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Daniel Goleman&Peter Senge(2015)。未來教育新焦點: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許妍飛譯〕。天下文化。
Geoff Payne&Judy Payne(2012)。研究方法的五十個關鍵概念〔林育如譯〕。韋伯文化國際。
https://www.aade.org.tw/the_anne_times/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2018)。美育書簡:席勒論美與人性〔謝宛真譯〕。商周出版。
Pauline Brown(2020)。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駕馭感官的力量,讓美學成為你的個人優勢和企業策略,創造品牌價值〔謝樹寬譯〕。漫遊者文化。
Robert K.Yin (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弘智文化。
于承平(2013)。學校推動美感教育之探討。學校行政,84,101-117。
安妮新聞(2020)美感智能閱讀計畫。
朱乙真(2016)。歐洲孩子的建築美學教育。未來family,2(18),80-81。
朱立群(2016)。韓國啟動新一代教改,藝術扎根國中課程。未來family,2(18),82-83。
吳青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詞書。高等教育。
吳璧純(2008)。找回統整的生活課程: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研修及97生活課綱的特色,教育研究月刊,4(5),129-157。
吳璧純(2017)。耕耘一畝兒童學習的沃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生活課程特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4(10),1-13。
吳璧純、秦葆琦(2015)。生活課程中的自主學習精神之探究。市北教育月刊,49, 79-104。
李奇昌、林小玉、喻薈融、趙惠玲(2015)。美麗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2(2),1-11。
周世輔(1981)。國父思想新論。三民書局。
周佩諭(2015)。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評述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的實踐。台灣教育評論月刊,4(1), 94-96。
周淑卿(2015)。治絲益棼的課程政策:十二年國教課綱修訂的紛擾。教育研究月刊, 234,5-16。
林小玉(2015)。美感教育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性。台灣教育。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師大師苑。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雄獅圖書公司。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五南。
洪詠善 (2012)。跨域SAS(社會/藝術/科學)美感教育的課程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 55-60 。.
洪詠善(2012)。文化創意世代中美感教育的課程圖像。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 (2),61-86。.
洪詠善(2014年12月15日)。借鏡於澳洲:沉浸式的統整藝術與美感。https://cirn.moe.edu.tw/Upload/Website/1124/WebContent/32094/RFile/32094/80816.pdf
洪詠善(2019年2月1日) 。美感教育圖像、趨勢發展與實踐探析。.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洪詠善、黃祺惠、范信賢(2018)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工作計畫成果報告。. 國家教育研究院。
胡茹萍、于承平、范靜媛、官淑如(2010)。人力資源發展與職業輔導。載於第六屆亞州技術及職業教育訓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638-661頁)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唐富美、四季藝術教育機構團隊、李政青(2019) 。看見四季:玩藝術、品美學、動手解決問題,四季藝術幼兒園的教育創新之路。親子天下。
孫扶志(2004)。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59-129。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生活課程課程手冊。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容蘋(2005)。國小五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創意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張雅萍(2014)。美國當代藝術教育典範學者 Michael J.Parsons 的學術研究與治學精神之探究。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2,155-215。
教育部(2004)。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開啟孩子的無限可能。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計畫。
教育部(2014)。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16a)。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教育部(2016b)。美感從幼起,104年美力成果首次發表。http://depart.moe.edu.tw/ed2600/News_Content.aspx?n=E491D1720010EE05&sms=D4AB88F29491B48F&s=88B4714939BEC541
教育部(2018a)。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計畫。
教育部(2018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生活課程。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演變與內涵的探究。五南。
陳之華(2011)。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天下文化。
陳木金(1993)。國民小學美育教學課程實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載於「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6-51頁)。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
陳向明(2002)。如何做質的研究。洪葉文化。
陳伯璋、張盈堃(2007)。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8(12),41-72。
陳易鶴(2020)。美感努力運動:150 則美感生活實踐 ╳ 18 則美感養成習題。時報出版。
陳朝平(2002)。從課程統整的觀點看生活課程綱要中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藝術教育研究,2(4),83-98。
陳雅文(1995)。教育大辭書。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1584/
陳韻如(2018)。國小教師美感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陳議濃(2011)。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南台學報, 36(4),97-112。
麥特‧拉莫斯 (2018)。世界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來自7個國家的7個孩子,食衣住行都不同的一天。小天下。
喻肇青、張寶釧、黃菁、蔡懷萱、林碧雲、林怡彤、陳佳瑩、田又方(2016)。看見美的故事。國家教育研究院。
喻薈融、趙惠玲、李小玉、李其昌(2015年5月)。美麗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2(2),1-11。
游昇俯(2016)我們為何缺乏美感素养?五問美感教育。社會美育研究: https://site.douban.com/298856/widget/notes/193972097/note/710213905/
馮至、范大燦(1989)。審美教育書簡。淑馨出版社。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左岸文化。
黃彥文(2019)。讓美感開始共鳴-展望台灣美感教育的未來。五南圖書。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東華書局。
黃啟菱(2016)。用美好的事物堆砌個人風格,風格,是一種生活的信念。未來family,2(18),86-93。
黃啟菱(2016a)。常陵:觀察力和感受力,父母給我最好的禮物。未來famuly,2(18),84-85。
黃啟菱(2016b)。 擺脫借課命運,美感教育列入107課綱。未來family,2(18),64-65。
黃愛婷(2018)。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班級常規經營對美感教育推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楊寶山(2011)。希望快點長大。世一。
詹秀葳、謝其濬(2015)。美力,孩子看不見的競爭力。親子天下。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聯經。
漢寶德(2018)。漢寶德談美(二版)。聯經。
劉春榮、徐慧嬛(2008)。第一章:總論。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7), 1-44。
劉嘉路(2020)。泰雅勇士大步向前。麋鹿。
潘慧玲(主編) (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高等教育。
蔣勳(2006)。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遠流。
蕭宏恩(2005) 。美感與人生。哲學與文化,32(6),127-141。
羅梅英(2016)。美感教育加值孩子的未來,未來Family,2(18),58-63。
羅梅英(2016)。教科書變美了!全台第一本為美而生的課本,未來Family,2(18),268-69。
二、英文部份
Arts Council England (2004). The impact of the arts: Some research evidence. London: Author.
ArtsSmarts (2009). ArtsSmarts: Annual report 2008. Retrieved December 3, 2010, from http://www.artssmarts.ca/en/about-us/about-us.aspx
Creswell, J. W. (2005).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Pearson.
Donnelly, N. (1990). Stumbling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afactual account of the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aestheticeducation in an irish context. Studies in Art Eduaction,31, 141-148.
Efland, A. (1992). Ralph Smith's concep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ts curriculum implication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 201-209.
Eisenhardt, K.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32-550.
Fairchild, A. W. (1991). Describ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creating a model.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6, 271-280.
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2007). ARTSsmart: A strategy for arts education in south Australian schools and preschools 2003-2006.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10, from http://www.artssmart.sa.edu.au
Hobbs, J. (1985). Response to Smith's " A Right to the Bes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6, 176-180.
http://www.arteducators.org/store/NAEA_Natl_Visual_Standards1.pdf
Krug, D. H., & Cohen-Evron, N. (2000).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Macmillan.
NAEA(1994).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ers.
National Arts Council Singapore (2009). Renaissance city report iii. Author.
Piaget, J. (1957). Logic and psychiology. Basic Books.
Sahasrabudhe, P. (2006). Design for learning through the a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Through Art, 2(2), 77-92.
Smith R. A. (1992). Problem for a 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 25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