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2: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進貴
研究生(外文):Chin-Kuei CHEN
論文名稱:一九八○年代臺灣新銳詩人研究——以林燿德、許悔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Emerging Poets in Taiwan in The 1980s—The Case of Lin Yao-de and Hsu Hui-chih
指導教授:林淇瀁林淇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Yang Lin
口試委員:陳義芝林于弘
口試委員(外文):Yi-Chih CHENYu-Hung Lin
口試日期:2020-12-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八○年代現代詩四度空間詩社地平線詩社林燿德許悔之
外文關鍵詞:1980smodern poetryFour Dimensions Poetry SocietyHorizon Poetry SocietyLin Yao-deHsu Hui-chi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臺灣一九八○年代詩社運動蓬勃發展,依據「臺灣新文學雜誌年表初編」所載1980-1989創立之新興詩刊詩社約有二十八家。在當時政治解嚴的社會氛圍中,這些新興詩社中的新銳詩人,如何在時代的變局與翻轉中的文學思潮裡尋找方向?本文將透過文獻的爬梳,試以一九八○年代新興詩社為背景,從詩人文本的分析、詩觀與理論的探討,檢視崛起於八○年代的新銳詩人在詩社運動中扮演的角色,與詩學實踐的具體成果。

在一九八○年代興起的這波詩社運動中,以「四度空間」及「地平線」的所倡議的詩學路徑,與具體呈現的風格最受矚目。其中以標幟著臺灣「後現代」詩風潮的林燿德(1962–1996),及自抒情風格出發從而建立宗教書寫特色的許悔之(1966–),可視為該世代新銳詩人中之佼佼者。本文將試以二人為觀察對象,輔以詩社運動之進程與倡立理念為背景,探討詩人之作品、創作歷程與創作觀,如何體現於其詩學實踐,從而綜論一九八○年代新銳詩人其人其事其作,與對當代詩史及詩潮的影響。

關鍵字:八○年代,現代詩,四度空間詩社,地平線詩社,林燿德,許悔之

Abstract

In the 1980s, the poetry society movements in Taiwan has grown vigorously. According to the “Preliminary Chronology of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Magazine”, there were probably 28 new poetry publications and societies launched in Taiwan in 1980 to 1989. How did the emerging poets of new poetry societies find their ways in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literature in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time which was on the verge of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his paper written on the analysis of poet’s text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poet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to inspect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emerging poets in the 1980s in the poetry movement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poe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poetry societies in the 1980s.

The poetic directions advocated by “Four Dimensions” and “Horizon” and their specific styles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among the poetry society movements emerging in the 1980s. Lin Yao-de (1962-1996) who marked the trend of “postmodernism” poetry in Taiwan and Hsu Hui-chin (1966-) who establish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ligious writing from the lyrical styl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xcellent of the emerging poets of this generation. The above-mentioned two poets taken as the objects of observation and based on the process and concepts of the poetry society movements in this paper written on the works, creativity process and concept of the poets reflect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poetics to summarize the work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emerging poets in the 1980s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poetic history and poetic trends.

Keywords: 1980s, modern poetry, Four Dimensions Poetry Society, Horizon Poetry Society, Lin Yao-de, Hsu Hui-chih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0
第二章 一九八○年代臺灣的新興詩社 25
第一節 新詩潮的興起 25
第二節 一九八○年代的詩學潮流 31
第三節 一九八○年代新興詩社 36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三章 林燿德與「四度空間」 47
第一節 四度空間詩社 47
第二節 林燿德的後現代論述 54
第三節 林燿德的都市主題書寫 64
第四節 小結 99
第四章 許悔之與「地平線」 101
第一節 地平線詩社 101
第二節 許悔之的詩藝開創與探索 111
第三節 入世苦行的宗教書寫 124
第四節 小結 138
第五章 結論 141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61
附錄 一:林燿德主要著作一覽表 161
附錄 二:許悔之主要著作一覽表 164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丁威仁:《戰後臺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6月。
王文仁:《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 林燿德詩論》,臺北:秀威,2010年11月。
白 靈、傅天虹:《臺灣中生代詩人兩岸論》,臺北:秀威,2014年10月。
向 陽:《七十五年詩選》,臺北:爾雅,1987年3月。
老子‧司馬志:《道德經全書》,臺北:華志,2013年8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1989年,8月。
余光中:《掌上雨》,臺北:大林,1984年2月。
吳評釋 譯:《雜阿含經》,臺北:佛光,2000年5月。
孟 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1998 年。
孟 樊:《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2002年11月。
林淇瀁:《場域與景觀:臺灣文學傳播現象再探》,臺北:印刻,2014年3月。
夏 宇:《備忘錄》,臺北:自印,1984年9月。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等著:《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1月。
張 默:《臺灣現代詩編目》,臺北:爾雅,1996年1月。
張松輝:《新譯杜牧詩文集》,臺北:三民,2002年10月。
張漢良:《七十六年詩選》,臺北:爾雅,1988年3月。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北:五南,2006年8月。
陳 謙:《文學生產、傳播與社會──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析論》,臺北:秀威,2015年5月。
陳芳明:《新臺灣文學史》,臺北:聯經,2015年8月。
陳政彥:《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2012年1月。
陳皓、陳謙 合編:《臺灣1950世代詩人詩選集》,臺北:小雅文創 ,2016年9月。
陳皓、陳謙 合編:《臺灣1960世代詩人詩選集》,臺北:小雅文創),2014年9月。
陳皓、楊宗翰 合編:《臺灣1970世代詩人詩選集》,臺北:小雅文創 ,2018年11月。
陳義芝:〈臺灣後現代詩學的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 2000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1979年12月。
楊宗翰:《黑鍵與白鍵‧林燿德佚文選》,臺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董敏、羅青:《隱形藝術家》,臺北:臺興 ,1978年。
解昆樺:《臺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臺北:秀威,2013年,1月。
解昆樺:《轉譯現代性:1960-70年代臺灣現代詩場域中的現代性想像與重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12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癥狀式閱讀》,臺北:立緒2000年。
蕭 蕭、張漢良編:《現代詩導讀‧批評篇》,臺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11月。
蕭 蕭:《七十四年詩選》,臺北:爾雅,1986年4月。
簡政珍:《新世代詩人精選集》,臺北:書林,1998年10月。
顏艾琳、潘洗塵編著《生於60年代 : 兩岸詩選》,臺北:文訊雜誌社, 2013年1月。
羅 青:《不明飛行物來了》,臺北:純文學 ,1984年。
羅 青:《捉賊記》,臺北:洪範 ,1977年。
羅 青:《神州豪俠傳》,臺北:武陵 ,1975年。
羅 青:《吃西瓜的方法》,臺北:幼獅:1972年10月。
羅 青:《詩人之燈》,臺北:光復書局,1988年2月。
羅 青:《錄影詩學》,臺北:書林,1988年6月。

