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文瑜
研究生(外文):LI, WEN-YU
論文名稱:臺灣與美國團體協商必要資料提供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Duty to Furnish Information in Collective Bargaining: A Comparative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S.
指導教授:侯岳宏侯岳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U, YUEH-HUNG
口試委員:侯岳宏王能君傅柏翔
口試委員(外文):HOU, YUEH-HUNGWANG, NENG-CHUNFU, BO-SHONE
口試日期:2021-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一般生組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團體協約法全國勞資關係法團體協商誠信協商義務必要資料提供義務
外文關鍵詞:Collective Agreement Act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Collective BargainingDuty to Bargain in Good FaithDuty to Furnish Inform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我國團體協約法第6條2項第3款明訂必要拒絕提供進行協商所必要之資料,為違反誠信協商義務之態樣。而何謂「進行協商所必要之資料」?無法單從法條文義推論得知。觀察勞動部裁決會對於必要資料提供義務案件,有參考美國法上之判斷方式。然而,美國法上之原理原則,像是相關性必要性原則、推定相關原則以及財務資料判斷標準,實際上如何運作?是否適合我國法制?本文欲針對我國目前實務上之問題,探討美國案例法上運作方式,透過對於美國制度之考察比較,嘗試提出解決之想法與建議。

  本文在第二章先整理國內實務狀況和學說討論,探討裁決會和法院對必要資料提供案件判斷之發展,並細分為相關性必要性之判斷標準與雇主之抗辯事由兩大部分,作個別問題點的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紹美國法必要資料提供義務之判斷方法,分別探討相關性與必要性原則、推定相關原則、財務資料判斷標準以及雇主抗辯事由,觀察實務案例上,委員會和法院如何依個案事實作判斷,學說上又有何討論。接著,本文於第四章整理我國法與美國法相關背景制度,釐清不同背景制度之差異性後,進而探討兩國必要資料提供義務之判斷標準,實務操作上有何不同、背後形成原因以及優缺點,於第五章歸納比較分析之結果,嘗試以美國法上判斷標準重新探討我國案例事實,本文最後在結論上,認為我國不適合引入美國法之相關性必要性原則和推定相關原則,然而,美國法上財務類型判斷標準和雇主抗辯機制,值得我國參考。

Section 2(3) of Article 6 of the Collective Agreement Act establishes that refusal to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for bargaining is one type of violation of bargaining in good faith. The article itself does not provide the definition of “necessary information for bargaining”. The Committee of the Unfair Labor Practices has mentioned and introduced the rules of duty to furnish information under the U.S.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in their decisions. However, how do the principles practically work in the U.S. law system? Are the doctrines, such as “relevance and necessity”, “presumptively relevance”,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ules” suitable for our legal system?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in our practical decisions and analyzes the doctrines applying in the U.S. decisions and case law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our current system to the U.S. legal system, this article try to find out solutions and conclude with some sugges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第一項 研究範圍 6
第二項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我國必要資料提供實務狀況及學說討論 9
第一節 誠信協商義務與必要資料提供 9
第一項 團體協商之意義 9
第二項 誠信協商義務之定義 10
第三項 必要資料提供義務 11
第二節 我國實務狀況 11
第一項 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案件 11
第二項 法院判決 19
第三節 我國學說討論 26
第一項 團體協商與誠信協商義務 26
第二項 必要資料提供義務 27
第四節 小結 29
第三章 美國法上之必要資料提供義務 31
第一節 誠信協商義務之內涵 31
第一項 美國全國勞資關係法之歷史與裁決制度 31
第二項 誠信協商義務 35
第二節 必要資料提供義務 38
第一項 必要資料提供義務概念之發展 38
第二項 義務對象與義務存在時間 39
第三項 相關性與必要性原則 41
第四項 推定相關原則 43
第五項 財務資料類型判斷標準 49
第三節 雇主之抗辯事由 61
第一項 基於雇主之隱私利益 62
第二項 基於勞工個人資料保護 65
第三項 工會權利放棄與雇主撤銷 67
第四項 工會提出要求非出於善意 68
第四節 小結 69
第四章 我國法與美國法之比較檢討 73
第一節 背景制度差異 73
第一項 協商事項與協商代表制度差異 74
第二項 必要資料提供規定差異 78
第二節 必要資料提供判斷原則之比較 80
第一項 相關性必要性原則判斷之異同 80
第二項 推定相關原則判斷之異同 82
第三項 財務資料類型判斷之異同 84
第三節 雇主抗辯事由 87
第一項 隱私利益類型 87
第二項 主觀上惡意類型 90
第三項 提供資料附帶條件 92
第四節 小結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以美國判斷標準重新探討我國案例事實 96
第一項 相關性必要性原則 96
第二項 推定相關原則 98
第三項 財務資料類型判斷標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3
第一項 相關性必要性原則之建議 103
第二項 雇主抗辯機制之建議 106
第三節 未來待釐清的問題 107
參考文獻 110

