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3),頁62-69。
方進隆,1999,《國民體適能促進策略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方進隆、黃泰諭,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頁451-461。
方瑞民,1975,〈台北市幼稚園至高級中學男女學生之體能調查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集刊》(11),頁1-41。
王丁林,2006,〈台灣運動健身俱樂部發展探討〉。《亞東學報》(26),頁307~314。
王兆慶,2004,〈醜怪的理想身體:台灣健美運動的社會學研究 (1958-2003)〉。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吉瑞,2014,〈以環境行為學觀點探討高雄男同志在健身房中的身體經驗〉。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宗吉、洪煌佳、張世嫈,2007,〈臺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過程研究〉。《運動文化研究》(3),頁85-109。
王思欣,2006,〈美感、健康與身體經驗:持續減重者進入肥胖門診前後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健,2019,〈休閒、身體與自我——城市馬拉松流行的社會生成邏輯〉。《瀋陽體育學院學報》38(3),頁39-44。
丘偉志、畢璐鑾,2005,〈台灣健身俱樂部之契機與未來〉。《大專體育》(81),頁101-108。
朱喜鳳,1981,〈中韓兩國優秀女子籃球運動員之分析比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商務。
江東亮,2017,〈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區別:歷史觀點〉。《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6(5),頁423-426。
江政凌、曾慶裕、劉宗翰、林志隆,2010,〈(美國)健美競技運動變遷與競賽特色〉。《大專體育》(108),頁7-15。
江啟一,1968,《重量訓練》。台北:文源。
吳文忠,1974,《體育行政》。台北:正中。
吳崇旗、王偉琴,2003,〈淺析運動全球化的發展與爭議:傳播、經濟、政治與文化面向的探討〉。《大專體育》(69),頁69-76。
吳崇旗、周靈山,2002,〈淺談全球化潮流中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展〉。《國民體育季刊》31(4),頁45-52。
李士怡,2018,〈健身運動產業會員的參加動機、知覺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運動健身俱樂部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彩華、方進隆,1998,〈十二周體能訓練對婦女健康體能與血脂肪之影響〉。《體育學報》(26),頁145-152。
李勝雄,1998,《運動課程理論導讀》。台中市:心中。
李麗晶,2015,〈國內健身俱樂部發展契機〉。《國民體育季刊》44(4),頁40-44。
阮如鈞,1981,《競技運動訓練的理論與方法》。台北:金玉。
卓俊辰,1990,〈從運動生理學到預防醫學〉。《中華體育季刊》3(4),頁35-39。
卓俊辰,1992[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第三版)》。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3版)。
卓俊辰,1997,〈提昇學生身體活動與體適能之可行方法〉。《學校衛生》(31),頁45-48。
卓俊伶,2005,〈美國政府對身體活動促進的觀點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34(1),頁76-81。
卓俊辰、林晉利,2005[1994],〈第五章 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頁129-159,收錄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編,《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易利圖書。
卓菁莪,2020,〈我拍故我在:男同志於健身房自拍的社群身體展演〉。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學程碩士論文。周宇輝、陳逸杰、鄭童允,2020,〈運動中心精進發展與健康促進〉。《國民體育季刊》49(3),頁20-24。
周嘉琪、林高正,2019,〈探討男性健身運動者的自我呈現、猛男情節與肌肉成癮〉。《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0),頁37-44。
周嘉琪、李春蓓,2010,〈[維納斯] 與 [花瓶] 之間的秘密——初探自我物化與健身運動〉。《臺灣體育論壇》(1),頁45-52。
周嘉琪、胡凱揚,2004,〈健身運動自我呈現與社會體型焦慮之探討〉。《大專體育》(74),頁184-189。
林正常,1993,《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增進二版)》。新北:銀禾文化。
林正常,2021,〈骨骼可以鍛鍊嗎?〉。《運動生理週訊》(453),頁1-3。
林正常、蔡崇濱,1977,《重量訓練》。台北:正中。
林奇伯,2001,〈酷、炫一族 大都會健身熱〉。《台灣光華雜誌》。
林玫君,2015,〈「身」存之道:體適能檢測與臺灣身體文化之建構(1895-201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林秋慧,2006,〈休閒健身產業員工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對顧客知覺服務品質之影響〉。《運動管理》(11),頁65-73。
