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17.16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06: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其珮
研究生(外文):Chi-Pei Lee
論文名稱:家庭照顧中的性別角色意涵:台東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Gender Meaning of Family Care:A Case Study of Taitung County
指導教授:靳菱菱靳菱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Ling L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公共與文化事務碩士專班(假日)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1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長期照顧政策家庭照顧者性別
外文關鍵詞:Long-term CareFamily CaregiversGend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家庭照顧是社會照顧中最重要的體系,失能長者照護主要由親人共同擔起照顧責任。過去總由女性親屬接手照顧工作,以性別為基礎的照顧勞務分工易形成照顧工作女性化的現象。在社會變遷與社會性別角色期待,照顧性別化如何形成?
本研究採用文獻資料分析、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透過立意抽樣的方式,篩選不同性別、族群、家庭生活背景等照顧者進行訪談,聚焦在家庭照顧中的性別意涵與性別勞動,勾勒出家庭照顧者樣貌。從現行家庭照顧者服務專業人員的視角,探究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與政策上在執行的現況,以及反思現行長照政策。
研究發現:在孝道典範下,家庭照顧反映性別大不同。女性家庭照顧可能被忽視成為隱形病人,男性在養家者與照顧工作之間角色調適挑戰大,且不斷被檢視與評價。本文提出建構友善照顧職場、整合資源網絡提升支持照顧服務體系量能、重視照顧者需求與權益、以性別意識規劃服務內涵,建立專屬男性支持團體、搭建長期照護供需間橋樑,打造一個「支持家庭照顧者」的友善照顧環境。
Family ca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in social care. The disabled elders care is mainly shared by family members. Female is regarded as a caregiver in the past. Gender-based division of care is always feminized.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gendered care is formed in social change and gender role expectancy?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 and intentional sampling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gender labor in family-care and describe the picture of family caregivers. This paper would study the policy about long-term care from the professionals’ viewpoint.
The findings as below: it is different between gender in model of filial piety. The female caregivers are always invisible patients. It exists the huge challenges between breadwinner and caregiver for men. The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the friendly support to male caregivers, and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 The institutions should program the various assistants and support group for male caregivers in order to conduct the friendly environment about long-term care and expanding services.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分析 9
第一節 國家視角下的社會照顧政策 9
第二節 家庭照顧與性別之關係 16
第三節 國內對長期照顧之性別意涵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家庭照顧者性別角色之探討 25
第一節 回首照顧來時路-為何是我照顧? 25
第二節 家庭照顧背後的性別意涵 31
第三節 無性別的長照政策背後 35
第四章 支持家庭照顧者的服務政策建構 47
第一節 性別在長照政策與制度設計的意義 47
第二節 國外對照顧者支持服務的作法 49
第三節 我國長照政策的性別迷思與修正建議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55
第二節 建議事項 58
參考書目 61
一、中文部分 61
二、英文部分 65
三、網路部分 66
附錄:訪談逐字稿 67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王行(2015)〈孝子啟示錄:男性家庭長照者的勞動故事〉,《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論文》,臺北。
王秀紅(1994)。〈照顧者角色對婦女衝擊: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1(3):18-23。
王海山(2003)《科學方法百科辭典》(第二版)。臺北:恩楷。
王惠娟(2007)。一個自我追尋的生命敘說:走出灰姑娘的童話故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雅各(1997)《台灣婦女運動解放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出版。
王增勇(2011)〈家庭照顧者做為一種改革長期照顧的社會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397-414。
王增勇(2010)〈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的創新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會訊》,12:22-23。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臺北:巨流。
