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不著撰人,《斷句十三經經文・尚書》(臺北:開明書局,1991)
陳橋驛,《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4)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南朝宋)劉義慶等編、余嘉錫箋注,《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1)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南朝陳)顧野王著、顧恆一、顧德明、顧久雄輯注,《輿地志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徐堅等編,《古香齋初學記》,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第三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五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9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通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宋)洪适,《隸釋》(上海:上海書店,1985)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明烏絲欄鈔本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元)脱脱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3册(臺南縣 : 莊嚴文化,1997)
(明)宋濂等撰,《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
(明)黃宗羲,《今水經》,收入《河海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69)
(明)黃省曾,《五嶽山人集》卷24,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楊慎,《升庵文集》,收入(清)紀昀等奉敕編,《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集部1307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
(明)鍾惺著,李先耕、崔重慶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譚元春,《新刻譚友夏合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清)王先謙,《合校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吳騫撰、吳壽暘輯錄,《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
(清)胡渭,《禹貢錐指》,《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4(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陳澧,《水經注西南諸水攷》,《求實齋叢書》第7冊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300(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劉獻廷撰、汪北平、夏志和標點,《廣陽雜記》,《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嚴可均,《全晉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楊守敬,《水經注要刪》,清光緒乙巳觀海堂刻本
二、 近人論著
(一)專書
毋有江,《北魏政治地理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出版社,2002)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
王文進,《裴松之《三國志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田餘慶,《拓拔史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任松如,《水經注異聞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吳天任《酈學研究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李德輝輯校,《晉唐兩宋行記輯校》(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
辛德勇,《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
金發根,《中國地域觀念之轉變》,(臺北:蘭臺出版社,2014)
侯旭東,《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
胡寶國,《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范文瀾,《《水經注》寫景文鈔》,《范文瀾全集》第6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倉修良,《倉修良探方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
倉修良,《方志學通論:增訂本》(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13)
唐光榮,《唐代類書與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
唐曉峰,《人文地理隨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曹道衡、劉躍進著,《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陳寅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陳橋驛,《水經注研究四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陳橋驛,《酈道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陳橋驛,《酈學札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陳橋驛,《酈學新論——水經注研究之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聞一多,〈類書與詩〉,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第3冊(香港:南通出版社,1947)
劉全波,《魏晉南北朝類書編纂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1997)
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漢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
蔡英俊,《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2018)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0)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2012)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全新增訂版)》(臺北:麥田出版,2014)
鄭德坤,《水經注故事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鄭德坤,《《水經注》引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鄭德坤、吳天任纂輯,《水經注研究史料匯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4)
鮑遠航,《《水經注》與魏晉南北朝地理文學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日)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文選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美)艾蘭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美)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美)田曉菲,《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北京:三聯書店,2015)
(美)巫鴻著、蕭鐵譯,《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與藝術的紀念碑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美)柯馬丁著、劉倩譯,《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美)段義孚撰、趙世玲譯,《浪漫主義地理學》(臺北:立緒出版社,2018)
(美)段義孚撰、趙世玲譯,《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美)段義孚撰、宋秀葵、陳金鳳、張盼盼譯,《人文主義地理學:對於意義的個體追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
(美)康達維著、蘇瑞隆譯,《康達維自選集:漢代宮廷文學與文化之探微》(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美)康達維,《賦學與選學:康達維自選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英)安德魯・本尼特、尼古拉・羅伊爾撰、汪正龍、李永新譯,《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英)R.J.約翰斯頓著、唐曉峰等譯,《地理學與地理學家——1945年以來英美人文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法)馬克・布洛克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社,2020)。
(法)保羅・利科(Paul Ricoeur)撰、李彥岑、陳穎譯,《記憶,歷史,遺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德)安斯加爾・紐寧(Ansgar Nünning)主編、李恭忠、李霞譯,《文化記憶研究指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
(二)單篇論文
王東,〈唐代李善《文選》注引《水經注》考〉,《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110-115
王東,〈唐代李賢《後漢書》注引《水經注》考〉,《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6期(2017年11月),頁86-94。
王東,〈《史記正義》與《史記索隱》引《水經注》考〉,《天中學刊》第33卷第4期(2018年8月),頁136-140。
王振剛,〈從《廣志繹》看晚明地理學發展的新氣象〉,《衡水學院學報》9卷1期(2007年3月),頁118-121。