林國彬,2020,〈健身運動場館業履約保證之困境與發展〉。《國民體育季刊》49(3),頁61-64。
林貴福,2000,《運動、體適能與流行病學與生理機轉》。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貴福、盧淑雲,2008,《運動保健與體適能》。新北:冠學文化。
林雅麗、稅尚雪,2006,〈職業婦女參與健身運動對身體意象之探討〉。《大專體育》(83),頁148-153。
邱文成,2010,〈體適能緣起及概念發展趨勢〉。屏東:2010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邱建章,2003,〈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邱建章,2019,〈現代棒球的跨國傳佈——一個「運動化」的歷史社會學詮釋〉。《運動文化研究》(35),頁7-50。
邱建章,2020,〈臺灣健身產業的經營型態與趨勢發展(1953-2020)〉。《國民體育季刊》49(3),頁9-15。
邱崇恩、詹俊成,2020,〈探討中部地區健身俱樂部會員對健康體態及人際溝通之滿意度〉。《運動與遊憩研究》15(1),頁42-57。
俞淑芬、陳在頤,1980,《鍛鍊體能與體態的運動》。台北:霧峰。
姜慧嵐,1994,〈淺談體適能中心/俱樂部的規劃〉。《中華體育季刊》8(1),頁55-57。
姜慧嵐,1999,〈美國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現況分析〉。《大專體育》(43),頁94-99。
姜慧嵐,2000,〈台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姜慧嵐,2005,〈健身產業人力運用——現況與管理趨勢〉。《國民體育季刊》34(2),頁76-82。
施致平,2000,〈媒體與運動商業化互動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28),頁87-100。
洪嘉文,2007,〈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中華體育季刊》21(1),頁39-50。
洪嘉文、尤杏暖,2006,〈建置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制度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0(2),頁36-45。
孫佳婷,2018,〈「健康」作為核心的互涉性研究——以醫學、公共衛生、體育與運動領域為對象〉。《運動文化研究》(33),頁7-38。
徐詩嘉,2018,〈戰後臺灣學校體能檢測之歷史考察(1945~2015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秘翔威,2020,〈中小型健身房經營與管理—三句話給想走入健身產業的你〉。《國民體育季刊》49(3),頁69-73。
翁志成,1993,〈論運動教練的權威〉。《國民體育季刊》22(3),頁95-99。
袁瑚璟,2011,〈體適能指導人員證照制度之探討〉。論文發表於「2011年運動產業經營暨運動產品設計學術研討會」,新北: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會,2011/6/1。
張君如、李宜玲、黃柏竣,2011,〈健身房男性會員運動行為、肌肉外顯滿意度與自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1),頁189-208。
張志滿,1974,〈身體適應能力知識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集刊》(16),頁80-108。
張耿介,2014,《健康體適能與促進》。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惠雯,2010,〈臺灣消費者保護行政制度分析——以亞力山大健身房消費爭議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論文。張錦華,2000,〈1982至1999台灣瘦身廣告研究——多面向的研究〉。《廣告學研究》(15),頁67-114。
張耀宗,2015,〈身體的轉化: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體操科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9(1),頁129-144。
莊淑[王如]、鄭豐譯,2012,〈體適能指導員證照探析〉。《臺南大學體育學報》(7),頁1-14。
莊麗蘭、楊睿雲,2007,〈重要國際組織對全球在地化因應初探〉。《研考雙月刊》 31(5),頁86-95。
許振明,2008,〈學生體適能政策推動與計畫執行之回顧與前瞻〉。《學校體育》(108),頁30-36。
許義雄編,1979,〈一九七九年中美體育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市 : 中美體育硏討會籌備委員會。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台北:師大書苑。
許薰升、林瑞興,2007,〈運動選材之初探〉。《屏東教大體育》(11),頁269-275。
郭慎,1982,《重量訓練的應用》。台北:健行文化。
陳在頤,1981,〈醫療運動的探討〉。《體育學報》(3),頁25-41。
陳宏奇,2007,〈台灣健康俱樂部未來成長策略之研究——以亞力山大企業集團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華,1993,〈運動健康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治平,2014,〈探討運動明星的魅力〉。《休閒與社會研究》(10),頁43-71。
陳俊忠,2005,〈第三章 體能評估〉。頁29-45,收錄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編,《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易利圖書。
