graphic organizer instruction on fifth-grade students.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89(2),98-107.
Just, M. A., & Carpenter, P. A. (1980). A theory of reading: From eye to fixation to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7, 329-354.
Kintsch, W. (1988).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construction-inter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95,163-182.
Kurby,C.A.,Britt,M.A., & Magliano,J.P.(2005).The role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processes in between-text integration. Reading Psychology,26,335-362.
Mayer, R. E. (1989). 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1), 43-64.
Nagao,H.(2002).Using Top-Down Skills to Increa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akase Senior High School.
Perfetti, C. A.(1985). Reading Abi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ciano, A. (2015). The effectiveness of mind mapping as an active learning strategy among associate degreenursing studen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Nursing, 10(2), 93-99.
Rumelhart,D.E.(1994).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In R.B.Ruddel,M.R. Ruddel,& H.Singer(Eds.),Theoretical models processes of reading (4th ed.,pp.864-894).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amuels, S. J., & Kamil,M. L. (1988). Models of the reading process. In P. L. Carrell, J.Devine, & D. E. Eskey (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pp. 22-3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ncibaugh, J. M., & Sencibaugh, A. M. (2015). The effects of questioning the author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Improvement, 52(3), 85-82.
Shang, H. F. (2010). Reading strategy use, self-efficacy and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Asian EFL Journal Quarterly, 12(2), 18-42.
Smith,F.(1978). Read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ng, M. J. (1998).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in an ongoing EFL university reading classroom.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8, 41-45.
Stanovich,K.E.(1980).Toward an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6,32-71.
Zhang, L. J. (2008). Constructive pedagogy in strategic reading instruction: Exploring pathways to learner development in th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 classroom. Instructional Science, 36, 89-11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