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毛紅雅(2017)。運用曼陀羅思考法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慧明、林啟超(2017)。合作學習對國中生學習理化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影響。東海教育評論,12,37-68。
王韻雯(2019)。「DFC創意行動挑戰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古安榆(2013)。曼陀羅思考法在國小二年級句子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朱際鎰(1966)。談歷史教育。載於朱際鎰先生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歷史與歷史教育:朱際鎰先生文集(258-265頁)。臺北市:臺灣學生。
朱維萱(2018)。以世界咖啡館討論模式提升大專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及教學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3),37-67。
江智弘(2014)。曼陀羅思考技法融入數位說故事對提昇七年級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吳毓瑩(1996)。量表奇偶點數的效度議題。調查研究,2,5─34。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晨妟(2018)。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吳振鋒、楊靜宜(2020)。多面向維度筆記教學法對國中歷史教學成效之探究。管理資訊計算,9(2),54-62。
呂珮甄(2020)。整合線上搜尋與桌上遊戲之歷史教學活動之發展與評估:學習成效、心流、動機與焦慮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李國祁(1977)。談國史歷史科教科書編寫理想與認知。國立編譯館通訊,10(1),18-22。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
李慶西(1996)。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改編本教材內容疑難問題的探討。臺中縣: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李家安(2013)。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指標建構之研究─以三域模型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志忠(2018)。影視媒體中的金門意象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夏天協奏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健輝(2020)。〈主題性探究式教案的設計與嘗試〉─以〈日治時期義務教育的實施〉為例。清華歷史教學,27,5-33。
杜宜璇(2018)。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童軍專長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女師專兒童研究實驗中心。
卓彥婷(2018)。教師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新北市永平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周碧玫(2017)。增進幼兒生命教育繪本閱讀理解─曼陀羅思考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幸台(2002)。創造力評量。載於毛連塭(主編)創造力研究(頁264-303)。臺北市:心理。
林珮瑛(2016)。閱讀素養在歷史教學上的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佳均(2011)。曼陀羅思考法應用於譬喻寫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孟彥(2017)。九年級「神入」歷史教學之實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珮如(2017)。「創造性戲劇」與歷史教學結合之研究─以《二王廟傳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邱怡芳、鐘珮瑄(2017)。學習共同體教學法應用在國中歷史學習之成效。國教新知,64(1),21-33。
洪文徽(2010)。曼陀羅思考法在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洪紫玲(2015)。課程中的歷史想像─資訊媒體融入歷史教學的教室民族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胡雅茹(2011)。曼陀羅思考法。臺中市:晨星。
唐淑華、蔡孟寧、林烘煜(2015)。臺灣青少年對大問題關心程度、學習信念、閱讀習慣與其心理適應之關聯。課程與教學,18(2),1-25。
徐昀霖(2009)。曼陀羅思考式閱讀策略對提升自主性閱讀成效之研究~以文化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元(2012)。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考。清華歷史教學,22,7─20。
張百廷、陳惠珠(2018)。誰的「霧社事件」?─歷史閱讀素養教學的新嘗試。清華歷史教學,26,95-111。
張大鈞(2019)。國民中學教師角色壓力、變革抗拒、組織支持及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教育部(1948)。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52)。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6)。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2017)。107學年度落實多元選修,108學年度新課綱穩健實施。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0F033700D0680CC
教育部(2020)。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取自 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教育部(202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首頁。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93
許珮甄(2012)。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以「埃及古文明」單元為例。歷史教育,19,37-85。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臺北市:正中。
郭生玉(2010)。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
陳龍安(1998)。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30,201-265。
陳麗秋(2006)。魚骨圖在學校創新經營的應用。國教新知,53(3),42-52。
陳秀娟(2007)。曼陀羅思考法在國小六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陳學志、洪素蘋、許禕芳、邱皓政、關秉寅、詹志禹(2009)。擴散性思考與聚斂性思考的交會─有限解答之擴散性思考測驗之編製與信效度檢驗。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4:4期,29─62。
陳俞良(2012)。資訊科技融入歷史教學對高職生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南投縣某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政賢(2012)。多媒體融入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九年級世界史兩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小蘋(2012)。曼陀羅思考法融入國小三年級記敘文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怡潔(2013)。心智圖融入國中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陳美芳(2013)。曼陀羅思考法對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力與科技問題解決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傑昇(2018)。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慧君(2018)。「智慧教室」在偏鄉學校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之應用:以七年級臺灣史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游佾蓁(2010)。討論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國二「中國近代史」單元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惇勝(2016)。人才智慧採礦技術:KJ法在現場科學及TTQS的應用。臺北市:華騰。
黃俞心(2020)。國中教師對108課綱之自我效能、實施困難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琇美(2011)。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 -以桃園縣龍岡地區忠貞新村的人文環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瓈瑩(2015)。影視文本在中學歷史教育的應用─從《我的名字叫可汗》看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雯蕙(2016)。行動載具(平板電腦)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初探─以「中國近代史教材」為例。歷史教育,21,1-52。
楊雯蕙(2018)。「滑」「歷」的挑戰─行動載具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葉素花(2016)。雲端IRS即時反饋系統在國中歷史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臺北市。董素芬(2003)。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台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市:正中。
廖羽晨(2012)。國中生影視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歷史教育,19,87-130。
劉慧蘭(2012)。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以「印度古文明」單元為例。歷史教育,19,1-35。
劉慧蘭(2014)。「歷史理解」取向的歷史教學─以「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例。歷史教育,20,75-116。
劉先芸(2018)。影視史學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間諜佐爾格〉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及科學教育月刊,39(2),39-40。
潘朝昱(2008)。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潘裕豐(譯)(2014)。創造力理論與當代議題面面觀。(原作者:James C. &Kaufman& Robert J. Sternberg)。臺北市:華騰。
潘裕豐(主編)(2020)。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臺北市,華騰。
蔡美如(2017)。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實踐─以「隋唐五代的盛衰」單元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宜蓁(2018)。108課綱教師共備社群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兩所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蔡家薰(2020)。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素養導向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蔣宜晏(2014)。曼陀羅思考法策略應用在台灣高中生寫作教學的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鄭石岩(1984)。心理分析與教育。臺北市:遠流。
盧伊瑩(2017)。問題引導學習(PBL)融入國中歷史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賴婷鈴、彭素貞(2015)。教育遊戲輔助國中七年級學生提升歷史學習成效之初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2,41-49。
錢穆(1995)。國史大綱。臺北市:臺灣商務。
謝庭蓁(2018)。「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運用於高中歷史教學─以「羅馬共和政治」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簡匯文(2012)。曼陀羅思考法融入多媒體成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魏振原(2017)。中學生幽默感與創造性潛能、創造傾向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羅銘維(2019)。高雄市公立國中教師知覺少子化、國中教育環境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羅莉雯(2020)。應用曼陀羅思考法於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貳、外文文獻
Amabile, T. (1988). Growing up creativity: Nurturing a lifetime of creativity. New York, NY: Crown.