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一) 專書
Gould IV, William B.著,焦興鎧譯,美國勞工法入門,國立編譯館,1996年。

Sauer, Robert L. & Keith E. Voelker著,朱柔若譯,勞工關係—結構與過程,國立編譯館,1999年。

王松柏,簡論勞動法之特殊性格、規範方法與勞動三權在我國之現況,載:2005臺灣勞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勞動學會,2005年。

吳育仁,台灣集體協商之程序性規範與救濟,社會公義:黃越欽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侯岳宏,不當勞動行為救濟的基礎理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侯岳宏,不當勞動行為法理之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張義徳,團體協商與團體協約,載:臺北大學法律學院勞動法研究中心主編,勞動法文獻研究─理解、分析與重構, 2017年9月。

郭玲惠,團體協約與團體協商,載: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四),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 年 8 月。

焦興鎧等著,臺灣勞動法學會編,集體勞動法,頁215,新學林出版社,2019年。
黃程貫,團體協約,載: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四),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8月。

黃越欽,勞動法論,政大勞工研究所,1993年修訂版。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漢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4版。

楊通軒,集體勞工法-理論與實務,五南,2015年四版。

(二) 期刊論文
王能君,台灣勞動法制的形成與展開過程初探,思與言,40卷1期,2002年3月。

成之約,勞動環境發展與我國公平集體勞動關係制度的推動,臺灣勞工季刊,第54期,2018年6月。

吳育仁,美國勞資集體協商制度之法律政策分析,歐美研究,32卷2期,頁242-250,2002年6月。

周兆昱,我國雙軌制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之研究: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思與言,第52卷第1期,2014年3月。

林良榮,論雇主支配介入與拒絕團體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及工會保護,軍法專刊,第61卷第3期,2015年6月。

林振煌,美國雇主不當勞動行為概述及我國實務見解之比較,全國律師,第19卷第4期,2015年4月。

侯岳宏,美國與日本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114期,2010年4月。

侯岳宏,臺灣團體協商制度的之變動與發展─以實務發展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7期,2016年3月。

侯岳宏,團體協商必要資料提供之實務現況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84期,2019年1月。

張義德,複數工會團體協商代表制之法律問題探討-以美日韓法制為線索,東吳法律學報,第29卷第4期,2018年4月。

黃程貫,台灣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台灣勞工季刊,26期,2011年6月。

黃瑞明,迴光返照的團體協約法,全國律師,第2卷第7期,1998年7月。

劉士豪,團體協約法修正後之分析,法學新論,第9期,2009年4月。

劉志鵬,團體協商義務與誠實協商義務,全國律師,第15卷第6期, 2011年6月。

劉陽明、謝政達,簽訂團體協約之義務—團體協約法草案之新方向,月旦法學雜誌,第15期,1996年8月。

謝棋楠,美國法中誠信協商義務具體內涵與構成雇主不誠信之事實認定標準,育達學院學報,第11期,2006年5月。

(三) 學位論文
吳凰琦,論雇主經營決策作為團體協約協商事項-以企業併購決策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林帝辰,團體協約誠信協商義務中必要資料提供之研究-以美國全國勞資關係法為比較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林祖佑,美國排他性協商代表制之研究及對台灣之啟示,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張義德,拒絕團體協商之不當勞動行為-日本與台灣之學理分析及實踐經驗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

劉舒婷,違反誠信協商義務之不當勞動行為-美國與台灣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謝佳珣,我國團體協約法中誠信協商義務之探討—兼論美國法之規範,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四) 其他資料
王能君,訴怨,勞動部網站
https://labor-elearning.mol.gov.tw/co_abc_detail.php?rid=168。

司法院,勞動事件法相關新聞
https://www.judicial.gov.tw/work/work22.asp。

林良榮,我國勞動三權之發展現況與問題分析-----歷史、結構與法律的分析途徑
https://www.cy.gov.tw/public/Data/0113010272671.pdf。

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裁決查詢系統
https://uflb.mol.gov.tw/UFLBWeb/wfCaseData.aspx。