陳貞良,2005,〈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所需具備之專業能力〉。《國民體育季刊》34(2),頁71-75。
陳素青,2005,〈運動健康俱樂部消費者特徵之探討〉。《大專體育》(79),頁120-127。
陳啟昌,2006,〈探討台灣健身俱樂部及私人教練巿場之概況〉。《運動管理》(11),頁35-44。
陳薇婷,2002,〈臺灣運動產業前景探討〉。《國民體育季刊》31(4),頁87-91。
陳鴻文,2014,〈度量化的身體:學校體適能檢測的權力技術〉。《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4(1),頁1-46。
陳鴻雁,2007,《臺北市健身業管理辦法之規劃研究》。台北市:臺北市體育處。
陳鎰明、陳建隆,2009,〈高雄地區運動健身俱樂部之體適能減重訓練課程滿意度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3),頁216-228。
黄梅、許明榮,2008,〈健身俱樂部發展模式與現代健身理念接軌研究〉。《體育科技》29(3),頁13-16。
游文杉、陳忠强,2018,〈運動健身俱樂部經營模式之個案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2(1),頁23-35。
游鑑明,2000,〈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頁1-75。
湯志傑,2008,〈運動≠Sports:本土運動觀念初探〉。論文發表於「休閒生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十二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9/20。
湯志傑,2011,〈養生,競賽遊戲與鍛鍊:本土運動觀念初探〉。《社會分析》(2),頁87-148。
馮玉兒,2011,〈男同志愛戀健美體魄與健身文化之初探〉。《休閒與社會研究》(3),頁143-154。
黃國義,197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正課興趣選項分組教學對基本運動能力影響的比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筱婷,2003,〈尋求/馴囚——健身俱樂部參與者健康與休閒的消費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筱婷,2004,〈尋求/馴囚——健身俱樂部參與者健康與休閒的消費實踐〉。《東吳社會學報》(17),頁69-129。
黃蕙娟,2003,〈健身俱樂部相關法規之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7(4),頁153-162。
楊基榮,1972,《體育測驗與統計》。台北:正中。
葉益吟,2020,〈運動中心精進發展與健康促進〉。《國民體育季刊》49(3),頁25-31。
熊敏君,2005,〈消費、認同與生活風格:解析健身俱樂部中的消費實踐與意涵〉。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瑪佳有限公司,2011,《體育新思維的催生者 邱金松》。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趙莉霞,2008,〈淺談我國運動產業就業市場人力供給與培訓〉。《學校體育》(107),頁99-106。
齊偉先,2008,〈權力的身體與消費的身體:以身體為媒介的考察〉。《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5),頁89-142。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頁433-442。
劉昌德,1998,〈媒體在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角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頁215-247。
劉昌德,2002,〈「西方宰制、媒體中心」的運動全球化〉。《傳播文化》(10),頁69-96。
劉照金,2004,〈從中華民國歷年中央政府體育預算分析體育政策之變遷〉。《體育學報》(37),頁203-214。
樊正治,1977,〈體育的歷史〉。《師大學報》(22),頁1-23。
蔡秀華、郭哲君、呂宛蓁,2016,〈我國體適能專業指導員政策之回顧與探討〉。《臺灣體育學術研究 》(61),頁151-162。
蔡亞秀、林宏恩,2014,〈健康體適能俱樂部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 Curves 女性健身中心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3),頁112-122。
蔡佳燕,2007,〈運動健身俱樂部策略聯盟應用方式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頁351-361。
蔡明達,2008,〈健身產業創新經營的理念內涵與策略應用〉。《體育學系系刊》(8),頁99-110。
蔡敏忠,1968,《中華民國青少年體能現況研究與體能標準訂定》。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會。
蔡敏忠,1981,〈國民體能測驗基準之訂定〉。《體育學報》(3),頁73-106。
蔡錦雀、陳麗華、王俊明,1998,〈國人身體活動程度及健康體能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6),頁153-160。
鄭志富,1996,〈體育運動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0(3),頁8-17。
鄭斐文,2012,〈肥胖科學,醫療化與性別身體政治〉。《科技醫療與社會》(14),頁9-76。
盧宜穗編,2009,《臺灣體育史》。台北:五南圖書。
薛堯舜,2006,〈銀髮族參與健身俱樂部之動機探討〉。《雲科大體育》(9),頁187-193。
謝孟珊、楊宗文,2017,〈「打造運動島」與「運動i臺灣」計畫之比較〉。《中華體育季刊》31(4),頁283-289。
