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王洪君(2007)。“字本位”與漢語二語教學。漢語教學學刊,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白樂桑(1996)。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土之爭:是合併,還是分離,抑或自主?世界漢語教學。1996,4期。
呂必松(2007)。組合漢語知識綱要。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
江惜美等(2016)。華語文教程與教學設計。台北:文光。
江新、趙果(2001)。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對基礎階段的留學生的一次調查研究。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七屆學術討論會論文。
宋建華(2009)。漢字理論與教學。台北市:新學林。
周碧香(2014)。圖解識字教學原理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林季苗(2011)。漢字教學四大原則語法國經驗。華語文教學研究,第八期
林文韵等(2014)。兒童華語教學導論。台北:正中書局。
周小兵、李海鷗主編(2004)。對外漢語教學入門。廣州:中山大學。
周健(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孟如瑛(2013)。看見特殊,看見潛能:特殊生教師家長貼心手冊(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寶山(1991)。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洪蘭(2018)。有理最美:培養閱讀好習慣,增進大腦思考力。台北:遠流。
柯華葳、李俊仁(1999)。閱讀困難的理論架構及驗證。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文集,114-127。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原作者Brown,H.D.)。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徐通鏘(1994)。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世界漢語教學。
秦海霞(2003)。談我國古代的蒙學教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期。
徐子亮(2000)。漢語做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陳麗雲(2016)。文字好好玩。台北市:僑委會。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張朋朋(2007)。集中漢語(新編基礎漢語──識字篇)。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張莉萍(2008)。對外漢語字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台灣:花蓮慈濟大學。
陳俊良等(2008)。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研究。遠東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三期。
張金蘭(2009)。「識寫分流」教學策略對外籍生漢字識寫能力之影響---已非漢字圈零起點學生為主所做的調查。中原華語文學報第三期。
張金蘭(2015)。實用國際漢字教與學。台北市:文光。
崔永華(1999)。基礎漢語教學模式與改革。世界漢語教學第一期。
崔永華、楊寄洲主編(2009)。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崔永華(2008)。從母語兒童識字看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2期。
張靜賢(2005)。漢字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張旺熹(1990)。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 期。
馮麗萍(2007)。漢字認知及其神經機制研究。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習者漢字認知國際研討會。
張朋朋(1992)。詞本位教學法和“字本位”教學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3期。
陳學志 張瓅勻 邱郁秀 宋曜廷 張國恩(2011)。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011,43卷,閱讀專刊。
陳學志 張瓅勻 曾千芝 胡中凡 陳修元(2018)。常用漢字部件的位置規則性與位置自由度與其他文字特性相關之分析-以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為基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018,49卷,3期。
黃沛榮(200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學。
黃傳嘉、敖群(2009)。漢字知識與漢字問題。北京:商務館。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 教學篇》P.404-448,臺北:遠流出版社。
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師大書苑。
萬業馨(2007)。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認識漢字符號體系過程中的幾個問題。世界漢語教學,1期。
趙元任(1975)。漢語詞的概念及其節奏。收錄於袁毓林主編,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與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蔡雅薰等(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
戴汝潛等(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謝錫金、李黛娜、陳聲珮(2015)。幼兒綜合高效識字:中文讀寫的理論及實踐。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謝錫金(2002)。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謝錫金主編(2012)。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與教。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鍾鎮城(2015)。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台北市:新學林。
鍾鎮城(2017)。跨國銜轉孩子之系統建置研究與評估計畫。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論文
方慧芳(2009)。字族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二年甲班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侑陵(2017)。跨國銜轉學生在個別化華語教學之溝通策略研究--以兩位越南背景學生為例。高雄市:國立高學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論文。
阮月娥(2020)。跨國銜轉學生學習歷程探究-具越南背景跨國銜轉國小學生個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林倩如(2015)。外籍兒童漢字學習策略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
陳毓祉(2014)。字理識字策略對國小新移民子女識字成效之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研究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程論文。許家綺(2008)。基本字帶字教學法與一般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識字困難兒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莊淳如(2008)。字族文識字教學法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毓祉(2014)。字理識字策略對國小新移民子女識字成效之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研究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程論文。黃琬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欣惠(2009)。字族文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生字學習成效之探究。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育子女的學習障礙及解決途徑之研究。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敏誠(2011)。針對泰國大學生之漢字部件教學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英文文獻
Anderson, W., & Krathwohl, D. R.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NY: Longman.
Bloom, B. S. (1994). Reflections on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taxonomy. In L. W. Anderso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 1-8).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oleman (1988), J.,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 95-121.
Collier, V.P., Acquiring a second language for school.Directions in language and education;Vol.1,No.4.,Washington,DC;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Bilingual Education,1995.
Collier, V.P., &Thomas, W., How quickly can immigrants become proficient in school Engl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ssues of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5,26-38,1989.
Garcia, E., Undeerstanding and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tudent cultural diversit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94.
Kaufanman,D., Consstructivist issues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Annual.
Lindfors, J.W., Children's language and learning (2nd.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6.
Scott W.A.&Ytreberg L.H., Teaching English to Children, New York: Longman, 2000
Tabors, P., One child, two language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1997.
Wong Fillmore, L., Whe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Means Losing the First.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6 (3), 323-346,1991.
常用教學網絡資源
1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練習網
https://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teaching_resources.do
2 漢典
https://www.zdic.net/hant
3 國立清華大學話語漢字教學相關資源
https://tcsl.site.nthu.edu.tw/
4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https://www.ntpc.edu.tw/
5 開放漢語拆字字典
http://kaifangcidian.com/han/bujian_jt.html
6 新華字典
https://zidian.911cha.com/bihua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