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王金國(2008)。國小中年級品格教育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2),107-140。
王金國(2011)。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 臺北市: 高等。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
田振榮(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研籌備處。
史倩玲(2009)。性平教育課綱 100 年開工。台灣立報。2009 年 8 月 17 日。
取自 tp://www2.tku.edu.tw/~tfst/014FST/news/news14.htm#025
李平漚(譯)(2004)。(J.J. Rousseau,1762)。愛彌兒。北京市:人民教育。
李若瑋(2017) 。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 53-68。
李琪明(2004)。品格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6)。新品格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9,55-74。
李琪明(2007)。中小學品德校園之實施策略與評鑑方式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59期,33-45。
李錥鉽(2001)。國小中高年級高關懷班情緒教育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芳菲(2017)。繪本融入幼兒園責任感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李依儒(2018)。運用繪本進行國小五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核心價值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沈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沈六(2000)。教育大辭書。2000 年 12 月,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132/?index=6
沈政德(2010)。尊重品格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太魯閣族國小班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吳榮鎮(2002)。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學生輔導,82,8-17。
吳淑惠(2015)。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與「關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但昭偉(2000)。教育大辭書。2000 年 12 月,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820/?index=1
林建福(2006)。品格教育:學校如何教導尊重與責任—評介 Thomas Lickona 所著之《品格教育》。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3),205-212。
林建銘(2019)。108 課綱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0),51-56
林素珍(2003)。走過震殤擁抱希望-希望的翅膀、地震王國二本圖畫書之比較與評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7,285-304。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鶯(譯)(2006)。(J.Donald Walters,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林佳穎(2016)。電子繪本融入國小一年級品格教育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以「負責」和「尊重」核心價值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邱兆偉(2006)。生命教育的理念論述與實務需求之整合—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6,133-162。
邱麗珍(2011)。運用繪本提升兒童「責任」之品格教學: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省思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邱玉秀(2014)。運用電子繪本進行品德教育教學成效之探討─以自律與責任為核心(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玟慧(2016)。以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尊重」品德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胡適 (譯) (2019)。(John Deway,1919)。杜威的三十二堂課:胡適口譯,百年前演講精華。臺北市:Net and Books。
洪亦潔(2008)。以「尊重」和「關懷」為核心的品格教育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洪秀雲(2014)。電子繪本融入國小二年級品格教育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尊重核心價值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洪芷欣(2018)。運用繪本實施國小二年級「責任」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洪倩婷、洪雅鳳(2011)。看故事學親職:繪本於讀書治療親職團體的實務運用。台灣心理諮商季刊,3(1),1-15。
郎瑋(2013)。中國生命教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未出版碩士論文)。吉林大學,中國吉林省。
星 雲 大 師 (2007) 。 星 雲 法 語 4 。 2007 年 9 月 1 日,取自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article.jsp?ndex=9&item=112&bookid=2c907d49459794fd014598077ee00032&ch=2&se=4&f=1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臺北市:寰宇出版社。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期末報告(編號:102-8-1)。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 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 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翁淑容(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教育部(2001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b)。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a)。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123&Page=22757&Index=3
教育部(2015)。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
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216
教育部(2019a)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625.php?Lang=zh-tw
教育部(2019c)。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4/pta_18517_3170275_59692.pdf
陳立言(2011)。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成果及未來發展。台灣教育,667,7-14。
陳光憲(2018)。品格品格—當品格成為信仰(第二版)。臺北市:新文京。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美伶(2004)。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許智傑、謝政廷譯(2012)。創造性治療:創傷兒童的實務工作手冊。臺北市:學富文化,190-191。(原作者:C. A.Malchiodi)
張景媛、胡敏華(2015)。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務。教育脈動,3,1-12。
張淑美(2006)。「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復文。
張秀卿(2010)。繪本教學應用在國小一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與關懷為核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郭娜宜(2011)。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責任和值得信賴核心價值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郭佩君(2016)。運用兒童哲學理念建構國小三年級學生尊重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132/?index=6
曾潔依(2017)。運用繪本於合作學習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負責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游超翔(2018)。以負責主題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品格教育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黃昆輝、江文雄、吳明清、郭生玉、黃政傑、周愚文(2017)。當前臺灣重大教育問題的診斷與對策。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琦君(2012)。培養國小二年級「尊重」品格之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臺北市:寰宇出版社。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臺灣教育, 625,17-29。
黃德祥、吳沐馨(2015)。臺灣生命教育之發展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251,5-15。
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黃茜微(2016)。應用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品德行為之研究—「尊重」和「責任」核心價值(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黃家蓉(2018)。運用電子繪本進行品德教育成效探討—以尊重為核心(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淑雯(2016)。生命教育理念對參與者生命意義感及正向心理影響之探討—以福智文教基金會教師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葉書舟(2016)。電子繪本融入國小六年級「尊重」品德教育之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2015)。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79-109。
鄭一青(2004)。台北美國學校:強調四大核心價值。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86-91。臺北市:天下雜誌。
蔡美慧(2009)。生命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對「情意態度」與「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清田(2013)。敎育行動硏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潘婉清(2010)。生命教育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自尊、同儕關係、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魏素卿、廖文櫻(2014)。淺談品格教育—負責與自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10),41-44。
蘇子文(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39,1-5。
蕭茗襄(2012)。以繪本教學進行國小階段「負責與關懷」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謝智如(2011)。結合繪本與六 E 教學模式對低年級學童進行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負責核心價值的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貳、西文文獻
Bleich, D. (1978). Subjective criticism. Baltimore,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rynildssen, S.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69929).
Doyle, D. P. (1997).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A Conservative View. Indiana :The Phi Delta Kappan
Ell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 Change. Milton Keyne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Frankl,V.E.(1963).Man’s Search for Mea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London:Routledge.
Johnson, D. & Johnson, R. (1995). Creative controversy: Intellectual challenge in the classroom (3rd ed.).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Liang, T. (2002).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FL teaching: Process and effec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J). in Education Leadership, 51(3),6-11.
Leal, D. (1999). Engaging students' minds and hearts: Authentic student assessment of character traits in literature.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3(3), 240- 248. [EJ596 871]
Michael F. Steger,Patricia Frazier,&Shigehiro Oishi,(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53(1),80-93.doi: 10.1037/0022-0167.53.1.80
Norton, D. E. (2011).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8th Edition). New York,NY:Pearson College Div.
Otten, E. H. (2002). Developing character through 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 ERIC Clearinghouse on Reading,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Family Learning Association.
Gordon P.G,(2015).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in End-of-Life Care: The Hope for a “Good Death”.New York,NY:Routledge.
Ryan, K. (2003). Journal for a Just &Caring Education. in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1, 75-85.
Thomas Lickona(1992). 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NY:Bantam Books.
Timothy Pytell (2015).Viktor Frankl's Search for Meaning: An Emblematic 20th-
Century Life. New York,NY:Berghah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