鍾秀娟、涂瑞洪,2007,〈運動科學選材發展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1),頁253-60。
闕月清、詹恩華,2013,〈美國推動學校運動與健康促進的手段-Let's Move in School〉。《大專體育》(127),頁9-15。
顏紹爐、周西寬,1990,《體育運動史》。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蘇澄明,1987,〈論重量訓練〉。《政大體育》(1),頁30-32。
顧聖益,1996,〈關於我國古代傳統體育與西方現代體育的比較研究〉。《大專體育》(27),頁35-42。
政府資料
中國青年救國團,2011,《100年國民體能檢測資料統計分析》。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5,《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專案報告》。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江界山、高俊雄、程紹同、林文郎、李復甸,2001,《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2013/12/26,〈江揆聽取「改善國民運動環境與打造運動島計畫」報告〉。《行政院新聞》。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a,《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初稿)》。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1999b,《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運動產業的推動發展方向〉。《國民體育季刊》31(4),頁5-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6,《專題研究計畫(十二):運動與健康》。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6/18,〈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範本〉。
救國團運動產業處,〈救國團受託經營管理個運動中心官方網站〉:https://sc.cyc.org.tw/。最後造訪:2021/8/24。
教育部,2005,《94學年度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台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0,〈體適能指導(定義及重要性)〉:https://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最後造訪:2021/3/17。
教育部體育署,2012/6/6,〈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教育部體育署,2013,《Sh150方案》。台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3/12/09,〈教育部體育署簡史〉: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113。最後造訪:2021/2/25。
教育部體育署,2015,《中華民國104年運動城市調查》。台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20,《2020年運動統計》。台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21/5/13,〈運動場地標準化 營運管理智能化 服務品質精緻化〉。《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
教育部體育署運動設施組,2020/1/9,〈體育署108年度全國健身中心查核 合格率提升為86%〉。《教育部體育署新聞專區》。
臺大物理治療學系,2016,《「體適能科技檢測研究案」期末報告》。台北:教育部體育署。
報章雜誌
孔維勤,1991/6/29,〈健而美一次ok〉。《聯合報27版》。
王宜燕,1990/5/30,〈力求變化 招徠顧客 健康俱樂部 未來生存之道〉。《民生報24版》。
史坦豪斯著;吉承進譯,1963/7/30,〈怎樣保健〉。《聯合報07版》。
民生報,1979/4/17,〈體協近將輔導成立 中華民國健美協會〉。《民生報03版》。
民生報,1981/5/1,〈體能研討昨展開 柯諾今現身說法〉。《民生報02版》。
民生報,1982/5/19,〈投合婦女愛美心理 健美業發展多角經營〉。《民生報05版》。
民生報,1984/12/23,〈舉重與健美競賽分家-舉重協會昨會員大會決定〉。《民生報02版》。
民生報,1989/8/8,〈城市貴族何處健身〉。《民生報19版》。
吉承進,1964/6/4,〈鐵人將獲世運金牌〉。《聯合報02版》。
自由時報,2018/8/13,〈〈封面故事〉運動支出逾一千兩百億 健身休閒產業化〉。《自由時報》。
何長發,1986/8/25,〈黃阿文盼有系統發展國內健美〉。《民生報03版》。
宋健生,2003/12/16,〈伊士邦進軍台中健身市場〉。《經濟日報34版》。
李珊,2008,〈亞力山大驚傳歇業,唐雅君健身王國瓦解〉。《台灣光華雜誌》。
李若松,2004/4/21,〈健身俱樂部 入會易 退會難〉。《聯合報A6版》。
李澍奕,2020,〈楊傳廣推動的一人一元眾籌活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沈尚良,2001/5/25,〈減肥者必備條件:耐心與恆心〉。《民生報CR2版》。
林以君,1995/1/21,〈類固醇 國內驗不出!〉。《聯合報25版》。
林怡廷,2017/4/11,〈Curves健身中心 打造女生運動天堂〉。《天下雜誌620期》。
林虹姿,2000,〈全球最大健身機構今春試探台灣市場〉。《突破雜誌》,頁75-77。
林翠娟,1997/3/16,〈健身房 也可能處處危機〉。《民生報29版》。
