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C. (1999)。建築模式語言。(王聽度、周序鴻譯)。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ARCHINA. (2018)。費諾科學中心 扎哈·哈迪德。上海:建築中國周刊。
Asimow,M. (1962).Introduction to desig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Chomsky,N.(1957).LOGICAL STRUCTURES IN LANGUAGE.American Doc-umentation.Washington.Vol.8(4)
Claypool,M. (2017).The Digital in Architecture: Then, Now and in the Future. space10. https://space10.com/project/digital-in-architecture/
Colquhoun,A. (1998)。建築評論文集-現代建築與歷史變遷。(施植明譯)。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Eilouti,B. (2012).Sinan and Palladio:two cultures and nine squa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6(1),pp.1-18 https://doi.org/10.1080/15583058.2010.495821
Eilouti,B.H.(2019) Shape grammars as a reverse engineering method for the mor-phogenesis of architectural façade design.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search,8(2),pp.191-200 https://10.1016/j.foar.2019.03.006
Eisenman,P.(2018)。現代建築的形式基礎。中國:同濟大學出版社。
Galanter,P.(2003).What is generative art? Complexity theory as a context for art theory.Papers of Generative Art 2003 Conference; 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 NYU . https://www.philipgalanter.com
Goldberger,P. (2012)。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新北市:大家出版社。
Hadid,Z.(2005)。(德國沃夫茲堡斐諾自然科學中心 黑暗漏斗建築 創造驚訝與發現)。FAM準建築人討論區。本文來自中時網路藝文村。
Hasell,M.J.&Benhamou,R.(1988).Interior Design:A Dynamic Systems View.Wiley Online Library,14(2),pp.13-22 https://doi.org/10.1111/j.1939-1668.1988.tb00124
Hester,R.T.(1999).Design for Ecological Democracy. The MIT Press https://doi.org/10.1111/j.1939-1668.1988.tb00124.x
ITREAD01(2018)。生成式藝術和演算法創作01-概述。HTML/CSS。https://www.itread01.com/eephke.html
Kalay,Y.E.(1991). Computational Modalities of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in Design.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Futures: Educa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s.CAAD Futures ‘91 Conference Proceedings / ISBN 3-528-08821-4.Zürich(Switzerland), pp.271-284
Koning,H.&Eizenberg,J.(1981).The Language of the Prairie: Frank Lloyd Wright's Prairie Houses.SAGE Journals,8(3),pp.295-323.https:// doi.org/10.1068/b080295
LI,A.I-K.(2001).A shape grammar for teaching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Yingzao fashi.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
Lynch,K.(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胡家璇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Neuman,W.L.(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第2版)。(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anta,J.(2014).Analysis,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Man-machine Systems 1988: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Third IFAC/IFIP/IEA/IFORS Confer-ence.Oulu,Kent:Elsevier Science.
Schaffranek,R.&Nourian Ghadikolaee,P.(2014).Generative syntax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pp.18-21 http://resolver.tudelft.nl/uuid:7438c10f-5e1c-4c0d-993f-114becf07867
Scott, G.(1989)。人文主義建築。(張欽楠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Stiny,G.(1980).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Urban Analytics and City Science SAGE Journals,7(3),pp.245–246.https://doi.org/10.1068/b070343
William J.Mitchell.(1995)。建築的設計思考。(劉育東譯)。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Zevi,B.(1994)。建築空間論。(張似贊譯)。台北市:博遠出版社。
卜昱文(2016)。Zaha Hadid凌駕世俗的8個建築傳奇。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06-city-architecture-zaha-hadid-works
支文軍、王欣蕊(2019)。流動· 無限· 未來:阿塞拜疆巴庫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設計解析與評價。時代建築。4https://www.sohu.com/a/334269810 _681890
王冰(2013)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巴庫,阿塞拜疆。世界建築,9,pp.36-39。
王建柱(1984)。室內設計學。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2018)。札哈.哈蒂作品全集1976-2016。(劉彥均、何震寰、吳莉君譯)。台北市:原點出版社。
庄惟閔(2016)。(陸金雄編著)。御風而行。道通為一 清華大學 台灣建築師碩士班學術交流活動紀實。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何震寰、劉宛育、姚德佑(2014)。如果這不叫數位化 那究竟是什麼 北科建築的當代轉型 數位化設計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吳琨祥(2002)。室內設計概論I 。台北市:全華圖書出版社。
吳煥加(1998)。論現代西方建築。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李峻霖、莊亦婷,(2017)。建築計畫: 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峻霖、莊亦婷,(2020)。建築設計:涵構與理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琦華、林峰田(2007)。台灣聚落的空間型構法則分析。建築學報 (60)。27~45 ,https://doi.org/10.6377/JA.200706.0027.
