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1. AlfredI Adler(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吳書榆 譯)。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2007)
2. 廚川白村(2016)。苦悶的象徴(魯迅 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24)
3. 徐冰 主編(2015)。鑽石之葉:百年全球藝術家手製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 Geoff Dyer(2019)。持續進行的瞬間:談攝影及其捕捉的心靈(吳莉君 譯)。台北市:麥田出版。(原著出版年:2007)
5. Liz Wells(2005)。攝影學批判導讀(鄭玉菁 譯)。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6. Roland Barthes(1997)。明室‧ 攝影札記(許綺玲 譯)。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原著出版年:1980)
7. Roland Barthes(2011)。哀悼日記(劉俐 譯)。台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09)
8. John Berger、Jean Mohr(2009)。另一種影像敘事(張世倫 譯)。台北市:三言社。(原著出版年:1982)
9. John Urr、Jonas Larsen(2016)。觀光客的凝視3.0(黃宛瑜 譯)。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1)
10. Keith Houston(2019)。書的大歷史(吳煒聲 譯)。台北市:麥田出版。(原著出版年:2016)
11.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7)。藝術家的書:從馬諦斯到當代藝術。台北市:史博館。
12. 杉浦康平(2008)。亞洲之書.文字.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李建華、楊晶譯)。台北市:網路與書出版。
13. 杉浦康平(2000)。造型的誕生(李建華、楊晶譯)。台北市:雄獅美術。
14. 皮力(2015)。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15. Will Gompertz(2019)。英國BBC的經典節目 現代藝術的故事(陳怡錚 譯)。台北市:大是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
16. 臺北市立美術館策畫(2014)。家族盒子:陳順築。台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17. 陳順築(2010)。迢迢路。台北市:田園城市。
18. 郭力昕(1998)。書寫攝影。台北市:元尊文化。
19. Gaston Bachelard(2003)。空間詩學(龔卓軍 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57)
20. Walter Benjamin(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 譯)。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原著出版年:1998)
21. 山本耀司(2014)。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2. Hedi Kyle、Ulla Warchol(2020)。書的摺學(呂奕欣譯)。台北市:積木出版。(原著出版年:2018)
英文書籍
1. Johanna Drucker (2004). The Century of Artist’s Book. New York:Grananry Books.
2. Anne Moeglin-Delcroix (1997). Esthétique du livre d'artiste: 1960-1980. France:Bibliothèque nationale
論文與期刊
1. 蔡胤勤(2017)。家書—記憶的紙感。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2. 謝炎安(2001)。從藝術家書本的定義探討有關論述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論文,香港。
3. 賀靖(2013)。「淺析當代“ 藝術家書 ”的概念及其源流」。《書籍設計》,第10期,頁28-39。
4. 蔡胤勤(2019)。「書籍作為觀念的場域:Seth Siegelaub & Ed Ruscha」。《Paper Matter Quarterly》,第1期,頁02-04。
5. 蔡胤勤(2019)。「專書引介part2 :“The Century of Artist’s book”」。《Paper Matter Quarterly》,第1期,頁28-31。
6. 顧錚(2016)。「家作為一個視角—中國與日本攝影」。《攝影之聲》,第17期,頁59-68。
7. 李威儀(2016)。「Interview with Li Lang」。《攝影之聲》,第17期,頁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