邱金松,1982/4/2,〈由「國民體育法」的修正談 國民體育發展的指標〉。《民生報02版》
長戈,1979/4/15,〈在睡夢中丟掉了健美的會籍〉。《民生報02版》。
阿才,1988/3/18,〈現代紳士新運動 健身〉。《聯合晚報12版》。
姚家遂,1977/1/16,〈還我苗條身〉。《聯合報09版》。
洪揚才,1988/3/19,〈健美改變她們的人生〉。《聯合晚報12版》。
胡英牧,1982/4/29,〈供我國手訓練體能〉。《聯合報05版》。
胡寶璉,2000/3/5,〈健身俱樂部添生力軍〉。《聯合報》。
范姜泰基,2010/5/22,〈惡性吸金兩億 「國王與我」俱樂部倒閉〉。《自由電子新聞網》。
修瑞瑩,2001/1/20,〈亞力山大很前衛 很來勁〉。《聯合晚報20版》。
孫鍵政,1969/1/11,〈重視運動員體能訓練〉,《聯合報05版》。
高嘉和,2005/5/11,〈佳姿歇業一年 暫不退費〉。《自由時報》。
張麗君,1993/11/4,〈提升國民體適能六年計畫 教育部擬定草案 將於84 年度實施〉。《民生報04版》。
陳宛晶,2011/10/15,〈重量訓練〉。《聯合晚報A8版》。
陳英姿,2003/3/30,〈中山運動中心 健身一小時 50元〉。《聯合報18版》。
陳智華,1992/8/13,〈健身俱樂部走向平民化〉。《聯合報15版》。
陳曉卿、莊志成,2011/8/2,〈加州健身中心易主 世界俱樂部接手(影音)〉。《公視新聞網》。
陶福媛,1995/8/29,〈減肥動機 男女有別〉。《民生報31版》。
單小懿,2000/9/9,〈大坪數俱樂部 乾、濕兼備〉。《民生報D3版》。
曾探,1979/12/13,〈恢復健美會籍 竟用「台灣」名稱!〉。《民生報02版》。
曾清淡,1981/1/26,〈身材袖珍的舉重巨人 柯諾近將來華談健身〉。《聯合報 05 版》。
黃仁謙,2000/7/30,〈健身中心市場 熱力引爆〉。《經濟日報4版》。
黃仁謙,2001/12/13,〈加州健身俱樂部 逆勢拓點〉。《經濟日報38版》。
黃仁謙,2004/1/7,〈健身中心會員預繳費用 須由銀行提供履約保證〉。《經濟日報34版》。
黃淑儀,1990/12/22,〈部分大飯店健身房對外開放〉。《經濟日報09版》。
黃淑儀,1991/2/3,〈健身房成飯店必須設備〉。《經濟日報06版》。
黃淑儀,1992/6/28,〈健康俱樂部進軍社區〉。《經濟日報06版》。
黃靜宜,2002/2/16,〈醫院搶攻健身市場?〉。《民生報A5版》。
楊愛華,1979/9/23,〈健美舉重本一家,互扯後腿不像話〉。《中國時報 04 版》。
楊塵,1990/12/20,〈會員流失房租太貴 成發展障礙〉。《經濟日報12版》。
楊蕙菁,1994/1/4,〈看體能做運動〉。《聯合報40版》。
經濟日報,1969/5/30,〈台省體育會將舉辦 社會人士體能測驗〉,《經濟日報08版》。
經濟日報,1970/3/1,〈台北第一家新型婦女健身美容中心〉。《經濟日報08版》。
廖君雅、潘羿菁,2018/9/19,〈揮汗經濟學 引爆健身房百億商機〉。《財訊》。
廖敏如、賴欣怡,2003/4/29,〈健身房人數不減反增 線上遊戲熱鬧滾滾〉。《聯合報E3版》
管慶寧,1990/2/19,〈運動休閒 風氣漸開 知與行 有待提升〉。《民生報24版》。
管慶寧,1991/7/12,〈體適能教練研習營 避免運動傷害〉。《民生報22版》。
臧家麟,2000/10/7,〈美容塑身多元服務〉。《聯合報43版》。
臧家麟,2000/10/7,〈專業合格教練〉。《聯合報43版》。
趙嘉玲,2000/12/2,〈更多更新更有效 愈來愈好玩〉。《聯合報43版》。
趙嘉玲,2000/9/2,〈突擊健身房 你的教練合格嗎?〉。《聯合報43版》。
劉尚信,1974/9/12,〈工商業繁榮崛起新行業 水晶健身中心積極籌劃開幕〉。《經濟日報07版》。
劉美明,1990/5/8,〈讓我擁有健康的體魄 美麗的身材〉。《聯合晚報15版》。
劉麗芳,1990/5/8,〈肥胖背後 隱藏慢性病殺手〉。《民生報23版》
聯合報,1954/3/19,〈教育廳舉辦 國民學校體能測驗〉,《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62/12/25,〈加強中學小學體育 主管當局擬妥方案〉。《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3/7/31,〈史坦豪斯昨專題演說 體育訓練的科學基礎〉,《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4/1/3,〈教育廳向教育部提建議 促進國校學童健康 初中入學測驗體能〉,《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7/10/2,〈台教廳擇廿所中小學 加強推行體育教學 試辦學生體能測驗〉。《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7/3/15,〈初中入學加考體育 市議員請延期實施〉,《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9/6/14,〈北市體育場明舉行 社會人士體能測驗〉。《聯合報05版》。
聯合報,1969/6/15,〈體能測驗今日舉行 不收費用歡迎參加〉,《聯合報05版》。
聯合報,1969/6/16,〈體能抽樣調查 六百餘人參加〉。《聯合報06版》。
聯合報,1970/4/20,〈國民體育會昨決定 全面舉辦體能測驗〉,《聯合報08版》。
聯合報,2000/2/27,〈落地窗前跑跑跑 滿街觀眾挑動表現欲 讓你愈動愈有勁〉。《聯合報38版》。
聯合報,2017/12/27,〈重金闢健身房 至善師生拚減脂〉。《聯合報B2版》。
鍾蓮芳,2004/4/21,〈健身俱樂部 契約陷阱多〉。《民生報A3版》。
顏振凱,2002/9/17,〈加州健身中心契約不公〉。《聯合晚報07版》。
魏錫鈴,2001/8/13,〈世界健身俱樂部 台中搶灘〉。《經濟日報36版》。
蘇嘉祥,1979/12/15,〈派系紛爭方興未艾 會籍問題又起磨擦〉。《民生報02版》。
蘇嘉祥,1981/8/6,〈我國有足夠條件 來發展健美運動〉。《民生報02版》。
蘇嘉祥,1986/1/6,〈崔亞帶來「美」的訊息〉。《民生報02版》。
蘋果日報,2009/3/28,〈中興健身驚傳倒閉〉。《蘋果日報》。
Dobson, Richard. 2001/7/2. “California Muscles in on Taiwan's Fitness Scene.” Taipei Times.