王麗容(1997)〈從照顧者角色的理論面談婦女的福利需求〉,《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婦女與福利-從照顧者角色談婦女福利需求研討會》專題研究報告。
尹可鴻(2019)《男性使用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情形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以榮等著(2018)《老人與家庭高齡與超高齡社會議題》。臺北:雙葉。
呂寶靜(1997)〈台灣地區老人日間照護方案功能之初探-從老人使用者及其家屬的觀點出發〉。《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7:89-120。
呂寶靜(1999)〈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台大社工學刊》,1,181-229
呂寶靜(2005)〈 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長期照顧政策之構思〉。《國家政策季刊》,4:25-40。
呂寶靜(2000)《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呂寶靜、陳景寧等(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收錄在劉毓秀《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57-92,台北:女書店。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1:149 – 182。
吳宜姍(2006)《請讓我們更靠近-老年男性配偶照顧者針對居家服務系統運用之主觀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慈恩(1997) 《由婦女之照顧者角色、經濟需求及工作權談婦女之福利政策規劃》。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
卓春英(2001)《頤養天年:台灣家庭老人照護的變遷》。臺北:巨流。
李逸、周汎澔、陳彰惠(2011)〈家庭照顧者議題─從性別、私領域到公共政策的觀點〉。《護理雜誌》,58(2):57-62。
李奕辰(2020)《在職家庭照顧者照顧需求之探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建德(2005)《精神病患男性家屬的照顧經驗。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建德(2006)〈照顧精神病患之經驗─男性家屬之觀點〉。《實證護理》,2(3):180-188。
李德芬、林美珍(2012)〈中年女性照顧者照顧家中失能老人之正向命經驗〉。《生命教育研究》,4(1):55-82。
林松齡(1993)〈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兼論四個社會支持模式〉。收入於王國羽主編,《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頁205-290,嘉義:中正大學社福系研究所。
胡幼慧(1990)〈中美婦女在老人照顧角色上之比較〉,《美國婦女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梅(2016)《家庭照顧者壓力、因應方式及其學習需求之探討—以六位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涂翡珊(2005)《女兒照顧者角色形成與照顧經驗之初探》。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皓宜(2013)〈媳婦角色在家庭照顧中的文化期待〉,《 家庭教育欲諮商學刊》,14:33 – 52。
許雅惠(2001)〈社會救助新契約-英國福利改革經驗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5:164-180。
姜貞吟(2010)〈國家與性別-台灣照顧政策性別話探析 〉。《國家發展研究》,10:1-34。
陳正芬(2013)〈我國長期照顧體系欠缺的一角:照顧者支持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41:203-213。
陳正芬(2013)〈媳婦角色在家庭照顧中的文化期待〉。《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4:33-53。
陳正芬、吳淑瓊( 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口學刊》,32(6):83-121。
陳正芬、官有垣(2020)《台灣的長期照顧體制發展-國家、市場與第三部門》。台北市:巨流。
陳明珍(2011)《居家服務績效評鑑之指標建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品秀、唐愉君、李林富、林彣芷(2018)〈慢性失能病人其家庭照顧者照顧型態與照顧壓力之性別差異〉。《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6:149-161。
陳昱名(2007)〈老年失智症病患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與需求之初探〉。《新生學報》,2:59-82。
陳奎如(2000)《男性家庭照顧者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雅美、陳品元、游曉微(2016)。〈創造三贏長照體系: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53:199–213。
陳景寧(2016)〈看不見的女性照顧者〉。《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7:21-27。
陳燕禎(2015)《老人福利服務:理論與實務 本土的觀點》。臺北:雙葉。
曾薔霓(2007)。〈尋找家庭場域中「照顧選擇及實踐」的可能與價值:中低老人特別照顧津貼的政策思考〉。《台灣社會福利學刊》,6:131–175。
張淑卿、陸子初(2019)。〈國際失能者家庭照顧現況與支持策略〉。《長期照護雜誌》,23(1):1–10。
連翊蘋(2017)《新好男人嗎?探討男性作為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平衡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志忠(2013)〈台灣家庭照顧者多面向評量與工具建構之初探 〉。《臺大社工學刊》,28:137-174。
黃松林(2005)。〈重要社區照顧國家現況探討-英澳加的社區照顧〉。《銀色歲月歡喜尊嚴-老人照顧與服務連結》,2(1):10–44。
黃松林、楊秋燕、陳宇嘉(2013)。〈原鄉獨居老人社會照顧與社會文化脈絡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聯合勸募論壇》,2(1):19–44。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市:揚智文化。
溫秀珠(1997)《家庭中婦女照顧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萬育維譯,Mike Nolan ,Sue Davies, Gordon Grant著(2004)《老人照護工作:護理與社工的專業合作》。臺北:洪葉。