彼得·埃森曼(2018)。現代建築的形式基礎。中國:同濟大學出版社。
林怡孜(2019)。無盡的名單-賞析建築的樂趣│文心藝所書店x曾成德。La Vie。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901419.
邱上嘉(2003)。概說喬治‧史坦尼的形狀語法。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邱茂林(2003)。CAAD TALKS 2設計運算向度。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洪志寬(2009)。居家室內設計風格與空間消費者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新竹市。胡惠君、李王寶(2008)。形的設計運算方法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4(1),143-162。
胡惠君、嚴貞(2006)。形狀語法運用在造形設計之研究。設計研究,(6)。https://doi.org/10.30178/SJYJ.200607.0025
倪順成(2010)。數位基本設計教程之研擬與實驗。(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殷寶寧(2009)。設計中的女性:愛莉絲.德沃芙與室內設計專業之浮現。設計學報,14(1)。https://doi.org/10.6381/JD.200903.0001
崔光宙(2005)。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主讀講稿。康德對優美的分析/分析優美的脈絡與邏輯。http://faculty.ndhu.edu.tw/~shtang/classical/~ shtang/classical/fruit/lecture/20050928.htm .《Critique of Judgement》(Kritik der Urteilskraft)伊曼紐爾·康德(1790)。
康石石(2017)。3分鐘幫你梳理室內設計與室內建築的差異。設計雜誌。https://kknews.cc/design/aon24xj.html/
曹楷中(2012 )。從羊皮草圖到Digital diagram淺析生成類圖解發展歷程。風景園林新青年。http://www.youthla.org/2012/02/a-study-of-generative-diagram-evolution-process/
陳阿善(2003)。設計運動的數位化。歷史月刊,187,pp.94-98。
陳堅、魏春雨(2008)。」新場域精神」之創造-淺析當代建築創作中營造場域精神之新語彙與新方式。華中建築,26(11),pp.8-12。
曾涵筠(2007)。空間編織-以數位設計探討住宅空間形式的衍生與構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碩博士班論文。台南市。朝倉直已(1993)。設計的平面構成。新北市:新形象出版社。
楊平、楊裕富(2010)。後現代建築設計思維─設計電腦化的數位建築案例探討─以Aronoff Center for Design and Art為例。楊平在pix。http://g9733719.pixnet.net
廖淑鳳(2018)。11歲立志成為建築師、深入建築女爵Zaha Hadid構築的王國「建築就是我對理想世界的追尋。La Vie(3)。http://www. wow-lavie.com/article/ae1800643
漆志剛(2015)。物非物.海德格的哲學與建築。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7),pp.52-54。
瘋設計(2017)。追憶建築女王Zaha Hadid札哈·哈蒂 在亞洲舞動的曲線建築。瘋設計。https://fundesign.tv
劉育東(2001)。數位建築的浮現。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劉育東(2007)。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ss。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劉秉承(2018)。「城市診脈」動線系統之模擬與預測-一種基於空間型構理論動線區段分析之都市空間結構研究。設計學報,23(3)1-5。https://doi.org/www.jodesign.org.tw/index.php/JODesign/article/viewFile/1336/608
歐陽龍騰(2013)。建築語言。中外建築。ht tps://www.xzbu.com/2/view-4420721.htm
諾伯舒茲(1990)。存在・空間・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霍鵬程、楊清田(2009)。運會之視覺設計機能與意象傳達研究。藝術學報(85),pp.131-155。https://doi.org/10.6793/JNTCA.200910.0131
謝淳鈺(2011)。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以建築三時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與電腦輔助設計組博士。新竹市。簡聖芬(2000),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現況與未來發展。電腦與網路時代中的建築設計研討會。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