Young, Stuart. 2000/1/22. “Fitness Fad the Latest Obsession” Taipei Times.
外文中譯
Bourdieu, Pierre(皮埃爾・布爾迪厄),2005,〈資本的形式〉。頁3-22,收錄於薛曉源、曹榮湘編,《全球化與文化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Bourdieu, Pierre(皮埃爾・布赫迪厄);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Bourdieu, Pierre(皮埃爾・布赫迪厄);陳逸淳譯,2012,〈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頁231-259,收錄於《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台北:麥田。
Bourdieu, Pierre(皮埃爾・布赫迪厄);劉暉譯,2015,〈第三章:習性與生活風格的空間〉。頁267-348,收錄於《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Bourdieu, Pierre(皮埃爾・布赫迪厄);劉暉譯,2015,〈第四章:場的動力學〉。頁349-404,收錄於《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Dietschy, Paul;羅潯德譯,2012,〈殖民統治與解放之間的非洲足球運動〉。頁47-66,收錄於Pierre(皮耶.森加拉維路)、Julien Sorez(朱利安.索海) Singaravelou編,《運動帝國:文化全球化的史記》。台北:河中文化。
Freeman, William H.;闕月清譯,2014,《社會變遷中的體育與運動科學》。新北市:義軒圖書。
Georges, Vigarello(里夏爾・奧洛特), Holt, Richard(喬治・維加埃羅);楊劍譯,2013,〈經過鍛鍊的身體——19世紀的體操教練和運動員〉,收錄於Alain Corbin(阿蘭・柯爾班)編,《身體的歷史(卷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Getchell, Bud(蓋契爾);黃永任、鄭志富譯,1986,《身體適應能力》。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Grogan, Sarah著;黎士鳴譯,2001,《身體意象》。台北:弘智文化。
Ritzer, George(喬治.里茲);顧建光譯,1999[1993],《社會的麥當勞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Schirato, Tony(席拉赫),2009,《運動的文化分析》。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
Shilling, Chris(克里斯・希林);李康譯,2010,〈身體與身體資本〉。頁121-142,收錄於《身體與社會理論(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Shilling, Chris(克里斯・希林);李康譯,2010,〈運動態的身體〉。頁107-135,收錄於《文化、技術與社會中的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Singaravélou, Pierre;羅潯德譯,2012,〈試探運動跨國化歷史:帝國時期的運動推廣與流行〉。頁19-33,收錄於Singaravelou, Pierre(皮耶.森加拉維路)、Julien Sorez(朱利安.索海)編,《運動帝國:文化全球化的史記》。台北:河中文化。
西文文獻
Andreasson, Jesper, and Thomas Johansson. 2014a. The Global Gym: Gender, Health and Pedagogies. New York: Springer.
Andreasson, Jesper, and Thomas Johansson. 2014b. "The Fitness Revolution.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in a Global Gym and Fitness Culture." Sport Science Review 23(3-4): 91-112.
Andreasson, Jesper, and Thomas Johansson. 2015. "The New Fitness Geography: The Globalisation of Japanese Gym and Fitness Culture." Leisure Studies): 1-12.
Andreasson, Jesper, and Thomas Johansson. 2018. "Glocalised Fitness: The Franchising of a Physical Movement, Fitness Professionalism and Gender." Leisure/Loisir 42(3): 301-321.
Andreasson, Jesper, and Thomas Johansson. 2019. "Bodybuilding and Fitness Doping in Transition.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Social Sciences 8(3): 1-14.
Berryman, Jack W. 2010. "Exercise Is Medicin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 9(4): 195-201.
Bourdieu, Pierre. 1990. "Structures, Habitus, Practices." Pp. 52-65 in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93. "Ch. 15: How Can One Be a Sportsman?" Pp. 117-131 in Sociology in Ques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Bowers, Matthew T., and Thomas M. Hunt. 2011. "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Systematisation of Children's Play in Ame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8(11): 1496-1511.