二、期刊論文
丁旭輝:〈林燿德圖象詩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11年5月,頁453-466。
丁威仁:〈從「詩文學聯邦」到「詩文學邦聯」:論80至90年代新詩社群的結構與思維〉,《文學新鑰》第三期,2005年7月,頁111-137。
于瑞珍:〈拼貼的後現代都市──試論林燿德拼貼創作的政治意涵〉,《問學集 18 2011.06[民100.06] 頁1-16。
王文仁:〈林燿德後都市詩學理論的建構〉,《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7卷第1期,2010年7月,頁71-91。
王文仁:〈林燿德都市文學三階段論析論〉,《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09年7月,頁49-67。
向 陽:〈八○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臺灣史料研究》第九期,1997 年5 月,頁98-118。
向 陽:〈喧嘩與靜寂──臺灣現代詩刊詩社起落小誌〉,《誠品好讀月報》試刊三期,2000年6月,頁11。收入《浮世星空新故鄉──臺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2004年2月,頁142-146。
林 婷:〈寂寞的聲音, 期待迴響──九○年代新詩社狀況〉,《文訊月刊》66期,1994年6月,頁22-24。
林德俊:〈校園詩社/刊的跨世紀走向〉,《文訊月刊》213期,2003年7月,頁79-85。
翁文嫻:〈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11年10月,頁85-101。
陳大為:〈臺灣都市詩理論的建構及演化〉,《臺灣詩學學刊》第8期,2006年11月,頁87-120。
陳允元:〈問題化「後現代」:以八○年代中期臺灣「後現代詩」的想像建構為觀察中〉,《中外文學》第442期,2013年9月,頁107-145。
陳俊榮:〈為現代都市勾繪新畫像──林燿德的都市詩學〉,《人文中國學報》第20期,2014年9月,頁319-342。
楊宗翰:〈從女性沉默主體,到以詩自我定位——以四位臺灣當代女詩人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七期,2018年10月,頁213-247。
楊宗翰:〈路徑殊異,奇特並存--一九八○年代臺灣新興詩社與詩刊〉,《文訊》389期,2018年3月,頁118-122。
楊敏夷:〈許悔之新詩中的社會事件書寫〉,《有鳳初鳴年刊》,2016年5月,頁259-296。
劉三變:〈精緻不落俗套的表現──談楊維晨詩集《無言歌》〉,《乾坤詩刊 》第28期,2002年11月,頁13-29。
蔡振念:〈死亡與悲傷的執迷——評許悔之詩集《亮的天》〉,《文訊》232期,2005年2月,頁19-21。
羅 青:〈草根宣言〉,《艸根詩月刊》創刊號,1975年6月。
顧蕙倩:〈詩的浪潮洶湧:八○年代新興詩社調查報告〉,《文訊》44期,1989年6月),頁29-34。