勞動部統計報告
https://www.mol.gov.tw/statistics/2452/。

勞動部統計資料
https://uflb.mol.gov.tw/UFLBWeb/wfStatistics.aspx。

黃耀滄,團體協約法修正之初探,石油勞工,第381期,2008年,https://www.tpwu.org.tw/oil-workers/230-article-381/7565----------------------------------------------------------10.html。


英文文獻(依姓名字母排序)

(一) 專書
CRAIN, MARION G. & PAULINE T. KIM & MICHAEL SELMI, WORK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22-37, 281 (3rd ed. 2015)

GARREN, BRENT & JOHN E. HIGGINS, JR. & DAVID A. KADELA, (ED. IN CHIEF), HOW TO TAKE A CASE BEFORE THE NLRB, 1-16 – 1-18 (9th ed. 2016)

GOLDFIELD, MICHAEL, THE DECLINE OF ORGANIZED LABOR IN THE UNITED STATES 94-112 (1987)

GORMAN, ROBERT A., BASIC TEXT ON LABOR LAW: UNIONIZATION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399-418 (1976)

GORMAN, ROBERT A. & MATTHEW W. FINKIN, LABOR LAW ANALYSIS AND ADVOCACY, 646-671 (2013)

GORMAN, ROBERT A. & MATTHEW W. FINKIN & TIMOTHY GLYNN, COX AND BOK'S LABOR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382-419 (16th ed. 2016)

HARPER, MICHAEL C. & SAMUEL ESTREICHER & KATI GRIFFITH, LABOR LAW: 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 429-449 (8th ed. 2015)

HIGGINS, JOHN E., JR., (ED. IN CHIEF), THE DEVELOPING LABOR LAW: THE BOARD, THE COURTS, AND TH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13-4 – 13-128 (7th ed. 2017)

LESLIE, DOUGLAS L., LABOR LAW IN A NUTSHELL 182-202 (5th ed. 2008)

SECUNDA, PAUL M. & JEFFERY M. HIRSCH & MICHAEL C. DUFF, LABOR LAW: A PROBLEM-BASED APPROACH 442-453 (2nd ed. 2017)

(二) 期刊論文
Bartosic, Florian & Roger C. Hartley, The Employer's Duty to Supply Information to the Union -- A Study of the Interplay of Administrative and Judicial Rationalization, 58 Cornell L. Rev. 23 (1972)

Befort, Stephen F., Labor and Employment Law at the Millennium: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43 B.C. L. Rev. 351, 373 (2002)

Brown, Don P., Interpretation of Good Faith Bargaining, 12 W. Rsrv. L. Rev. 612 (1961)

Cox, Archibald, The Duty to Bargain in Good Faith, 71 Harv. L. Rev. 1401 (1958)

Estlund, Cynthia L., The Ossification of American Labor Law, 102 Colum. L. Rev. 1527 (2002)

Hylton, Keith N.,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Duty to Bargain, 83 Geo. L.J. 19 (1994)

King, Francis A., The Employer's "Good Faith" Bargaining Duty--A Troublesome Test in the Taft-Hartley Act, 17 W. Rsrv. L. Rev. 1390 (1966)

Lawniczak, Brandon David, Substantiating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Claims: A Broad Reading of Truitt, 87 Mich. L. Rev. 2026 (1989)

Lloyd, Neil, Management's Duty to Back Up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Claims, 61 U. Chi. L. Rev. 675 (1994)

Mack, Curtis L., The Duty to Bargain in Good Faith--Recent Problems, 47 Tenn. L. Rev. 293 (1980)

Robbins, Brent, Rethinking Financi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Under th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47 Vand. L. Rev. 1905 (1994)

Summers, Clyde W., Exclusive Representation: A Comparative Inquiry into a "Unique" American Principle, 20 Comp. Lab. L. & Pol'y J. 47 (1998)

(三) 其他資料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Bargaining in good faith with employees' union representative
https://www.nlrb.gov/about-nlrb/rights-we-protect/the-law/bargaining-in-good-faith-with-employees-union-representativ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Board Decisions
https://www.nlrb.gov/cases-decisions/decisions/board-decisions?search_term=&volume=298&slip_opinion_number=NLRB+702&op=Apply&form_build_id=form-qEp5h67G7CsBnFbJe_SPPjg-inncYbEa3Pt5ZZ8gim0&form_id=board_decisions_form

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 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https://www.eeoc.gov/statutes/title-vii-civil-rights-act-19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