Brignole, Doug. 2012. "The Brignole Fitness Training Club (1983–1995): Doug’s Story." Pp. 369-451 in Million Dollar Muscle: A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Fitness Industry, edited by Adrian James Tan and Doug Brignole. San Diego: Cognella Academic Publishing.
Budd, Michael Anton. 1997. The Sculpture Machine: Physical Culture and Body Politics in the Age of Empire. NYU Press.
Caspersen, Carl J., Kenneth E. Powell, and Gregory M. Christenson.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2): 126-131.
Clarke, H. Harrison. 1966. 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Ma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Clarke, H. Harrison. 1977. "Exercise and Aging." Physical Fitness Research Digest 7(2): 1-27.
Conversi, Daniele. 2010. "The Limits of Cultural Globalisation?" Journal of Critical Globalisation Studies (3):36-59.
Dunn, Halbert L. 1959. "What High-Level Wellness Means."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Revue Canadienne de Sante'e Publique 50(11): 447-457.
Evans, Adam B., and Laila S. Ottesen. 2020. "Football Is/as Medicine: The Growth of a Health Promotion Movement and a Challenge for Sociologists." European Journal for Sport and Society 17(1): 1-10.
Falls, Harold B. 1980. "Modern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51(4): 25-27.
Featherstone, Mike. 1982. "The Body in Consumer Cultur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2): 18-33.
Foster, Lara M. 2012.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ersonal Trainers in the Fitness Industry."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Galily, Yair, and Ken Sheard. 2002. "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Sport: The Americanization of Israeli Basketball." Sport in Society 5(2): 55-78.
Ginsberg, Laura. 2000. "The Hard Work of Working Out: Defining Leisure, Health, and Beauty in a Japanese Fitness Club."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24(3): 260-281.
Grbić, Nadja. 2010. "“Boundary Work” as a Concept for Studying Professional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Interpreting Fiel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sociation 5(1): 109-123.
Gupta, Vibha. 2014. "Physical Fitness as Aspect of Total Fit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conomics & Social Sciences 4(11): 51-63.
Hansen, Thomas F. 2018. "Fitnes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Preprints (1): 1-26.
Hofmann, Annette R. 2015. "The American Turners: Their Past and Present." Revist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do Esporte 37(2): 119-127.
Hughes, Everett C. 1994."Ch.2 Professions." Pp. 37-49 in On Work, Race,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unsicker, Paul A. 1963. Physical Fitness.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Teacher Series. No. 2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Hunsicker, Paul A., and Guy G. Reiff. 1976. Aapher Youth Fitness Test Manual.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lliance for'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IHRSA. 2019. The 2019 IHRSA Global Report. Boston: IHRSA's research publications.
Japanese Members. 1967. "M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Test and Proposed Tests of Icspft." Taiikugaku kenkyu (Jap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and Sport Sciences) 11(3): 166-176.
Johansson, Thomas, and Jesper Andreasson. 2014. "The Gym and the Beach: Globalization, Situated Bodies, and Australian Fitnes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45): 1–25.
Johnson, Warren R. (ed.). 1960. Science and Medicine of Exercise and Sports. New York: Harper;.
Kanz, Karl-Georg. 2000.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s and Trainer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teacher 22): 517-526.
Maguire, Joseph. 2000."Sport and Globalization." Pp. 356-369 in Handbook of Sports Studies, edited by Jay Coakley and Eric Dunning. London: Sage.
Maguire, Joseph. 2011. "Globalization and Sport: Beyond the Boundaries?". Sociology 45(5): 923-929.
Maguire, Jennifer Smith. 2002. "Body Lessons: Fitness Publishing and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Fitness Consumer."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7(3-4): 449-464.
Maguire, Jennifer Smith. 2007. Fit for Consumption : Soci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Fitness. London: Routledge.
Malcolm, Dominic. 2014. "Sport, Health and Medicine: A Sociological Agend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Science 3(1): 51-63.
Martschukat, Jürgen. 2019. "The Age of Fitness: The Power of Ability in Recent American History." Rethinking History 23(2): 157-174.
McKenzie, Shelly. 2013."Temples of the Body: Health Clubs and 1980s Fitness Culture." Pp. 143-177 in Getting Physical: The Rise of Fitness Culture in America.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Mealy, Richard. 1972. "The" Battle of Systems"." Physical Educator 29(2): 66.
Monaghan, Lee F. 2007. "Mcdonaldizing Men's Bodies? Slimming, Associated (Ir) Rationalities and Resistances." Body & Society 13(2): 67-93.
Morrow, James R., Weimo Zhu, Don B. Franks, Marilu D. Meredith, and Christine Spain. 2009. "1958–2008: 50 Years of Youth Fitness Te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80(1): 1-11.