Arieti, S. (1976). Creativity: the magic synthesi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Barron(1969). Creative person and creative process.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J. (2005). The World Café: Shaping Our Futures Through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 Oakland, C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Buzan, T. (1974). Use both sides of your brain. New York, NY: E. P. Dutton.
Buzan, T. (2000). The mind map book. London, UK: London.
Callahan, C. M. (1978).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Virginia, V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Carr, E. H. (1960). What Is History?. New York, NY: Vintage.
Crawford, R. P. (1954). The Techniques of creative thinking. New York, NY: Hawthorn Books.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ical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De Bono, E. (1992). Six Thinking Hats for Schools: Resource Book 3. Melbourne, Australia: Hawker Brownlow Education.
De Bono, E. (1999). Teach your child how to think. Oxfordshire, UK: McQuaig Group Inc.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MA: D.C. Heath & Company.
Felddhusen, J. F. & Treffinger, D . J. (1980). Creativity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 Dubuque,IA: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Ferguson, M. (1973). The brain revolution. New York, NY: Taplinger.
Gardner, H. & Gruber, H.(1982). Piaget’s mission. Social Research, 49, 239-264.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etzels, J. W. , & Jackson, P. W. (1962).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 Exploration with gifted children. New York, NY : Wiley.
Ghiselin, B.(1952). The creative process: A symposiu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wan, J. C. (1972).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individual. San Diego, CA: Robert R. Knapp.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 444–454.
Guilford, J. P. (1968)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an Diego, CA: Robert R. Knapp.
Hallman, R. (1963). The commonness of creativity. Educational Theory, 13, 19-33.
Hayne, W. R. & Parnes, S. J. (1970). Programming creative behavior. Children Development, 41(2), 413-423.
Ishikawa Kaoru.(1968) Guide to Quality Control. Tokyo, Japan: JUSE.
Jackson, P. W. & Messik, S. (1967). The person, the product, and the response : Conceptual problems in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 In J. Kagan (Ed.), Creativity and learning. (pp.1-19).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Keating, D. P. & Clark, L. V. (1980).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social reasoning in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1), 23–30.
Maslow, A. (1959). New knowledgism human values.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Mednick, S. A. (1962).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220-232.
Moustakas, C. (1967). Creativity and conformity. New York, NY : Van Nostrand Reinhold.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3rd ed). New York, NY: Scribner.
Parnes, S. J.(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NY: Scribner.
Plucker, J. A., & Renzulli, J. S. (1999). Psychometric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human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 35–61).Cambe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lya, G. (1957). How to solve it :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s method (2nd ed). Princeton,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gers, C. (1959). Toward a theory of creativity. In H. H. Anderson (Ed.),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Sanderlin, O. (1971). Creative teaching. New York, NJ: A.S. Barnes and Co. Inc.
Stein, M. I. (1967). Creativity and culture. In R. L. Mooney & T. A. Razik (Eds.), Explorations in creativity. New York, NY: Harper.
Sternberg, R. J. & Luban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NY, Free Press.
Taylor, C. W. (1959). Identifying the creative individual. In E. P. Torrance (Ed.), Creativity: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Minnesota conference on gifted children. Minneapolis, MN: Center of Continuation Study.
Torrance, E. P. (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Torrance, E. P. (1964).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In C.W. Taylor (Ed.),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 NY: McGrwaHill.
Torrance, E. P. (1966).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Princeton, NJ: Research Edition Personnel Press Inc.
Torrance, E. P. (1969). Prediction of adult creative achievement among high school seniors. Gifted Children Quarterly, 13, 223-229.
Treffiger, D. J. & Poggio, J. P. (1976). Needed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In A. M. Biondi & S. J. Parnes (Eds), Assessing creative growth: The tests-book two (pp.204-224.). New York, NY: The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Treffinger, D. J., & Poggio, J. P. (1972). Needed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6,253–267
Vernon, P. E. (1989). Intelligence : Healthy and Environment. San Francisco, CA: Freeman.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Wiles, J. (1985). The mind of invention: Activities to stimulate creative thinking. New York, NY: Freeman.
Williams, F. 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2nd ed). New York, NY: D.O.K Publishers Inc.
Williams, R. L.(1999).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and assessment of higher-order cognitive construct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1, 4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