王開隊,〈從地理文獻看明代地理學的發展趨向〉《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1卷4期(2006年10月),頁116-123。
王義康,〈《新唐書・地理志》羈縻州府補闕〉,《中國文化》2012年02期(2012年10月),頁239-249。
史念海,〈唐代的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中國史學史》1989年02期(1989年5月),頁51。
伍振勳,〈「逝者」的意象:孟子、荀子思想中的流水、雲雨隱喻〉,《成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0),頁1-26。
朱先敏,〈論胡適的「科學方法」——以其《水經注》研究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年12月),頁121-141。
朱先敏,〈酈道元《水經注》異事書寫與引述文獻的新詮釋〉,《政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21年12月)(通過刊登)
李嘉言,〈北朝的三部散文著作〉,《開封師院學報》(1962年3月),頁112-118。
李志庭,〈李吉甫與《元和郡縣志》〉,《史學史研究》1984年02期(1984年4月),頁24-31。
邢培順,〈論地志產生的原因〉,《巢湖學院學報》2017年第19卷第3期(總145期)(2017年7月),頁77-78。
祁立峰,〈毀滅的城市:論南朝辭賦中的城市書寫與毀滅敘事〉,《臺大中文學報》41期(2013年6月),頁85-123。
胡寶國:〈魏晉南北朝私撰的地志〉,《文史知識》2003年1期(2003年1月),頁4-12。
范宜如,〈被隱蔽的文學想像?——以明代粵西筆記《赤雅》的知識傳述與書寫型態為討論核心〉,《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12月),頁69-101。
唐德剛,〈胡適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作用——紀念胡適之先生誕辰一百週年〉,《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
張蓓蓓,〈由《水經注》看酈道元的人道人文關懷〉,《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年7月),頁23-50。
陳凱,〈唐宋時期地理總志研究二題〉,《廣西地方志》2011年第3期(總168期),頁36。
陳識仁,〈《水經注》的地學傳承與資料基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4期(2002年8月),頁1-33。
陸帥,〈顧野王《輿地志》的著錄、徵引與內容——以唐宋文獻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1卷第1輯(2016年1月),頁84。
程章燦,〈方物:從永洲摩崖石刻看文獻生產的地方性〉,《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4卷第1期(2021年1月),頁87-94。
程章燦,〈漢唐石刻:中國式的紀念與記憶〉,《圖書館雜誌》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頁97-104。
程章燦,〈漢唐石刻:中國式的紀念與記憶〉,《圖書館雜誌》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頁97-104。
華林甫,〈論酈道元《水經注》的地名貢獻〉,《地理研究》第17卷第2期(1998年6月),頁 193-200。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1996),頁533-573
劉苑如,〈三靈眷屬:劉裕西征的神、聖地景書寫及解讀〉,劉石吉等主編,《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3),頁29-70。
劉苑如,〈見與不見的戰爭——論記體與賦體及劉裕北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9期(2016年9月),頁1-40。
劉苑如,〈涉遠與歸返——法顯求法的行旅敘述研究〉,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 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頁319-354。
劉苑如,〈從鮮卑敘記看南朝志怪中異族想像與時代感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223-262。
錢南秀,〈詩意與人格:淺論《世說新語》之詩賦應用與人物塑造的關係〉,張月、陳引馳編,《中國文學中的詩與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頁94-106。
譚家健,〈試論《水經注》的文學成就〉,《文學遺產》1982年04期(1982年12月),頁1-11。
譚家健,〈《水經注》的風土人情描寫〉,《名作欣賞》(1986年02期),頁122-124。
(三)學位論文
王進常,《李吉甫與《元和郡縣圖志》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
洪宇蓁,《《水經注》之地理書寫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3)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3)陳靜儀,《《水經注》撰述特色與章法結構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陳識仁,《北魏修史事業與《水經注》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三、 外文論著
Bloch, Marc. Peter Putnam Trans., The Historian’s Craft: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and Uses of History and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Those Who Write It.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53)
Campany, Robert Ford. Strange Writing: Anomaly Account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Cheng, Yu-yu. “Text and Commentary in the Medieval Period”, in Wiebke Denecke, Wai-Yee Li, and Xiaofei Tia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000BCE-900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pp.123-131.
Daston, Lorraine. “The Empire of Observation, 1600-1800”, in Lorraine Daston and Elizabeth Lunbeck (ed.), Histories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pp.81-113.
Doran, Rebecca. Transgressive Typologies: Constructions of Gender and Power in Early Tang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7.
Felt, David Jonathan. Pattern of the Earth: Writing Ge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2014)
Felt, David Jonathan. Structures of the Earth: Metageographies of Early Mediev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21)
Hüsemann, Jörg Henning. Das Altertum vergegenwärtigen: eine Studie zum Shujing zhu des Li Daoyuan (Leipzig: Leipziger Universitätsverlag GmbH, 2017)
Johnston, R.J.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91.
Knechtges, David R.. The Wen xuan Tradition in CIuna and Abroad,《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頁215-216。
Lowenthal, David.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revisti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Nicoll-Johnson, Evan. Fringes and Seams: Boundaries of Erudi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17.
Nylan, Michael. “Wandering in the Ruins:The Shuijing zhu Reconsidered” in Alan K.L. Chan, Yuet-Keung Lo (ed.), Interpretation and Litera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0)
Owen, Stephen. Remembrance: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Owen, Stephen. "Place: Meditation on the Past at Chin-ling,"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0/2 (December 1990), pp.417-457.
Puett, Michael. “Text and Commentary: The Early Tradition”, in Wiebke Denecke, Wai-Yee Li, and Xiaofei Tia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000BCE-900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pp,112-122.
Tian, Xiaofei. 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 2012).
Wu Hung,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Wu Hung,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London: Reaktion Books,2012)
四、數位資料
中國文哲所研究所「疾病感覺地圖」(http://140.109.240.105:3000)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資訊工程學系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規劃 Docusky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平台(http://docusky.org.tw/DocuSky/ds-01.h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