三、學位論文
王少琪:《論許悔之的悲傷詩學和淨化療效》,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甘能嘉:《臺灣現代詩壇的「新世代」論(1985~1990)──以林燿德為問題核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倍慈:《現代詩的宗教向度──以周夢蝶、蕭蕭、敻虹、許悔之為中心的探索》,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周盈秀:《林燿德《銀碗盛雪》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臺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高鈺昌:《臺北的三副面孔──八○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之維:《臺灣現代詩中的廢墟詩境──以商禽、羅門、林燿德為例》,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郭淑玲:《現代詩死亡書寫研究──以孫維民、陳克華、許悔之三家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1月。
郭釵釧:《林燿德都市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陳文成:《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之研究(1987—2004)》,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佳琦:《反對現實主義與臺灣早期後現代論述的生成:以羅青、蔡源煌、林燿德為中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3年。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丹竹:〈臺灣女詩人之女體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黃宜苹:〈論臺灣九○年代女性詩作中角色個體意識衝突之書寫——以顏艾琳詩作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怡芳:《八○年代以降臺灣公寓書寫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黃彥昇:《林燿德詩中標點符號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楊宗翰:《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解昆樺:《傳統、國族、公眾領域—臺灣一九七○年代新興詩社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趙佳筠:《林燿德詩作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11年。
劉俊余:《許悔之詩作的書寫面向與美學》,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劉維瑛:〈八○年代以降臺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賴亭如:〈騷動與突圍──零雨、顏艾琳身體書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謝夢蕾:《迷宮與廢墟:論林燿德的小說藝術》,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羅郁華:〈解嚴後臺灣女詩人性別書寫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江典育:〈臺灣生態書寫研究:以劉克襄、許悔之、張芳慈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期刊
《故宮學術季刊》第6卷第3期,(臺北:故宮博物院),1989年4月。
《文訊》第213期,(臺北:文訊雜誌社),2003年7月。
《文訊》第390期,(臺北:文訊雜誌社),2018年4月。
《文訊》第392期,(臺北:文訊雜誌社),2018年6月。

五、著作
(一) 詩集
林燿德、陳克華等人:《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臺北:文鏡),1986年12月。
林燿德:《銀碗盛雪》(臺北:洪範),1987 年1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臺北:書林),1988年1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臺北:光復),1988 年4月。
林燿德:《都市之甍》(臺北:漢光),1989 年6月30日。
林燿德:《1990》(臺北:尚書),1990年7月4日。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臺北:文鶴),1996年1月。
夏 宇:《備忘錄》,(臺北:自印)1984年9月。
許悔之:《陽光蜂房》(臺北:尚書文化),1990 年4月。
許悔之:《家族》(臺北:號角出版),1991 年9月。
許悔之:《肉身》(臺北:皇冠出版),1993 年4月。
許悔之:《我佛莫要,為我流淚》(臺北:皇冠),1994 年6月。
許悔之:《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臺北:時報),1997 年12月。
許悔之:《有鹿哀愁》(臺北:大田),2000 年6月。
許悔之:《亮的天》(臺北:九歌),2004 年8月。
許悔之:《遺失的哈達》(臺北:聯經),2006 年12月。
許悔之:《許悔之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0 年4月。
許悔之:《我的強迫症》(臺北:有鹿) ,2017年6月。
陳去非:《星期天的辯護》,(臺北:鴻泰),1995年。
陳朝松:《詩歌修辭》,(新竹:陳去非),2010年11月。
陳去非:《水色》,(新竹:新竹文化局),2011年11月。
陳去非:《鹿窟的春天》,(新竹:新竹文化局),2013年11月。
陳朝松:《新詩:創作、批評與賞析》,(新竹:陳去非),2018年7月。
楊維晨:詩集《在視線和思惟交界的地方》,(臺北:自印),2006年-月。
楊維晨:詩集《無言歌》,(臺北:自印),1990年-月。
楊維晨:詩集《室內樂》,(臺北:自印),1986年2月。
楊維晨:詩集《無聲之聲》,(臺北,豪友),1987年10月。
顏艾琳:《抽象的地圖》,(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顏艾琳:《骨皮肉》,(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6月。
顏艾琳:《她方》,(臺北:聯經),2004年9月。
顏艾琳:《微美》,(臺北:華品),2010年4月。
羅任玲:《臺灣現代詩自然美學》,(臺北:爾雅),2005年。
羅任玲:《光之留顏》,(臺北:麥田),1994年。
羅任玲:《逆光飛行》,(臺北:曼陀羅),1998年。
羅任玲:《密碼》,(臺北:麥田),1990年。
羅任玲:《一整座海洋的靜寂》,(臺北:爾雅),2012年9月。
羅任玲:《初生的白》,(臺北:聯經),2017年10月。
羅任玲:《穿越銀夜的靈魂》,(臺北:聯經),2020年8月。

(二) 評論集
林燿德:《不安海域──臺灣新世代詩人新探》(臺北:師大書苑),1988年5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1991年6月。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臺北:羚傑),1995年。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臺灣新世代詩人初探》(臺北:爾雅),1986年12月。

六、網路
四分衛(初惠誠):〈錯過道聲感謝的貴人〉,《e世代文學電子報》第625期,2008年6月16日。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1/138662/web/ 2020/11/18網路瀏覽。
封德屏 編:《2007年臺灣作家目錄》,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7月。 http://www3.nmtl.gov.tw/Writer2/index.html 2016/10/29網路瀏覽。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