薛寧心(譯)(2019)。《我是兒子,我來照顧》(平山亮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賴豐美、盧孳艷(1998)。〈居家失能病患之女性照顧者的經驗〉。《護理研究》,6(5):372-382。
謝玉玲(2011)〈看得到的照護政策、看不見的勞動差異:照顧工作者與勞動場域的檢視〉,《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0(1):53-96。
劉昱慶(2017)《探討非營利組織承接台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選擇性》,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香蘭、古允文(2015)〈臺灣照顧分工的重組:兩個女性世代生命歷程的比較〉,《女學學誌》,36:49-104。
劉香蘭(2015)〈掌握變遷中的家庭 〉:家庭生命歷程發展理論與研究反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23:91-130.
劉家勇(2015)〈社區獨居老人社會照顧模式之研究:以台灣及日本在宅服務方案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49-96。
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收錄在劉毓秀《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85-223,台北:女書店。
劉淑娟(2006)。《屏東縣國中生生活壓力、解釋風格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趙善如(2001)〈失能老人女性照顧者的經濟生活現況〉。發表於《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高雄:高雄市政府。
藍佩嘉(2003)〈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雇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發表於《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
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譯,Partrick C. Mckenry & Sharon J. Price著(2004)《家庭壓力》。臺北:五南。
衛生福利部(2017)《106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2018年9月。
衛生福利部(2017)。《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2018年9月。
二、英文部分
Barusch , S. Amanda & Wamda M. Spaid(1989).”Gender Differences in Caregiving: Why Do Wives Report Greater Burden?” Gerontologist, 29(5):667-676.
Bowlby, J.(1979).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London: Tavistock.
Braye, S. & M. Preston-Shoot(2003). Empowering Practice in Social Care.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Finch, Janet & Dulcie Groves(1983)“Introduction,” pp.1-10. In Janet Finchand, Dulice Goroves eds., A Labor of Love: Women, Work and Caring,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illigan, C.(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oyman, R. N.& J. Gonyea (1995),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Family Care: Policies for Gender Justice. Newmury Park, CA: Sage.
Miller, Jane & Caroline Glendinning(1989)“Gender and Poverty,”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18(3): 393-383.
Montgomery, R. J., & E. F. Borgatta(1989), “Effects of Alternative Support Strategies,” The Gerontologist, 29: 457-464.
Montgomery, J. R.(1992),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Child-parent Caregiving Relationships.” In J. W. Dwyer & R. T. Coward(eds.), Gender, Families, and Elder Care ,65-83, CA:Sage.
Pickard,L.(1999),“Policy Options for Carers.” In With Respect to Old Age: Long Term Care-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London:TSO.
Stoller, P. E. (1992),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Experiences of Caregiving Spouses.” In J. W. Dwyer & R.T. Coward(eds.), Gender, Families, and Elder Care, pp. 49-64, CA: Sage.
Thomas. A., Mason L.& S. Ford(2003). Care Management in Practice. Oxford: Heinemann.
Twigg, J. & K. Atkin(1994). Carers Perceive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formal Care.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部分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網站:https://www.familycare.org.tw/about。
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年2070年)」,2020年8月。
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95E69E28C6AC7F3。
『2004年婦女政策白皮書摘要』
網址:https://dppwomen.pixnet.net/blog/post/9398668%20%E3%80%8C2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