Paoli, Antonio, and Antonino Bianco. 2015. "What Is Fitness Training? Definitions and Impl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rticle." 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44(5): 602-614.
Parviainen, Jaana. 2018. "Embodying Industrial Knowledge: An Epistem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Formation of Body Knowledge in the Fitness Industry."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35(4): 358-366.
Pate, Russell R. 1983. "A New Definition of Youth Fitness."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11(4): 77-83.
Paul, Diane B. 1988. "The Selection of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y 21(3): 411-424.
Pfister, Gertrud. 2009. "The Role of German Turners in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6): 1893-1925.
Ram, Uri. 2004. "Glocommodification: How the Global Consumes the Local-Mcdonald’s in Israel." Current Sociology 52(1): 11-31.
Sassatelli, Roberta. 2010. Fitness Culture: Gyms and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Discipline and Fu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Simons-Morton, Bruce G., Guy S. Parcel, Nancy M. O'Hara, Steven N. Blair, and Russell R. Pate. 1988.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hood: Status and Recommend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9(1): 403-425.
Stempel, Carl. 2005. "Adult Participation Sports as Cultural Capital: A Test of Bourdieu’s Theory of the Field of Sport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0(4): 411-432.
Stewart, Bob, Aaron Smith, and Brian Moroney. 2013. "Capital Building through Gym Work." Leisure studies 32(5): 542-560.
Sutula, Vasyl, L. Lutsenko, A. Zhadan, and Anastasiia Sutula. 2018. "Physical Fitness as One of the Direction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Culture." Slobozhanskyi herald of science and sport 4(66): 58-60.
Tan, Adrian James. 2012."Ch.4 Evolution of the Fitness Industry." Pp. 73-122 in Million Dollar Muscle: A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Fitness Industry, edited by Adrian James Tan and Doug Brignole. San Diego: Cognella Academic Publishing.
Theberge, Nancy. 2000. “Gender and Sport”. Pp. 322–33 in Handbook of Sports Studies, edited by Jay Coakley and Dunning, Eric.
Turner, Bryan S. 2008."Ch.7: The Disciplines." Pp. 135-150 in 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New York: Sage.
Vertinsky, Patricia. 1999. "Making and Marking Gender: Bodybuilding and the Medicalization of the Body from One Century's End to Another." Culture, Sport, Society 2(1): 1-24.
Wagner, Eric A. 1990. "Sport in Asia and Africa: Americanization or Mundializatio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4): 399-402.
Welch, J. Edmund. 1973. "Edward Hitchcock and the Early Years of Aahper."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44(2): 50-5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68) Exercise Tests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Report of a Who Meeting. Geneva: WHO publications.
網頁資料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官方網站〉:https://www.exercise.org.tw/web/index/index.jsp。最後造訪:2021/5/19。
陳曉謙,2021/05/14,〈教練可以做治療、按摩?物理治療師可以教重訓?〉: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83214。最後造訪:2021/6/9。
陳韻如、吳欣儒,2001,〈台灣健身運動的興起及健身風潮的解讀〉:http://sex.ncu.edu.tw/members/Ho/MC/FINAL/sport.htm。最後造訪:2020/10/4。
領客體育,2017/5/5,〈台灣健身巨人亞歷山大的倒下 健身市場經過十年重新發展走出新階段〉:https://www.linksports.tw/post/160330228990/%E5%8F%B0%E7%81%A3%E5%81%A5%E8%BA%AB%E5%B7%A8%E4%BA%BA%E4%BA%9E%E6%AD%B7%E5%B1%B1%E5%A4%A7%E7%9A%84%E5%80%92%E4%B8%8B-%E5%81%A5%E8%BA%AB%E5%B8%82%E5%A0%B4%E7%B6%93%E9%81%8E%E5%8D%81%E5%B9%B4%E9%87%8D%E6%96%B0%E7%99%BC%E5%B1%95%E8%B5%B0%E5%87%BA%E6%96%B0%E9%9A%8E%E6%AE%B5。最後造訪:2021/6/12。
David,2021/7/8,〈大腦也需要健身一下嗎?教你每天都能訓練腦子的10個方式〉: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article/desc/210006467。最後造訪:2021/9/10。
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 unknown. "History of Wellness." In 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 https://globalwellnessinstitute.org/industry-research/history-of-wellness/ (Date visited: April 17, 2021)
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 unknown. "Wellness Definitions." In 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 https://globalwellnessinstitute.org/what-is-wellness/wellness-economy-definitions/ (Date visited: April 17, 2021)
Research, i-Buzz,2019/12/10,〈全民瘋健身:男女健身目的不相同 相關產業商機無限|網路聲量分析〉:https://www.i-buzz.com.tw/industry/article_page/?id=MjYw。最後造訪:2021/6/3。